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城》与《安乐家》:20世纪10年代韩国的基督教小说重译
2021-01-12车勇
车勇
《永乐城》是一部基督教小说,连载于由驻朝美国长老教宣教会与驻朝美国监理教宣教会共同发行的《基督申报》上(1917年7月4日至12月5日),作品共23章,约21 400字,题目上标有“宗教小说”一词,译述者是金道湜。关于金道湜的生平至今鲜为人知,目前也只能根据少量资料窥之一二。金道湜(生卒年不详),朝鲜平安南道安州人,1919年因独立运动示威事件被关押在平壤监狱,(1)[朝]《金道湜逃出国境》,《东亚日报》1922年5月24日。1922年秘密越境到中国东北。(2)[朝]《金道湜逃出国境》,《东亚日报》1922年5月24日。关于金道湜去往中国东北之后的行踪目前暂无资料可考。另外,金道湜在《基督申报》上除了《永乐城》以外还刊有其他作品,分别是《热心》(1918年7月17日)和《永福》(1918年9月11日)两篇短篇小说,以及一篇题为《听见与否》(1916年8月30日)的诗文。
《永乐城》可以说是韩国近现代小说史上为数不多的一部将基督教叙事与儿童叙事相结合的小说,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项研究提及过这部作品。该作品以英国伦敦为背景,但小说里所有的人物均以汉字直译的方式命名。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推断出该作品是一部以西方小说汉译本作为直接参照物的翻译小说,类似于李海朝的《铁世界》,(3)此作品在韩国近现代翻译文学研究中经常被提及,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汉译重译本。[韩]金教峰:《何为科学小说》,高阳:国学资料院,2000年,第120-122页。但关于该作品是否为译作的问题目前尚无定论。据笔者考察,《永乐城》翻译自19世纪英国小说Christie’sOldOrgan;Or,Home,SweetHome的汉译本《安乐家》,这两部作品的主线以及情节基本一致。据此,本文将考证《永乐城》与《安乐家》最基本的文本关系,证明《永乐城》为汉译本《安乐家》的重译作品,并以上述事实为基础进一步考察译本作者的翻译态度。
如今,韩国对于中国文学收容史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或其他原创大众小说上,关于西方小说或日语小说汉译本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从当时韩国报刊上不断连载由中国翻译的西方小说重译本或出版发行单行本并为广大读者所接受的这一事实,不难看出此类来源于中国的西方小说的翻译本对于当时韩国接受西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笔者认为考察《永乐城》这部重译小说,不仅有助于了解和把握西方小说汉译本在韩国传播中产生的影响,而且对弥补和完善韩国近现代翻译小说史相关研究中的缺失部分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永乐城》的西方原作Christie’s Old Organ;Or,Home,Sweet Home
1875年,《永乐城》的原作Christie’sOldOrgan;Or,Home,SweetHome由伦敦圣教书会(London Rligious Tract Society)出版,作者是沃尔顿夫人(Mrs.O.F.Walton,1849-1939)。该作品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享有盛誉的一部古典儿童小说,至今仍不断再版。(4)宋莉华:《基督教儿童小说〈安乐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86页。作品约有27 000个单词,共由14个章节组成,部分章节附有叙事主要场面的插图,见图1。
图1 Christie’s Old Organ;Or,Home,Sweet Home的封面以及插图
该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克里斯蒂(Christie)的孤儿接触基督教并逐渐成长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的故事。作品的每一章节均有标题,章节名与相应的叙事段落如下:
表1 Christie’s Old Organ;Or,Home,Sweet Home的各章节名和叙事段落
