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堂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2021-01-11粟万琪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初中历史态度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历史课堂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策略,建议教师通过分析研究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 统编教材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7-0029-02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可见,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中学历史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初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深入挖掘历史教材,分析研究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最终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类。《近代化的早期探索》是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讲述了1840年至1919年期间,中国人民在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环境下进行的近代化探索。这段探索过程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以《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索初中历史课程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行动策略。

一、分析研究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历史事件是指以前发生的对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分析研究历史事件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主要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还可以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一课概述了1840年至1919年间,中国人民在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背景下,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进行积极的近代化早期探索历程。这期间发生了四个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年代尺的形式(如图1),深入地分析这四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特征、意义等,让学生了解从19世纪中期开始,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其中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严重危及清朝政府的统治。统治阶级看到洋枪洋炮的厉害后,从自救的角度出发,决定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主要由地主阶级推动、发展洋务运动。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也失败了,这让中国人看到学习洋务并不能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于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改革封建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由此发动了戊戌变法。然而,戊戌变法遭遇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力阻挠,在戊戌政变的血雨腥风中以失败告终。紧接而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以及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让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谋求建立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政治民主化的目标并没有实现,最终出现了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黑暗的政治局面。面对这样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强国富民的目的,于是新文化运动爆发。

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年代尺的形式直观地呈现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过程中的一系列历史重大事件,使学生直接地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感受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当时思想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化解民族危机,为了达到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目的,进行的一次又一次地积极应对,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由此增强学生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也鼓励了学生传承这种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二、分析研究历史现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历史现象是历史运动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历史本质的外部表现,是人类历史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帮助其从这些现象中探索历史运动的本质,了解历史事件的特征和内在本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1840年至1919年是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阶段,所谓的“近代化”,又称为“现代化”,是指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变化的过程。近代化这一历史现象西方比中国早,中国的近代化就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學习、探索社会发展和民族解放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国近代早期探索》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中国早期近代化与西方近代化的不同之处,通过分析研究历史现象的表面特征,挖掘历史本质的区别(如图2),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如图3)。

通过对中、西方近代化历史现象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学生看到西方国家的近代化探索轨迹是从思想文化运动开始,再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最终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经济繁荣。这样的近代化进程让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轨迹是从器物(经济层面追求富国裕民)起步,进而开始否定封建专制要求政治变革,而后转向思想文化转变(思想层面),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深厚的思想、政治、经济根基,再加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使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得不够成熟、不够充分,最终导致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一次又一次失败。在这样透彻的分析、研究中,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而坚定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分析研究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在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也就是说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历史人物,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让历史人物的伟大人格、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从而达到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升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

在中国人民进行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过程中,涌现过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例如,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李鸿章,他是一位在历史上存在诸多争议的历史人物,他也是中国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将领,因为曾经代表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被后人批评和诟病,但是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强国”“裕民”而奋斗,对中国近代化探索做出极大的贡献:在晚清内忧外患的严峻历史背景下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实业(包括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为中国现代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先后出访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行程九万多公里,成为中国当时的外交最强人。教学《洋务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历史人物李鸿章的事迹入手,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眼光,客观地分析研究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学习历史人物伟大的品格和优秀的品质,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

又如,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的倡导者孙中山,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1905年8月,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1911年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三个伟大”(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高度评价孙中山的历史贡献。教师在教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孙中山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以及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从而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落到實处。

根据课标的要求,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让学生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对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的判断识别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以及高贵的品质。

【作者简介】粟万琪(1976—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江南区壮锦初级中学,研究方向为初中历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初中历史态度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