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厌学的社会工作个案介入研究

2021-01-11刘羽桐

青年文献·理论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厌学个案社会工作

刘羽桐

【摘要】伴随着教育制度的发展,青少年厌学问题开始困扰着许多学生、家长和教师。如何有效帮助青少年改善厌学,已成为一个难题。青少年厌学的问题是由多重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个案的社会工作计划。在案例实施过程中,笔者通过专业案例研究以及对案主进行介入和观察,使案主的厌学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成功地提高了案主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青少年 厌学 个案 社会工作

一、青少年厌学概述

青少年厌学行为是指青少年对学习和生活缺乏兴趣,导致不想上学,学习成绩差甚至旷课的行为,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1]。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简言之,厌学心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害的。作为家长,当他们发现青少年有上述表现时,必须及时与子女沟通,以及时解决问题,让青少年可以摆脱厌学行为。

二、青少年厌学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一)表现

青少年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但由于该阶段的学生受到多重的压力,如:家庭压力、学校压力、成绩压力、社交压力等,让部分青少年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厌倦心理。具体表现如下:

1.学习态度消极

青少年对学习活动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起初,学习应该是一项愉快的活动,但由于某些原因,一些学生开始厌倦学习。在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不愿意学习,这往往伴随着紧张、焦虑、恐惧、羞耻和内疚等不愉快的情绪[2]。有些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对知识的欲望和好奇心都丧失了,他们只是被动地学习。

2、逃避上课

上课时不认真听老师讲课,总喜欢干一些自己的事情,回家后不能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导致在考试时无法获得理想的成绩。如今有许多的厌学学生都在上课时心不在焉甚至是假装生病不去上课,他们无法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整天都在想着怎样应付作业和学习。

(二)影响因素

1、自身因素

(1)厌学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困难,因此丧失自信[3]。

(2)厌学青少年的家长有时对孩子过分期待,提出过高的要求,導致这些青少年无法达成家长的期待而感到无能,因此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

(3)部分厌学青少年有严重的游戏网瘾,整天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因此不愿意用时间来学习。

(4)许多娱乐设施吸引着这些厌学青少年,例如:电影院,网吧,歌厅。青少年阶段思想定力不够,他们无法拒绝有吸引力的事物,因此不能定下心来学习,逐渐就对学习产生了厌倦。

(5)青少年面对着来自学校,来自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压得他们喘不上气,因此对学习越来越排斥。

(6)厌学青少年可能曾经努力学习,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对,成绩不见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快乐和自信,久而久之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2、家庭因素

(1)家长对于孩子的高要求和高期待,使这些青少年产生了“隐形压力”,青少年无法面对这些压力,所以选择逃避,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2)许多家长给学生报了许多课后辅导班,这使青少年不能拥有自己的时间,每天除了学习没有休息时间,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对待学习态度消极。

3、学校因素

(1)学校的学习氛围影响着青少年对待学习的态度,可能班级里大多数学生都不认真学习,导致许多没有定力的学生为了合群而选择“随波逐流”,也逐渐的对学习失去兴趣。

(2)学校的学习节奏可能使部分青少年无法适应,逐渐的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

(3)同学之间相互之间的影响,对成绩不好的同学产生疏离感,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人际压力,从而讨厌学习。

三、个案介入分析

(一)、服务背景

1.个案信息

服务对象:小军(化名);性别:男;年龄:13岁

本文主要记录了社会工作者对一名厌学青少年的介入过程,通过对厌学青少年的个人、家庭、和学校因素的分析来讨论青少年厌学的原因,通过对厌学青少年的介入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帮助广大有厌学问题的青少年走出困境。

2.个案问题

2.1、个人因素

案主自身原本的成绩比较一般,由于课程负担较重,再加上父母的要求过高,导致案主一考试就过分紧张,逐渐导致案主产生逆反心理,从此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

2.2、家庭因素

案主的家长因为平时对案主的要求过高,为案主报名了许多辅导班,每天过多的课程导致案主没时间休息。家长见案主的成绩不进步反而退步,而对案主产生失望的情绪,又由于家长缺乏与案主的有效沟通,导致双方交流困难,案主不愿意去辅导班,甚至经常旷课,不写作业,成绩断崖式下滑。

2.3、学校因素

案主在学校与同学的交流过少,因此许多顾虑无人诉说,无人关心成绩一般的案主,案主对人际交往也产生了焦虑,更是无心学习。

(二)服务实施过程

1、改善家庭关系,营造学习氛围

社会工作者通过建立家长与案主沟通的桥梁,使两代之间加强理解[4],不仅使家长明白了案主面临的困境,也使案主明白了家长的良苦用心,建议家长转变教育方式,不再对案主增加心理压力,使案主消除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2、改善案主对学习的态度,加强自身能力

社会工作者协助案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地了解,认清自己所面临的厌学问题,帮助案主了解到问题的原因,促使案主通过个人的努力去解决厌学的问题,使案主能够自己努力去改善与学习的关系,加强案主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帮助案主融入学校生活,改善与同学的关系,帮助案主提升对学习信心与解决厌学问题的能力。

3、提高案主对学校学习的积极性

社会工作者通过对案主在学校面临的人际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使案主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同学沟通,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融入集体,使案主加强了对于学校生活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更加愿意在校园中进行学习活动。

4、给予案主鼓励与支持,发展更多兴趣爱好,帮助案主增强信心

社会工作者通过对案主的观察,发掘其潜力,提供支持与鼓励,帮助案主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5],促使案主更加热爱生活,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使案主对于自身更有信心,也对学习活动更加有积极性。

5、帮助案主培养学习动机,增强案主对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帮助案主清晰“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通过自身经验辅导案主了解到学习的动机,培养案主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案主认识到了学习对于青少年阶段的重要性,更加有信心有动力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评估与结案

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到对于案主的学习规划制定中,与案主和家长共同制定适合案主的学习计划,通过不断完善修改案主的学习计划,最终拟定出切合自身情况的学习方案,不断地巩固案主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对自身的信心,以彻底改变案主的厌学情况,改善案主的学习态度。

四、反思与总结

青少年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主要是来自多个方面的,主要包括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厌学青少年由于种种压力或者是自身对于学习认知的错误,产生了消极的学习态度,从刚开始的对自身没有信心、对学习没有动力,衍生到对学习活动体验感差、产生对学习的反感情绪,最后甚至到不再学习、逃避一切有关学习的活动,由此产生厌学行为[6]。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思想品行、三观树立、心理建设、行为模式都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家庭作为青少年步入學校前的重要教育场所,教育方式至关重要,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的影响,也会受到来自学校的影响,这些影响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接受正确的引导,青少年才能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地建设正确的思想认知,从而走向五彩缤纷的人生道路。

基于上述,想要改变青少年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和错误认知,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正确的方式引导青少年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青少年建设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行为,让厌学青少年对学习产生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骆宏;徐逸杰;薛博文;胡治国.青少年厌学的概念辨析[J].健康研究,2021,(4):40-45

[2]胡少贤.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厌学情绪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0):66-68.

[3]李颖.关于初中生厌学成因及研究的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2021,(9):103-107

[4]马云.青年来访者服务工作的困境与思考[J].心理与健康,2021,(9):69-70

[5]任胜涛.青少年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心理辅导机构建设[J].中国青年研究,2016,(4):16-18

[6]龙海英.中学生厌学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以黔东南苗族侗族中学生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8,36(05):77-80.

猜你喜欢

厌学个案社会工作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一例学生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