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凤芹:杏林春风满人间

2021-01-11胡玉枝

中关村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医生病人医疗

胡玉枝

徐凤芹

在西苑医院杏林苑二楼办公室见到徐凤芹副院长,她一头精干的短发,一双笑眯眯的眼睛,有着掩不住的热情和凌厉,让人印象无比深刻。她说话爽快干脆,一派军人作风。若不是之前查了资料,真的会以为徐凤芹曾经当过兵呢。年轻时她一定是个清秀的女孩,如今历练成岐黄学者著名医生,风采依然不减当年。

徐凤芹笑如春风,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那笑容一下子把她和别人之间的紧张和陌生放松拉近了,这种不同于别的医生的气质,正是她独特的人格魅力。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山东将它特有的印记烙在了徐凤芹身上,她骨子里的善良质朴和豪爽不会随着时间及远离家乡工作而发生任何改变。

回想起当初,徐凤芹感慨良多。从1979年参加高考来到北京,已整整四十年了,用她的话说,那些过往恍如昨日。在国家刚恢复高考制度后的期待和憧憬中,她努力學习,用知识改变命运。79年的高考,让她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北京中医学院(现在的中医药大学),成了文革后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大学生,也成了乡亲们教育子女的楷模。要知道,那时大学录取率仅仅只有6%,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啊。能考上大学以实属不易,更何况是北京的大学。

刚来北京,这个令她无比向往的地方时,一切都那么令她激动、新奇、兴奋。但徐凤芹并没有被花花世界蒙蔽双眼,忘记自己的初心。一进入大学后,她便如饥似渴地投入到整个学习当中,发奋要成为一名救死负伤的好医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人民造福。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大学毕业后,她被分到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工作,成为一名中医心血管科医生。她努力工作,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如今她已经成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岐黄学者、农工民主党海淀区委主委、海淀区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当然,她不仅是一名好医生,更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她作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为改善广大民众的医疗卫生状况,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提案。

徐凤芹在长期不辞辛劳的走访调研中发现,北京一些偏远地方还存在着医疗空白村。有些地方没有村卫生室,有些地方即使有村卫生室,设备也非常简陋,有的甚至只有一副听诊器,因为没有医生,设备长期无人使用都落满了灰尘。这样三级诊疗网络的兜底部分,等于没兜住。因此,徐凤芹政协会上提案:将村卫生室纳入乡镇卫生院管理,并给村医基本生活费用保障。目前这一提案,已经在北京全面推行。

昌平流村镇高崖口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里居住的大多都是老人,当时村里没有卫生室,村民看病非常不方便。2015年,北京中医健康乡村行中,徐凤芹带领她的团队来到昌平流村镇高崖口村,帮助高崖口村建立起了村卫生室,中医健康小院,购买了医疗设备,还定期到那里坐诊为村民看病。当地的村民们和徐凤芹以及她的团队都建立起了很深的感情,仿佛徐凤芹就是他们村里的左邻右舍般亲切。要是他们有一段时间没去,乡亲们就会打电话给徐凤芹,说大家又想她了,想请她过去呢。徐凤芹自己说,她就是从农村出来的,所以特别关注农村的医疗状况。她在提案中建议,卫生政策要向农村倾斜,加大农村医疗卫生的扶持力度,加强村卫生室的建设,坚决消灭卫生“空白村”,让村医享受乡镇卫生院医生的同等待遇;没有村医的乡镇,乡镇卫生院要成立流动诊所巡回诊疗,所需经费由各级政府按不同比例列入年度预算安排,并与脱贫挂钩;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组织领导,促进中医药各项政策在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落实;推动优秀中医药人才向农村医疗机构的流动。

目前,中国已经跑步进入老年社会,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徐凤芹还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她也特别关注老龄化问题、关注养老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她经常遇到一些“主动住院”的病人。他们的疾病其实并不需要住院,但基于住院医保报销比例更高的考虑,他们要求住院。有的老年病人,肺炎治疗结束了,还要求住院治疗;有些失能老人,住了院就不出院。这是因为他住院有医生、护士管着,医保还报销,离开医院去了养老机构,什么费用也不能报,还没有专业护士。因此,徐凤芹提出了“长期护理保险机制”,力求向国际化靠齐,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有些小病在门诊就能解决,但因为很多省市门诊不能报销,有些患者有病不去看,结果小病拖成大病,最终因病返贫。”因此,医保相关部门应适当提高门诊就医的报销比例,扩大门诊就医报销范围,从而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她建议,原来用于“住院医保”的钱应适当向“预防医保”、“门诊医保”方向转移,“要鼓励老百姓看门诊,而不是住院。”为此,徐凤芹通过建立各省负责医保的联系人微信群,进行调研交流。

