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调思维下声乐即兴伴奏的编配探析

2021-01-11杨震宇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0期

【摘要】钢琴即兴伴奏的目的常为简谱、暂无正谱的歌曲伴奏,或为自身练习声乐时所需。本文在众多声乐作品中,选用李清照作词,王超作曲的《如梦令》为研究对象,既短小精悍又为演唱典范,以首调读谱思维为研究视角,探析如何为五声调式风格的歌曲编配即兴伴奏。

【关键词】首调思维;五声调式;伴奏编配

【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0-146-03

【本文著录格式】杨震宇.首调思维下声乐即兴伴奏的编配探析以五声调式作品《如梦令》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20):146-148.

音乐的即兴早在中世纪声乐演唱的迪斯康特(descant)中就存在了,指表演音乐的同时也参与创作,表演者可以根据乐谱也可以不根据乐谱在演唱时加入自身创意,或者通过聆听其他表演者即时的作出回应。如今在钢琴的即兴伴奏上,依旧延续着上述理念——提前规划作品形象、结构层次,标明终止式与织体,届时演奏者既要对钢琴上各个调式的音阶和声熟悉又要感悟音乐作品的内涵形象。从“根据乐谱即兴”的角度看来,音乐又要通过书面记录成乐谱,流行我国最广的记录方式是以简谱和五线谱,乐谱的读谱法又分为“首调”与“固定调”,是两种不同读谱方法,首调读谱又称可移动的主音,即主音的读法不随调式音高的改变而改变,首调容易把握调变化的感觉。

一、首调思维在即兴伴奏中的应用

首调与固定调的的读法各有优势,但声乐曲目以简谱记录居多,这是由于声乐曲的单线条旋律,不像五线谱更适合多声部音乐的记录——学习作曲、管弦、西洋乐器、合唱指挥用五线谱固定调记录理解,简化视谱、一目了然多声部音乐的样貌。综上,简谱本身的意义就是简便、快速,便于对旋律形象的掌握、音高位置的确定,和弦的转换推算(实际上一首大型声乐作品也不至于像器乐曲那样转调游移、无穷发展)。在这种以首调唱法、简谱记录的思路下,任何一个大调六级小三和弦均读作la、do、mi,再例如三级上的副属就是该调七级上的大三和弦,如此再加以键盘上的演奏练习,那么即兴就能得到提升。

(一)同一和声进行在不同调的转换

由于C大调自然音阶就在钢琴白键上,因此即兴的练习都以C调开始便于理解。首先在C调上演奏一组正确的和声进行,再完整移到一个升号的G调...最后到7个升号的#C调;接着再回到C调下五度一个降号的F调...以此类推到7个降号的bC调,这对熟悉各调和弦音级十分有益,下面例举了一组和声参考。

(二)首调中的共同和弦与和弦标记

我们知道,斯波索宾和声学里将调的关系分为了四大类,以共同和弦数量决定调之间的远近关系。调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能摆脱单一性调性的即兴伴奏模式,使得不断借用其它调的和声序进构成新的和声效果。其次,共同和弦也指将一个和弦置于不同调式中的意义不同,例如C调的主和弦又可以是G调的下属,F调的五级属三和弦。就标记法,任何调的自然音级和弦均按谱例1标记,大三和弦记作Major一般不写出来;小三和弦记作minor(如C大调下中音和弦记作Am或VIm;那么按此思路,D7或II7即表示D为根音的大三小七和弦即五级的副属七,也可以就用传统的V7/V),其余调类推。这种建立在首调读谱基础上,快速反应过来的转换思维也能检验即兴水平。

二、即兴伴奏的案头工作

师范高校的即兴伴奏课上,传统大小调歌曲配弹知识掌握后都应烂熟于心,进而深入开拓五声调式的歌曲即兴伴奏。中国大多数民族音乐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以宫商角徵羽为五个正音为调式旋律,非正音级上的音既可装饰、导向正音旋律进行,也可构成向另一宫系转变,弱拍、弱位,配和弦时几乎不用考虑,这些变化音是奉五声的性质,而强拍、强位或持续一定时值的变音就有可能在向另一宫系交替了,如下例第二小节既有可能是D宫系统首调唱的do、re、mi,也可能是G宫系统的sol、la、si,具体要看宫音与主音出现的位置和频率。

(一)分析五声性作品的基本规律

从上世纪初新音乐时期至今,研究五声音乐有关的文献数不胜数。概括来说,中国的民间音乐讲究横向的线性旋律进行,与大小调体系的和声功能支持不同,作为判断五声调式,先找大三度这个唯一结构,它相当于统领大小调体系的三全音,其次辨别非正音是装饰还是交替的作用。在五声体系里,宫和弦、宫音是最重要的,但是主音不一定就为宫音——因为在自然五声音阶排列上,每个正音级都可能成为一个调式,同一个五声自然音列涵盖着四个同音列的不同调式,被统称同宫系统,这个系统内的运作超乎了一般认为的单一调性。

综合谱例2-4可看到《如梦令》是C宫-a羽为基础的七声雅乐调式,以羽音为主音加变徵、清羽两个变音,将歌曲旋律排列在音列内可發现共有C-E、D-#F、G-B三个大三度,且非正音级变音屡次处于强调位置,因此暂定可能存在三个宫系交替,结构上两小节为一个乐句,四拍子,按速度唱一遍,基本定两拍一个和声序进。第一小节用C宫系统最重要的宫和弦I,也可用主调羽和弦交替VIm明确,第二小节出现了第一个外音变徵音,初步判断可能向上五度的徵调式交替读sol-la-si-la,作为十分短暂交替,没有上二度的D宫音出现,反而是向内收缩的感觉,紧接着的一小节也并没有持续出现导向徵调后的主音sol,配以G宫的V-VIm,接着是la-dosol-mi游移到C宫、明亮的感觉,安排一个强力的IV-V-I复式进行巩固乐句的构造,接着第一句结束。

