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策略

2021-01-11韦敏灵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有效性初中语文

韦敏灵

【摘要】本文论述提升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策略:作业设计要注重梯度,做到难易适当、作业量适当;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设计新颖、让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作业设计要有开放性,开放作业场地、作业内容、作业答案;作业设计要有探究性,通过问题引领、实验观察等手段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业设计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7-0115-03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教师检查教学成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可是,有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目标不明确,没有针对性和创造性,作业内容枯燥、形式单调、方法陈旧,只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的训练,忽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谈谈如何提升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一、作业设计要注重梯度

农村初中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自觉性不高,留守学生也较多,不像城市学生那样学习基础好、作业自觉性高,家庭作业又有家长的督促和指导。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刀切”、千篇一律,那么可能会造成“潜力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尴尬局面,也会造成基础差的学生由于长期完成不了作业,达不到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对完成作业产生恐惧心理。长此以往,不管是学优生还是潜力生,都会对写作业产生厌恶和抵触的情绪,经常出现作业不交或者抄袭的现象。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有梯度区分的作业形式,使每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写作业的乐趣。

(一)注重作业难易程度的设计

作业难易程度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策略,不要搞“一刀切”。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分批次地设计作业,由易到难,逐层递进。教师要设计多层次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题型灵活而多变,根据难易程度由低到高分为基础性作业、发展性作业、创造性作业三类。基础性作业,即教师根据当天所讲授的内容,设计一些基础性的作业,用来巩固学生所学过的新知;发展性作业,是针对中等生而设计,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进入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性作业的难度比较大,此类作业主要面向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着力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一文后,笔者设计这样的作业:让基础一般的学生写出这一课的字词,记住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让基础中等的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结构、顺序、说明方法等;让基础较好的学生除了理解和掌握上述的知识,还要指出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和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这样的作业设计既保证了学优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避免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遇到作业就丧失信心的局面。

(二)注重作业“量”的梯度

所谓“量”就是作业的数量和质量,繁重和不求质量的作业布置都会挫伤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摒弃陈旧的作业设计观,即作业布置得越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越能得到提高的思想。作业的“数量”要适当,不要认为多多益善,要有针对性,要控制作业的“量”,切实减轻学生写作业的负担。对语文基础较好、学习自觉性较高、接受能力又快的学生,教师要减少其书面作业量,增加其课外阅读量;而对那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浮躁的学生要适当增加书面作业量。这样能使学优生有自我发展的空间,而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也能得到自我提高,促进整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多动脑筋,考虑到设计怎样的作业才能让学生感到有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写作业中,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增强初中语文作业的趣味性。

(一)设计新颖的作业

新颖的作业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一文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笔者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人物,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根据人物性格再现人物的动作、对话、表情等,最后让学生评出最佳表演者。这样的表演活动的设计,比起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课后练习要生动、形象得多。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根据学生的喜好设计作业

教师选用的作业材料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性格特征,让学生把原有的爱好转移到学习上。如有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笔者就与他们交流,引導他们把打球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把活动的过程融入写作中,这样能够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在作文中有话可说。

初中生个性好强,勇于竞争,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适当设计一些竞赛的题目,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后,就在班级里举行“诗歌诵读会”,看谁能够角逐第一。学生都踊跃参加,展示自己的能力。学生在背熟诗句的基础上,又不知不觉默写了诗句。笔者通过这种竞赛的方式,使他们享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快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作业设计要有开放性

作业设计不应局限于学生所学课文的内容,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把课内的知识运用到课外,把从课外实践中获得的体验融入课堂中。这样不仅能深化所学课文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发展语文能力,施展自身的才能。