对于北京各家医院的“信息孤岛”现象她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徐凤芹发现,每家医院都投入巨资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但是病人就诊的信息并不与其他医院共享,病人此前在其他医院的就诊情况查询不到,以前接受过哪些诊疗、使用过什么药物也一概不知。她建议,北京所有公立医院信息共享。“如果医生只要打开病人的病例就可以看到病人在所有医院里看病的记录,无论对于诊疗还是防止药物滥用,都有非常大的益处。”

她还建议把“治未病”科相关配套制度和落实措施尽快健全,“包括医保报销等,都与患者们关系密切,才能更好地推广中医治未病。”记得2017年1月,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时任代市长的蔡奇来到海淀团参加审议并听取意见,徐凤芹争取到了宝贵的发言机会。她建议加强中医“治未病”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通过宣传中医“治未病”理念,倡导疾病预防为主,让民众更多地掌握养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民众健康素养,未病先防,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使大家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令她没想到的是,时隔半年,市中医管理局向她发来邀请,做“中医治未病五位一体防治高血压方案”的首席技术官,制定相关干预方案。直到这时,她才知道,自己的建议已经被列为市政府201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回想到这些,徐凤芹颇有感触,“当时,蔡奇同志很认真地倾听、记录每一位代表的发言,我说完他并没有立即给出回应。但没想到的是,对这个建议他不仅记在本上,更记在了心上,很快就落实了。”

今年两会上的提案中,徐凤芹建议取消中西医结合人才执业范围限制,明确中西医结合人才与中医西医人才享有同等执业范围,从而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消除中医药临床使用中的隐患,让更多患者受益。

徐凤芹说,政协委员既是一种荣誉,更是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唯有尽心竭力,才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为撰写出高质量的提案,她不但平时加强学习,在工作中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后认真调查研究、找到解决办法,认真履行着一个政协委员应尽的职责。

2003年春天,那场席卷北京的SARS瘟疫至今令人心悸。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向冲锋陷阵的徐凤芹,这次自然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她拿起笔在报名表上签字的时候,边写边说:“只要徐凤芹的名字签上,有可能就是第一批上一线的人员”。SARS病毒肆虐,对于SRAS这一突发疫情,医学界都不甚了解。作为心血管病专家的徐大夫也只能在网上查询相关的材料,再根据病情研究治疗方案。经过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激素用量过大,应该减量。于是,第一天治疗,他们就决定对病人的激素用量减半。经过一天的观察,病人的病情没有恶化,他们继续减半,加入中药治疗,病人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并逐步出现好转,显示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特色。

徐凤芹跟我们说,她第一天上主班时进病房查房,让病人伸出舌头,病人一下大哭起来,让她吃了一惊。她耐心地询问病人怎么了,病人激动地说:“从来没有人让我摘下过口罩,这么近距离地和我说过话,我是要好了吗?”她不断地安慰这位病人,为他讲解正在逐渐转好的病情,告诉他应该注意的事项,这让他重新燃起了信心和希望。

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实他们每一位上一线的医护人员,都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一些私下留有小金库的男医生,都将小金库上交并做好了后事安排,义无反顾地上了一线。那段时间,徐凤芹正在写在职博士论文,为了赶在奔赴一线前写好这篇论文,每天晚上加班加点写到天亮,唯恐留下遗憾。当时她爱人问她,都去一线了,博士论文对你就这么重要吗?女儿更是心疼地哭了出来。可是徐凤芹的心态非常好,完全没有向爱人和女儿说过任何一句泄气的话,而是手不离键盘,眼不离屏幕地完成着论文。她相信自己和团队的同事们,或者说其实当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是成为一名医者时就已经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

“去了一线,所有的都放下了,只有全身心的救治。”徐凤芹说,他们每天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给病人做思想工作,让病人们正确面对病情,无论病情是否真的好转,都要安慰、鼓励他们,为他们树立信心,这对绝望中的病人,至关重要。