第二乐句为“沉醉不知归路”,从作曲技法看是第一乐句的并置,并归到主调羽音上,前后两句虽单獨看音符属主呼应,但由于调性游移,并不像大小调的半终止给“暮”字配半终止属和弦。在首调唱Mi-la-sol-#fa的时候变徵音总有一种导向“mi”音的感觉,由此判断再次向G宫e羽交替,即“沉醉不知”可配G宫系统的和弦。第三句“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又豁然开朗出现了C-E大三度进行,配以明亮的宫调I-V-I进行,直到“深处”二字终止,为求的色彩变化将“藕花”的IV变为VIm级。

最后一句“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为宫羽交替,因为最后结尾又一个G-B的大三度出现,但并没有明显交替到G宫,可当作羽音的长倚音导向a音,第二个“争渡”时用II级升高三音到V和弦,也算设计一个隐伏的G宫正格进行,再用五度强力进行IIIm-VIm交替回a羽调。

(二)五声性和声的基本规律

早在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举行的关于和声风格问题的讨论会上,我国的作曲家先辈们就通过了“解决和声民族风格问题时,应把各民族文化所特有的调式特点与科学的调式和声相结合”的问题。科学的传统和声序进严格讲究声部进行关系,加上三度叠置的和弦贴合泛音列振动规律,被世界各地音乐所使用,因此从探索音乐民族化伊始,传统和声的功能性与三度叠置基本规律一直沿用在五声音乐作品里,只是通篇运用风格便会大相径庭。

为《如梦令》配和弦中,不乏也有T-S-D的进行用在句子之间,以求得音响美感上的平稳、优美,有韧度的纵向进行。如果要和弦结构上可做弱化功能性的改变,所有和弦一律可以用附加、替代,如do-mi-sol为大三和弦,替代即dore-sol,附加为do-re-mi-sol或do-re-so-la等等,附加、替代的音要与旋律本身不起冲突。非五声正音级和弦根音应时刻隐伏在内声部、或作正音级之间的经过,然而需注意的是,我国传统五声音阶无尖锐强烈的半音化倾向,某些必须强调的地方也不要通篇求风格色彩,弱化了和弦的功能性,如14小节“争渡”升高三音的II级到V就是一个传统和声中的强力进行,给声部赋予动力性。

(三)声部织体

众所周知,复调是研究多声部的纵向对位关系,这种对位关系的一些原理尚可借鉴到即兴伴奏中使声部的织体更丰富。

(1)形成性格化的织体:在任何声部中的固定音型织体,都要有一定的形象意义。在谱例4中,分析歌词的形象,如“争渡、争渡”一直可以用密集不变的和声序进,设计词作者沉浸美景流连忘返,连忙划船的形象主题。

(2)衬托与呼应性织体:注意旋律与低音两个外声部的动向,而不是只弹和声音型。多声部民歌中衬托与呼应的手法是屡见不鲜的,不妨可以用钢琴织体设计一下。乐句、乐汇都可作为衬托、呼应织体,形成你长我短、你停我走的动态。

(3)模仿式织体:不是所有旋律都能作复调化织体,仅局部模仿几句旋律,要注意进入的时间以形成良好的对位,如第7小节的“归路”二字,声乐旋律一起,钢琴就可在七小节第二拍局部模仿旋律对位,注意要平稳归一到第八小节重拍。

三、即兴伴奏的后续工作

(一)固有模式的改变

案头工作是固有的,做到真正的即兴还需不断地举一反三,比如配好《如梦令》的和弦连接后,是否应原封不动在其它11个调上找到连接的音高位置,再如配好其它的同一个音型、节奏型,置于不同调上找“听觉”——练耳,手上功夫——熟悉各调和弦位置。同时,即兴伴奏综合了多门学科,以最相关的钢琴课为例,基础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也很难为作品升华出钢琴的乐器特性。

(二)升华伴奏的价值

即兴伴奏目前看来难登大雅之堂,除专门的艺术比赛能够使人大展身手外,一般情况下都是台下的个人练习居多。努力发现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比如唱的时候从哪里进?转调或变速度的地方怎么去配和弦、加织体?同一首作品能否换一种手法配弹?某一和弦用升降音构成变和弦去代替原和弦的协和度与倾向性等等,以此升华即兴伴奏的价值。

四、结语

国内有关即兴伴奏的研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目前还是呈不重视的状态。就为声乐伴奏而言,通过首调思维的转换,以及在各种键盘和声风格、织体类型的练习下,即兴弹奏作品时的状态就不言而喻了。总之,通过即兴的练习利于提升对音乐形象的主观认知与感悟,使得音乐表演更加富有个性色彩。二来证明了音乐表演的过程向来不是一套模子刻出来的,那样对于千姿百态音乐表达的目的来说就太事与愿违了。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斯·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辞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564-565.

[2]缪天瑞.音乐百科大辞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90-91

[3]初媛媛.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09.

[4]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4-26.

[5]谢功成、马国华.论同宫场[C].和声的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279.

[6]赵晓生.关于调式的构成(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报,1992(03):47-51.

[7]苏夏.和声的技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72.

作者简介:杨震宇(1997-),男,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音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