四方传承 炉火纯青
——“四方云炉壶”创作谈
2021-01-12陈益叶
陈益叶
(宜兴214221)
历史、优雅、古韵、现代、传承、创新……宜兴紫砂,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中熠熠生辉。宜兴紫砂之美和京剧、变脸、昆曲、中式菜肴等国粹一样,带着独特的地理特质,余音袅袅中自成一派,以其独有的个性特色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传统壶的经典与隽永,现代壶的创意和文化,相得益彰,共同承载起宜兴紫砂的发展脉络。老艺人的传帮带、年轻艺人的多思学,共同书写宜兴紫砂新的辉煌和骄傲。
传统即经典,紫砂为人津津乐道的不仅仅是它所承载的历史、茶、传统文化,还有砂土之间可以呈现的各种造型,带着自我的风格,与藏家共赏。我一直相信,一个好的紫砂艺人应该是文化、制作、理论、实践俱佳的整合体,在传承和创意之间拿捏得度、张弛自然,方可领悟紫砂之魅、之美。
“四方传炉壶”为紫砂传统经典造型,在清末民国时期流行一时,当时紫砂圈赫赫有名的程寿珍、沈孝陆、俞国良等艺人均有制作,各有千秋。都说传承从临摹经典开始,“传炉壶”也是我一直喜欢、复制的经典作品。因“传炉壶”工艺制作复杂,所以市面上作品并不多见,而创作一把带着个人艺术特质的“四方云炉壶”(见图1)也在一年前得以实现,创作的过程有喜有悲,就如五彩砂土经历风雨后终得呈现其魅力。
图1 四方云炉壶
1 传炉之魅
天地是炉,造化是匠。台湾苗栗县南庄乡狮山村有一著名祠堂——戴氏祠堂。在其“谯国堂”内,有一楹联曰“诗礼家声远,传炉世泽长”。中国文化历来讲究对称和谐,“传炉”二字的稳重、威严之感呼之欲出,而“世泽长”又体现出浓浓的文化传承,在一幅楹联中、一把紫砂壶中,中国人散播下简练、凝重的色彩,为后世留下芬芳的文化高地。
“四方云炉壶”端庄大气中寓意着饮茶延年之意,博大精深的中国道家文化中,金、木、水、火、土生万物,东西南北中寓天地;玄武、朱雀、青龙、白虎等神物镇守四方平安吉祥。于是乎,传统的“四方传炉壶”被赋予了各种美好的情感寄托:稳而不激、扬而不抑、腴而不瘠。
一把“四方云炉壶”在手,在壶形的上下左右中可以窥见道家万物、儒家风雅:壶体方中寓圆,四方过渡自然,连接处细节把控得当;壶嘴传统大气,自然胥出;壶钮也为传统耳形,冲泡时的拿捏极为舒适;盖微隆起,与壶肩的大气相配,盖为四方,成熟稳健、不偏不倚;壶钮创意成如意形,赋予平实的壶体精致之感。整把壶紧密把控好肥硕和瘦弱之感,从上下左右中感受到均匀精干。“云”字,轻盈流畅也,作品在细节的创意上不拖泥带水,而是讲究和谐和细化。为呼应壶钮的如意形状,特意在壶身以一圈回纹如意装饰,十六朵如意均匀布置于壶体,寓意吉祥平安,给了整把壶浮雕般的艺术视觉享受。静观其壶,线条流畅、曲面柔致,曲直相间融于一体,壶底、壶身规整、挺拔有力。
2 传炉之美
圆润、饱和、包容、丰盈——成型后的这把“四方云炉壶”,和传统的造型相比有了一抹新意。但是细品之下总感觉意犹未尽:“传炉壶”为紫砂光素器,和传统的方器相比,多的是珠圆玉润之感,而自己设计的造型又少了些许传统元素,在多次草图创意后,尝试在壶盖上“小做文章”——装饰回纹,环环相扣,壶底也以此为装饰,平衡感较好,壶的古韵一下子就出来了。压盖、回纹的合理运用让整把壶面面俱到,回纹如意的装饰为点睛之笔,气韵生动的意境呼之欲出,达到了初期创意的目。
砂壶之美,还表现在原料上的合理运用。清水泥干净、紫泥古韵、段泥灵动,在这把“四方云炉壶”的泥料运用上,我挑战了粘度较高的小煤窑朱泥。朱泥产品之独特,在于收缩率和掌控性,跟随师傅学习多年,我对泥料的习性也逐步掌控。经多次试验,作品“四方云炉壶”显示出饱满的气度和神韵,色泽红艳,光彩照人。
3 结语
“四方云炉壶”作为紫砂造型中极具挑战的壶型,在经过深思熟虑、多次创意后终于得以完美呈现。大象无形,恩泽后世,唯有挑战技术高度和难度,才会让技艺炉火纯青。阴阳是炭,万物是铜。紫砂的千变万化没有终极,只有不断挑战——这是创意这把“四方云炉壶”后最大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