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中田野考古学实践

2021-01-11李蕴新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7期
关键词:博物馆

李蕴新

中文摘要:田野考古走进博物馆使得公共对考古学的认识加深,博物馆之热也带动了田野考古之热。故而近年来,博物馆引入田野考古的实践屡见不鲜,考古体验促进了博物馆展陈的丰富度,也提升了博物馆服务能力。本文主要探讨博物馆中引入田野考古实践的原因,优势及局限,希望为之后博物馆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博物馆;田野考古学;公众考古

2000年以来,考古发掘现场的纪录片越来越多,三星堆、抚仙湖等发掘在当时吸尽眼球,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近年来,直播行业的出现也助力考古学贴近社会生活,在某视频平台上便有“三星堆发掘”、“秦公一号大墓发掘现场”等现场直播,前者热度达到约27.6万的观看,后者观看人次则有约1.2万次。可窥近几年公众对考古活动的热情。

田野考古学是一门交叉科学,从类型学到地层学;从历史学到经济学无不体现这门学科的多元性。冯恩学定义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 实物资料与信息资料的学科,是考古学的基础 。为普通人提供一扇了解考古工作的天窗是近年来兴起的公共考古学之目标。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向大眾开放,也是普通人接触考古材料,接触文物最直接的途径。越来越多博物馆寻求将考古融入博物馆的具体展陈等实践中。

一、在博物馆中寻求考古体验的原因分析

1.博物馆的研究对象从“物”到“人”的转变

以前,大多数观众进入博物馆的目的在于观赏文物,但它的性质更接近于去看一件“艺术品“而非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见证,是基于“美学”而非“历史学”的视角。 而今,在强调博物馆“社会服务”职能的大背景下,博物馆研究对象越多的由原来研究“物”发展为研究“人”,即公众。满足公众对考古发掘的好奇及学习需求,是目前几大博物馆的重要尝试。据某网站显示,仅十个月,河南省博物院率先推出的考古盲盒销量达36万套(含线上线下),随后更与四川省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院等其他八所省级博物馆(院)推出联名考古盲盒。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馆(院)成为公众寻求考古体验的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场所及热点。

2.田野考古的内在局限性

田野考古的发掘主要以抢救性发掘为主已成为共识,故而考古现场因其保护难度大、场地有限、时间紧张等原因,并不普遍向大众开放。后期考古发掘报告则存在学术性强、传播度低、出版时间跨度长等原因无法起到吸引公众阅读,传播发掘信息,并且在一段时间后,此次发掘的热度降低也无法保持公众的热情,故限制了观众对田野考古现场的探索。

3.考古体验区与多感知博物馆概念的兴起

考古体验区或虚拟考古体验馆是指在博物馆内专门设立一个可供观众动手实践的考古体验展厅。此类实践在美国、欧洲等地早有实践并取得较好反响。我国对考古体验区的实践则兴起于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开展的首个虚拟考古体验馆,金沙遗迹博物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馆随其后,主要针对于学生等访客,提供了一定的博物馆内的考古学教育。考古体验区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多感知博物馆的一种延伸,通过感官及实际动手的体验从而提升公众对田野考古最直观的感受及了解。

4.公众对文创产品消费的提升

国内“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引领下,汉服配件、文物主题胸针等文创产品的消费已成为博物馆的新热点。针对成年消费者,DIY出一件既有艺术欣赏价值又有一定文化特色的产品可以获得一种成就感及美感体验。笔者注意到一些购物平台上,国外一些博物馆出品的考古小铲子、考古场景等主题做成的装饰品在国内也相当受欢迎。不仅如此,该件装饰品的评论下也反映出购买者对原址“奔现”游览的向往。

二、博物馆中引入田野考古学的实践的局限

一是由于资金短缺及经验较少,博物馆的考古体验区开设以大型博物馆为主导,中小型除了遗址博物馆这类自带资源的,其他较少开设。

二是田野考古的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编写发表报告。博物馆中的展示一般以野外工作为主,展示方法则以在室内部分实景复原,可视化介绍,丢失了很大部分野外的真实性,同时也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还原,并由于某些部分介绍的缺失,使公众体验感不足以反映考古工作的辛苦。

三是目前博物馆的考古体验设计以年龄较小的儿童及学生为主,而成年人的体验目前较少。儿童与成年人需要的场地到操作的流程工具等都有较大不同,讲解方式也大相径庭。既要寓教于乐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无法起到教育的功能。

四是对讲解员的素质较高。对不同的对象,讲解的方法及措辞不尽相同,儿童需要趣味性较强的,寓教于乐;而成年人则需要更为深入、系统的讲解。讲解员需要对考古学相关知识较为熟知,可熟练使用并教授考古工具的使用及考古流程的相关知识。

三、博物馆提升的可能性

将田野考古学融入博物馆展陈是对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挑战。一是田野考古的专业性较强,博物馆方面需要寻求与考古所、文物管理所等地方机构合作,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首先是博物馆从业人员通过专业的培训与建议提升田野考古专题展览的水平;其次是策划及管理部门层面需要建立健全相关考评机制,不断与公众及观众沟通,改善相关展览的展现方法;最后是馆际合作,一些较大的博物馆应该与中小馆及一些“冷门”遗址发掘合作,向公众介绍新的发掘成果,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四、结语

近年来,博物馆的策划者与公众考古学家越来越意识到将田野考古经验在博物馆展示的重要性。公众的接受能力及鉴赏能力的提升使得公众更希望亲身体验田野考古的魅力,而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场所,可以提供相应社会资源,在田野考古学和公众之间搭建起一座交流的桥梁。在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博物馆中引入田野考古实践有利于为公众打开一扇窗,介绍考古流程,推动扩大考古的社会影响力,增进公众对考古工作的理解与兴趣。

参考文献:

[1]曹岳森.从田野到博物馆——博物馆藏品信息链概念的提出与初步探讨[J].博物院,2019(02):98-103.

[2]刘丽.遗址博物馆展示传播与考古工作关系的分析[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07):83-84.

[3]高雷.浅析博物馆中的考古体验[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06):107-108.

[4]温卓尔.博物馆中的考古体验[J].公关世界,2016(18):49-57.

[5]黄洋.考古工作与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传播的关系[J].东南文化,2015(02):13-18+127-128.

[6]陈超. 公共考古在田野考古中的尝试[N]. 中国文物报,2015-02-13(007).

[7]冯恩学. 田野考古学[M].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8]国家文物局. 田野考古工作流程[M].文物出版社,2009.

[9]【美】妮娜·莱文特,阿尔瓦罗·帕斯夸尔-利昂等. 多感知博物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10]年轻人热衷“迷你挖宝” 考古盲盒魅力何在?[EB/OL].中国新闻网https://news.sina.com.cn/o/2021-10-10/doc-iktzqtyu0625859.shtml

[11]冯恩学. 田野考古学[M].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1-2页

[12]曹岳森.从田野到博物馆——博物馆藏品信息链概念的提出与初步探讨[J].博物院,2019(02):100页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大闯关
博物馆奇妙页
世界博物馆日
航海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
博物馆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