(一)开放作业场地

传统的作业重视课堂,轻视课外,让学生在教室里写作业,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活动的范围受到限制,学到的仅仅是书本里的知识,没能把自身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语文教师应开放作业场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笔者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自然界的美景,然后设计以下问题:(1)你在观察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看到美丽盛开的鲜花、青青的小草、蔚蓝的天空、田间劳作的人们等)(2)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听到虫鸟的鸣叫、泉水的叮咚声等)(3)你的感受如何?(学生说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心旷神怡)(4)可以用你手中的笔画一画你亲眼看到的场景吗?(有的学生画田间劳作的情景,有的学生画人们在溪水边钓鱼的情景)笔者问画钓鱼情景的学生:“你为何画这一幅画?”他说:“爷爷说以前这条小溪的鱼已经灭绝了,近几年来,人们很重视环境保护,这条小溪又开始有鱼了,引来了不少垂钓爱好者,因此,我就画了这一幅画。”

(二)开放作业内容

传统的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死记硬背、重复使用,缺乏新意,对学生没有什么思维训练的价值,谈不上什么创新,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不要局限于课本仅有的知识,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建立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联系,促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蒲松龄的《狼》一文后,笔者让学生阅读《狼》和《狼子野心》这两篇文章,完成如下作业:(1)这两篇文章都写了关于狼的故事,《狼》一文主要讲了一个屠户智取两只狼的故事,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塑造屠户这一人物形象。而《狼子野心》一文主要写富人养两只小狼险被狼吃的故事,从《狼子野心》这个故事中,衍生了什么成语?(学生写“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等)(2)两篇文章中的狼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写阴险狡诈等)(3)你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有的学生说:“看人不能只看人的外表和表面上的行动,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样的作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业内容涉及读、写、思等,可谓丰富多彩。

(三)开放作业答案

作业答案的开放,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在同一问题中作出多种回答,明白答案不是唯一的,培养创新意识。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后,笔者设计如下作业:(1)学完这篇文章,你懂得与人交往过程中该怎样做?请写出两点以上(有的学生写为人处世要讲礼貌和诚信,要知错能改等)(2)你认为陈太丘儿子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如何评价?(有的学生认为陈太丘儿子的做法不正确,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陈太丘的朋友已经反省自悟,陈太丘的儿子应该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有的学生认为陈太丘儿子的做法是正确的,理由是对失信于人、当子骂父的人就应该断然拒绝。)(3)学完这篇文章后,你获得什么启发?(有的写“做人要诚实,办事要果断,原则要遵守”;有的写“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等等。)设计这样的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不要死记课文中的答案,要善于思考,联系实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答案不是唯一的。

四、作业设计要有探究性

所谓“探究”就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和布置探究性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质疑、解惑的精神。笔者设计探究性作业时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一)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

初中语文教师设计作业时不要隨意地提出问题,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探究性,能引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深刻地感悟。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后,笔者让学生再读文章,思考:(1)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学生答:“文章记叙了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等事件,从这些事件可看出母亲具有勤劳、聪明能干、坚强、宽厚仁慈等品质。”)(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学生答:“文章含有作者对母亲的爱、敬、哀、思念、感谢等感情,爱是全文的基调。”)(3)“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这个句子中的“竟”字能否删去?为什么?(学生答:“不能,一个‘竟’字既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哀思,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4)想一想,自己的母亲跟朱德的母亲有什么相似之处?你如何去爱自己的母亲?(学生答:“都具有勤劳、能干、朴素等品质,爱母亲就要在校不给父母添乱,帮母亲做力所能及的事。”)这4个问题,有的从课文内容的角度引领学生探究,有的从情感方面引领学生探究,有的从用词上引领学生探究,有的从生活体验方面引领学生探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二)通过实验观察的方法进行探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仅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让他们亲自实践,他们才能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比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卖油翁》一文之前,笔者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动手自制一副弹弓和一张靶子进行射击训练,后又让他们实验,用一枚铜钱盖在一个啤酒瓶口,往瓶子里注水,让他们说一说各自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进行实验后有了切身的体会,有的说:“我刚开始射击时没有射中靶子,练多了就有了得心应手的感觉,命中率越来越高。”有的说:“我刚开始往瓶子里注水时,手发抖得很,水总是往外溢,通过多次练习,水慢慢沿着铜钱口进入瓶子里。”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深刻地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初中语文教师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实践,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师要精心布置每一次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新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有效性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