如表1所示,Christie’sOldOrgan;Or,Home,SweetHome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各部分所占的篇幅均衡。从整体来看,前半部分主要描述的是主人公克里斯蒂作为孤儿的悲惨经历。克里斯蒂在母亲去世后,开始流浪,以乞讨为生。克里斯蒂在乞讨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流浪艺人特雷菲,他经常用手风琴演奏名为《安乐家》(Home,sweethome)的歌曲,而这首歌恰恰就是克里斯蒂的母亲生前经常唱的那首歌曲,克里斯蒂对此曲很是喜爱,每次听都会好奇“安乐家”究竟在何处。后来他从偶遇的小女孩梅布尔那里得到关于“安乐家”的部分线索,得知“安乐家”就是上帝所在的天堂。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一个孤儿的生活经历,而且让同样身为儿童的梅布尔作为克里斯蒂的第一位引导者登场,从这一点可见,前半部分是遵循典型的儿童小说叙事模式。在中间部分,克里斯蒂正式开始为身患绝症且时日所剩无几的特雷菲寻找去“安乐家”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他遇到了牧师威尔顿。克里斯蒂和特雷菲从威尔顿那里得知去天堂的方法就是相信耶稣并洗刷自己的罪过。最后解脱的特雷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在这一部分,比起人物故事的发展,更偏重于说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间部分是遵循典型的基督教小说叙事模式。在后半部分中,特雷菲死后,克里斯蒂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成长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传道并受人尊敬爱戴。后来克里斯蒂与已为人妇的梅布尔重逢时,再次意识到自己停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就是为了向人们传达上帝的旨意并引导他们去往“安乐家”,也就是天堂。在小说的最后,克里斯蒂也遇到了自己心爱的人并组成了幸福的家庭。在这一部分,主人公的成长与基督教叙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从叙事模式来看,Christie’sOldOrgan;Or,Home,SweetHome可以说是儿童小说叙事与基督教叙事相结合的作品。
二、《永乐城》与官话本《安乐家》之间的基本影响关系
Christie’sOldOrgan;Or,Home,SweetHome在英国出版后不久,即被译成中文。1882年,该作品在中国首次被传教士博美瑞(Mary Harriet Porter)翻译,译名为《安乐家》,(5)宋莉华:《基督教儿童小说〈安乐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87页。如图2所示。由画图新报馆出版的官话本《安乐家》,共80页,约28 000字,与原作Christie’sOldOrgan;Or,Home,SweetHome同样分为14个章节,不过没有另立章节名。《安乐家》在被翻译的过程中,并无特别的删改。
图2 官话本《安乐家》的封面及首页
博美瑞的译本后来几经印刷,其再版本分别由上海美华书馆(1900年)、中国圣教书局(1882、1911年)、基督圣教协和书局(1882、1911年)出版。除了博美瑞的译本外,该作品还被翻译成多种方言。1897年,上海文化书馆出版上海方言本,题为《安乐个屋里》;1917年,福州圣教书局出版福建方言本,书名与官话本相同。(6)宋莉华:《基督教儿童小说〈安乐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87页。从各种不同版本的译本陆续印刷再版的事实可看出,该作品在当时非常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那么,在上面所述的各种译本中,《永乐城》究竟是以哪一本为参照物直接进行重译的呢?单从结论来说,《永乐城》是参照了博美瑞的中国官话本《安乐家》。
表2 三个作品的名称对照表
从表2所示的名称对照表可得知,《安乐家》采用了两种翻译方法。第一种是用类似汉字音译的方式译出原作的名称标记,如将“Treffy”译成“卓飞”。第二种就是用新名称代替原名称,如把“Wilton”改为“韦先生”,“Mabel”改为“美利”。而《永乐城》也运用以上两种方法翻译了《安乐家》的词汇。第一种是以韩式汉字发音翻译“卓飞”和“韦先生”等人名。第二种是直接音译“利斯第”和“美利”等人名。比照中韩两个译本的开头部分则更能明显地看出《永乐城》和《安乐家》文本之间的直接关系。
从前在英国京城内有一客店,店是一座高楼,有好几层,所住的都是穷苦人。在这楼顶的楼梯拐角地方有一间极小的屋子,里头坐着一位老人名叫卓飞,面带笑容转动轮琴的轴子有调儿发出来,仿佛曲子的声音说:“我家即安乐家,无地可比我家”。(7)博美瑞:《安乐家》,上海:画图新报馆,1882年,第1页。(《安乐家》,第一页)
英国首都伦敦的一条街上,有一座穷困潦倒的游子和乞丐们可以留宿的下等客栈。每到晚上,就有100多个白痴乞丐和许多工人们一起拥挤在大小房间里,上下楼层都有很多新入住的穷人。
在那个客店,有一座上楼的梯子,爬上那座梯子,一边儿角落里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他每晚都独自坐在床上,面带笑容地用双手拉着轮琴,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随着那轮琴曲调他大声唱道:“我的家是安乐家,永远幸福快乐的安乐家就是我的家。”
唱起歌来,能让许许多多困倦的游子们打起精神来,那是个叫卓飞的老头。(8)[朝]金道湜:《永乐城》,《基督申报》1917年7月4日。(《永乐城》,第一回,1917年7月4日)
