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改变学生懒惰的学习习惯

2021-01-11李国瑞

青年文献·理论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学教学学习习惯

李国瑞

【摘要】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答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则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型。如何养成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改变懒惰的习性,也是小学重要议题之一。

【关键词】小学教学;改变懒惰;学习习惯

懒惰是指不喜欢费体力或脑力;不勤快的表现。其中很多小学生都有懒惰的现象,其实,懒惰是人的一个本性.也就是说懒惰是与生俱来的。目前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情况下,需要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懒惰就成了一个拦路虎,只有想办法解决掉,才能真正的发展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

小学生的懒惰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的懒惰,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注意力不稳定,从意识上不愿意学习,自觉性差,不够果断,自制力薄弱,缺少坚韧力。二是行为上的懒惰,思想懒惰就会导致行为上的懒惰,比如,早上被闹钟叫醒,总是赖床,想再温暖的被窝里多呆几分钟;放学回家作业没有做完,就想玩儿游戏;父母叫学生做家务,也是千方百计的找理由不去做。这些虽然都是“不起眼“的小事情,但是由于小学生年纪都小,如果不及时纠正懒惰的心理和行为,将会成为人生中的“拦路虎”。

一、学生懒惰的原因分析

人都是向往舒适生活的,青少年年纪尚小,面对伴随懒惰而来的短暂快感难以把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生活中也有不少因素,助长了青少年惰性的发展,以至影响今后的学业、家庭。

(一)、家庭因素导致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曾经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一代人如今也都为人父母。经历过苦日子的他们总想着不能再苦了孩子,于是乎,一些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便诞生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对父母依赖过度、缺乏独立自主意识甚为寻常,缺乏清晰人生目标的他们,懒懒散散、事无巨细父母代劳、包办,便成了日常学习和生活常态。

另外,还有一些父母,因为忙于自身事业,缺乏对孩子的关注。这样,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在感受到父母关注缺失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通过一些异于寻常的表现,来博取父母的目光。比如,赖床等待父母叫醒、懈怠学习等待父母督促…… 这样的行为,久而久之成为常态,在惰性中渐渐放任自流。

也有一些个性较为强硬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施加了过度的干预,无论是个人喜好、朋友往来、升学选择等都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这样被父母掌控的人生让孩子在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感与归属感,以至于对生活失去动力。更有甚者,因为对孩子要求过高,在生活中对孩子很少有赞赏,常以贬损、挖苦的语气对孩子说话,严重地挫伤孩子面对生活的积极性。

(二)、学习动力不够。学生学习的动力直接影响学习的结果,学习动力可以激活学习行为的发生,驱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而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上课时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不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走神严重。下课后,不主动做作业,或者做作业拖拉,更不愿意复习课上老师讲的知识点。

(三)、欠缺学习信心。小学的知识在低年级时可能会相对比较简单,而到了高年级,由于各学科会更增加难度,再加上小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天性好玩,没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对于知识的学习就会逐渐丧失兴趣,部分学生长期以来的成绩本就不太良好,因此会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所以学习信心会更加受到打击。教师如果不根据这个情况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帮助,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低落的情绪,甚至厌学,在课堂上也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的整体成绩逐渐下滑,惰性就更加严重。

(四)、网络游戏的沉迷。除去家庭因素外,青少年的懶散、拖延同网络游戏也有一定关系。部分青少年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脱离了网络就像断了电,在虚拟与现实的交替中作息颠倒,长时间的精神沉迷,导致精力严重不足,进而无心于学习和生活,与社会和现实生活脱节。

二、改变学生懒惰的有效策略

(一)、学生的父母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正视自身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不能溺爱孩子。要适当地“放开手”,切实给予孩子对人生的归属感与掌控感,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自主能力,以及家庭的基本劳动能力;要以青少年为学习、生活的主体,积极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劳动,家务劳动中可适度地给予孩子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克服惰性的同时,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要多鼓励孩子,但并非盲目鼓励,有针对性地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提升孩子的获得感与成就感;要积极探寻有效的激励方式,努力使孩子的学习、劳动达成主动化,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通过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源上扭转学生面对学习、生活的消极态度。要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体育及劳动教育,通过五育并举遏制学生惰性的发展;要尽量避免在学生之间进行比较,探寻适宜的激励方式,促进学生进步,并以欣赏的态度看待学生自身的成长,在成就感与自信心的培养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社会应加强引导力度。树立劳动光荣的典型,给予青少年以积极、正面的影响;应继续推动网络空间净化,强化自媒体管理,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应增加参与义务劳动、成为志愿者的机会、渠道,加强宣传,让走入社会、奉献力量成为社会风尚。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懒惰所带来的害处,一时的安逸终归不能长久;要尝试打破自身的舒适圈,在砥砺奋进中不断地突破自我、成就自我;要学会做生活的主人,为自身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目标,并在生活中将之付诸实践,切实实现自我价值,脚踏实地为前进的目标而奋斗;要妥善处理与父母、亲人之间的关系,不要让烦恼成为自身前进的阻碍,更不要用放弃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不满;要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了解,一旦察觉到因自身拖延而产生抑郁、焦躁情绪的时候,应及时自我调整或寻求心理帮助,如出现过激行为或严重抑郁倾向时,要及时就医。而家长和学校要配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会加强引导,只有摒除懒惰的习惯,勤奋地学习、积极地面对生活,才能拥抱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杰.学生懒惰心理的成因及矫正[J].吉林教育,2017(34):11.

[2]陈爱仙.帮助学生克服懒惰的技巧[J].职业技术,2014(10):92.

猜你喜欢

小学教学学习习惯
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模式刍议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