徐凤芹记得,有一个病人,一个晚上按了三次紧急呼叫。每次都没有具体的需要,但徐凤芹并没有为此生气恼怒,因为她知道病人在这样一间隔离病房里是何等的寂寞。她一次次地安慰病人,看到这些病人的孤独、寂寞、无助与绝望,也让她在治疗中更加注重病人的心态调整。其实,不只病人,医护人员也是非常紧张的。他们自己也被隔离在医院,只能在病房楼顶散步。不知日月的他们,在楼顶上看到穿短袖骑自行车的人才恍然,夏天就快到了。而徐凤芹用自身乐观向上自信的心态,带动着身边的医护人员。她从病房出来后,一手拿一瓶矿泉水,一饮之后,准确地投进垃圾筐,娴熟而又潇洒的动作,就像刚刚打了一场胜仗。

虽然SARS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是发生的那些惊心动魄,那些感人至深,那些担当和笑容,至今在人们记忆中,难以忘怀。徐凤芹当年被授予“抗非典勇士”、“抗非典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人”称号。

这些年来,徐凤芹作为医疗专家去过很多国家级贫困县,在山西、河北、内蒙、新疆、贵州都留下了她健康扶贫的足迹。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医生,她一直关注着农村、农民,关注着弱势群体。在深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她看到随着医保全覆盖和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看病不再难,但农村卫生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而且越是到农村越能体会到百姓对医疗专家的渴望,尤其是对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的渴望。

所以这些年来,她致力于通过健康科普讲座,传播养生健康知识,传播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健康素养;利用互联网技术,开通远程医疗,为基层医院的疑难危重病人,提供医疗技术支持,实现医疗扶贫零距离。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数千里之外的病人,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西苑医院医疗专家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这不仅降低了病人的往返费用,还为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开启了医疗扶贫的新篇章。

在健康扶贫中,令徐凤芹难忘的就是2007年援疆工作。当时她代表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代表着北京的专家,沉重的责任感和担当,让她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了。

徐凤芹清楚地记得2007年8月27日这个日子,那是她被提前派往新疆的日子。本来原定该出发的前一名医生生病了,院长找到她,问她能不能去。当时她在国外读书的女儿也正打算回国和父母团聚,但她毅然按时飞往新疆,放弃了与女儿的团聚。一去半年,爱人又因为工作原因在外地一年,一家人一年半的时间不能相聚,但是徐凤芹没有怨言,还是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了。

到了新疆后,她发现,当地医院规模很大,但医疗水平与北京的三甲医院还有一定的差距。新疆的冬天比北京寒冷,病人也非常多,病区里连楼道都住满了病人,他们都很希望找徐凤芹这个北京来的专家看病。虽然病人很多,但徐凤芹从不推辞,每次都和颜悦色地用她精湛的医术,为这些病人解除病痛。

还记得一个周日早上8点多,她在公寓里接到科室值班医生打来的电话,有一个高血压急症急性左心衰、肾衰的病人,血压非常高,不能平卧,大汗淋漓、喘憋、喉中痰响。经过值班医生抢救后,病情控制不好。那天下的雪特别大,打电话的医生说:“主任,病人强烈要求您给他看病,我不得不给您打,真不好意思,周末打扰您。”她挂了电话飞快地穿好衣服夺门而出。头上的鹅毛大雪,脚下是厚厚积雪,身体里是滚烫的热血。

在健康扶贫中,令徐凤芹难忘的就是2007年援疆工作

援疆期间,徐凤芹负责心血管一科、二科、高血压科、干部科的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的查房工作,每周出一次专家门诊,病人都很多,经常顾不上吃饭,非常辛苦,可医院老年病科没有援疆专家,他们也非常希望得到徐凤芹的指导,希望她也能每周到老年病科查房一次。徐鳳芹二话没说答应下来,她希望尽己所能,多为当地的患者解除病痛。

徐凤芹除了5个科室的病房查房外,还进行了多次学术讲座及健康教育讲座,并远赴新疆精河县等地义诊。她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高血压、心衰、心律失常和冠心病等病症,起到了异常的疗效,受到当地人的高度称赞。同时,她还带教了当地10余名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副主任医师,为当地培养了一支骨干力量。她深知,援疆的时间有限,应该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伍。

从徐凤芹的办公室出来,情绪却一直留那里。徐凤芹那毫无芥蒂的谈吐和真诚,豁达的心胸,幽默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以及她的正直和坦荡,像一缕春风,感受过的人都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向一个人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传承,我们要将徐凤芹如春风似清流的品质带到更多更远的地方,温暖人间更多的人。

徐凤芹,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岐黄学者,陈可冀院士的入室弟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海淀区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海淀区委主委。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曾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抗非典勇士”、“抗非典先进工作者”、农工北京市委“抗非典先进党员”以及优秀援疆干部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猜你喜欢

医生病人医疗
谁是病人
最美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什么是医疗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