将上述两个段落对比,可明确判断出《永乐城》是以《安乐家》为参照直接翻译的。虽然《永乐城》在翻译过程中对《安乐家》里的词汇和文章进行了部分的修改,但在内容上两者大体相同。
三、《永乐城》的翻译态度
当然,考察两个文本之间的共同点仅仅局限于确认两者之间最基本的影响关系。毕竟《永乐城》是一部翻译小说,因此重要的是确认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从原作改变的部分可看出译者的翻译态度及其对原作的核心理解。考虑到这一点,最值得关注的是《永乐城》删减了《安乐家》后半部分的这一事实。
表3 三个作品的章节区分及对应的故事情节
从表3对比三个文本的叙事段落可以看出,《永乐城》直接删减了原作及《安乐家》里关于利斯第接触基督教教义的具体过程以及其成长过程。虽然译者通过刻画利斯第和卓飞等社会底层人物来反映当时社会的矛盾,但从根本上没有像原作那样试图通过宗教来解决矛盾,在《永乐城》里最终没有人能够通往天堂。也就是说,《永乐城》没能在客观上体现出作为一部基督教小说的基本功能与意义,只强调儿童小说的因素,这就是《永乐城》与原作以及《安乐家》最大的不同之处。虽然《永乐城》是一部完结的作品,但与原作以及《安乐家》相比,其故事情节与叙事模式显然不够丰富。当然,改变原来的文本可能是译者有意为之。再加上报纸上连载的小说与单行本不同,在版面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必然会牵扯到内容的删减。此外,当时《基督申报》的发行宗旨为“不报道带有政治色彩的时事新闻,不登载批判性评论,不接受世俗性稿子,提倡与基督教教义和原则相关的文章,包括克服信仰考验的事例,邻居之间的美谈以及有助于基督徒信仰生活的文章”。(9)[韩]黄宇善:《〈基督申报〉(1915-1937):初创期韩国教会报刊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牧园大学,2011年。可见即使译者只翻译《安乐家》的前半部分也能符合当时报纸的发行宗旨,况且译者当初翻译《安乐家》的目的在于完成以儿童为对象的传教文学,而不是完成纯粹意义上的宗教文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没必要译出全文。《永乐城》的译者选择《安乐家》这个文本的原因就是原作以及其译本在东亚都具有很高的名气,有助于当地的读者更容易接受此文本。
四、结语
虽然《永乐城》是韩国近现代小说史上为数不多的基督教叙事与儿童叙事相结合的小说,但迄今为止相关研究对于这部作品均无提及。笔者通过调查得知,《永乐城》翻译自19世纪英国小说Christie’sOldOrgan;Or,Home,SweetHome的汉译本《安乐家》。1882年,Christie’sOldOrgan;Or,Home,SweetHome在中国首次被传教士博美瑞翻译,译名为《安乐家》。《安乐家》在被翻译的过程中,并无特别的删改。原作和《安乐家》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克里斯蒂的孤儿接触基督教并逐渐成长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的故事。从叙事模式来看,原作和《安乐家》可以说是儿童小说叙事与基督教叙事相结合的作品。
《永乐城》则参照了博美瑞的中国官话本《安乐家》。如果说《安乐家》的译者认识到儿童是受传教影响最大的主体,并在前半部分重点突出关于儿童的问题,那么《永乐城》的译者可以说是贯彻前者的意图,更深入地进行了实践。换句话说,《永乐城》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省略了原作后半部分的内容,且对《安乐家》内容进行了删减,以将原作和《安乐家》的儿童小说要素表现得更深。译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刻画利斯第和卓飞两个社会底层人物来反映当时社会的矛盾,但从根本上没有像原作那样试图通过宗教来解决矛盾,因此在《永乐城》里最终没有人能够通往天堂。也就是说,《永乐城》没能在客观上体现出作为一部基督教小说的基本功能与意义,只强调了儿童小说的因素,这就是《永乐城》与原作以及《安乐家》最大的不同之处。
迄今为止,韩国近代重译小说的研究大部分提及的是与日本的影响关系,很多文本的直接参照物都来自于日本。不过近来的研究表明,韩国近代重译小说的输入途径远比想象中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文本被表明是受中国的影响,(10)[韩]张鲁玄:《近代转换期以中国为媒介的翻译文学的现状与样式》,《国际语文》2012年第56卷,第326-338页。如韩国近代初期具有代表性的“新小说”作家李海朝的两部重译《铁世界》(1908)(11)[韩]金教峰:《何为科学小说》,高阳:国学资料院,2000年,第120-122页。和《华盛顿传》(1908)(12)[韩]崔元植:《韩国启蒙主义文学史论》,首尔:召命出版,2002年,第162-176页。就是译自中国的汉译本。而笔者所发现并探讨的文本《永乐城》也属于此类。此类文本被不断发掘,也说明了中国文学对韩国翻译文学发展初期的影响比想象中要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