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城市文化资源中的黄河文化特色
2021-01-11史玉琴
摘要:在黄河文化的诞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郑州以地缘优势留存了大量黄河文化印迹。现在,郑州拥有最古老的村落、城池和王都,也拥有中国最引人骄傲的文明标志——瓷器和丝绸的最早遗存。当前,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的新时代,郑州以黄河沿线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中原河南的省会城市势能,应当之无愧成为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
关键词:黄河文化;地缘优势;城市势能;主地标城市
一、黄河文化诞生、形成发展过程中,郑州的地缘优势
(一)郑州拥有黄河文化农耕文明数个“最古老”考古发现
地球造山运动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东南多雨、西北干旱,黄河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冲击出的厚土适合早期先民的耕种生活,美国黄土学家普姆皮利( RaPhaelPwmpd) 指出,中国黄河流域的黄土,土层深厚,保蓄水分能力强,物理结构好, 适耕性良好。于是,先民也就有了繁衍的重要居所。傍水而居,依河而聚,原始的部落文明、农耕文化开始诞生、发展。
中原地区,尤其是郑州,发现了整个黄河流域迄今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农耕文化遗址。如在河南新郑沙窝李遗址, 发现有分布面积约 0.8~ 1.5 平方米的粟的炭化颗粒。在河南密县莪沟遗址中, 不仅发现有房屋基6座, 其中5座为圆形半地穴式, 而且还发现了迄今我国最早的陶纺轮。郑州林山寨遗址中发现有粟类作物遗存。郑州大河村、郑州西山古城出现了大型定居村落, 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郑州碧沙岗郑国遗址发现有贮藏粮食的窖穴, 仅30平方米内就有8个之多, 可以说明农业水平之高。
综合我国近些年考古最新发现,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村落——新郑唐户遗址;中国最古老的城池——西山古城;中国最古老的王都——“夏”的登封王城岗古城;丝绸、瓷器的最早遗存——荥阳青台遗址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在郑州。
(二)郑州见证中原成为稳定政治中心的黄河文化形成发展过程
按照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的“满天星斗说”,中国考古学的六大区系中,黄河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强势文化,以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主体文化,将其他文化同化融合,这种发展趋势大约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时期起步,至少到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的夏代便已形成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在这一过程中,有曲折,有反复,但总的趋势却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稳定的政治中心经过长期的统治制度和治国之术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大禹治水后的家天下、秦汉以来的郡县制、隋唐之世的科举制、宋明文官集团的形成,都是围绕稳定的政治中心适应不同时代发展所需而形成的制度。
从楚汉争霸的荥阳关到唐之洛阳,宋之开封,中原稳定政治中心的地位不断夯实,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大一统思想逐渐成型,而郑州东接洛阳,西连开封,是这一演化过程的重要发生地和见证者。
(三)包括郑州在内的中原人口迁徙让黄河文化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母体
人是文化的主体和携带者,黄河流域人口的更迭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交融碰撞发展史。
永嘉丧乱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大规模迁徙至江淮流域,约90万人南迁,补充了南方人口,间接促进了南方的大规模开发;安史之乱时,又是北方百万人口南迁,促发了南方的再次繁荣,农耕文明从北往南扩散,并且南方农耕经济、商贸经济都开始发力;靖康之乱的人口南下是再一次的集中开发,士族门阀因为人口流动与迭代,逐渐式微,科举考试让更多平民进入舞台,逐渐形成文官集团,儒家的皇权与绅权找到了一种平衡。黄河文化的交流、开放、包容促成了华夏文明协和万邦的文化传统,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母体和摇篮。
(四)治黄过程中,郑州所在的中原地区政权不断创新治理能力
黄河是母亲河,但同时也是一条苦难之河。在中国六大水系中,黄河、淮河流域都是容易发生水患的区域,而又以黄河影响范围更大,其中下游水系的治理成为中国治河史上重要的篇章。
从大禹治水开始,水患频发,据统计,从先秦到1949年以前的2540年里,黄河共决溢1590次,改道26次,其中大改道5次。决溢范围北起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洪水过后,因黄河携带的泥沙,河渠淤塞,良田沙化,局部生态的恢复需要时间来弥补。
面对强势的大自然水患,人类必须“报团取暖”,高效集中人力,共同治黄,所以,每一次水患都倒逼人类团结、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才能抵御自然之灾。可以说,黄河能否安澜,是对当时政府的政治组织和政治治理能力的考验。
二、新时代弘扬黄河文化,郑州拥有优越的城市势能
(一)郑州是黄河流经市域中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
以黄河流经的市区来看,沿线的省会城市有兰州、银川、郑州、济南,而郑州其中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
就治黄而言,郑州地处黄“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豆腐腰”部位,是地上“悬河”最突出、历史上决口最多的河段。治理黄河的历史,在河南郑州这片大地上,就能串起一个民族的奋斗故事。
不管是拥有的历史人文资源还是新时代国家对郑州的城市定位,黄河精神和黄河文化,在天地之中的河南郑州,都最具代表性。
(二)郑州拥有的人口和交通优势,拱卫城市发展潜能
在河南,郑州也是虹吸全省人口的单核省会城市,随着劳动成本的不断攀升,人力资源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各大城市掀起抢人大潮,郑州坐拥河南上亿人口基数,已经成为郑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底色。
工业时代伊始,铁路就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郑州被成为“铁路拉来的城市”,实际上,郑州的第一条铁路恰和黄河有关。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原名平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即郑州黄河铁路老桥,别名“中国黄河第一铁路大桥”,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南北的钢体结构铁路大桥。
1903年9月1日,郑州黄河鐵路大桥开工建设;于1906年4月1日通车运营;全长3015米,共102孔,于1969年10月改造成单行道公路桥;于1988年6月24日完成拆除工程。
现在,黄河滩边,只剩拆除后的桥墩,讲述着百年前的跨黄河铁路故事,而它的旁边,又耸立着两座铁路桥,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一座是高铁时代的产物。
百年间,从清末比利时设计师修建跨黄河铁路,到现在郑州成为全国米字型高铁枢纽中心,300多公里时速的高铁跨黄河而过,中国高铁技术已是世界顶尖。郑州的铁路城市故事和黄河有关,而跨黄河铁路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是中国国力的见证。
中国开放不会停止,全球化不会停滞,郑州的枢纽地位也会越来越凸显,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海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中原核心城市的郑州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苗长虹,艾少伟,喻忠磊.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N].河南日报2019年11月1日第009版理论
[2]于希贤, 陈梧桐. 黄河文化──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6):31-43.
[4]苏秉琦: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M].中信出版社,2016.11
[5]王渭泾. 黄河治乱与河南兴衰[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8, 10(4):23-23.
【作者简介】史玉琴(1983-- ),女,河南鲁山人,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郑州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新闻实务、政治传播、公务员媒介素养;
【课题项目】 河南省社科联2021年度调研课题“新时代黄河文化精神与价值引领力研究”阶成果(项目编号: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