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生成性问题应对策略
2021-01-11王莉萍
王莉萍
“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预设的基础上体现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1]上课前,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预先规划设计。然而具体的课堂是师生、生生不断交往互动的场景,是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知识与心态不断碰撞、调适的场景,是动态,不断变化的,任何教师都难以预想课堂中出现的复杂场景。因此我们在课堂中经常遇到一些在教学设计中未预料的生成性问题,它们本身所具有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给课堂带来了许多鲜活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它们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那么如何应对这些意想不到的生成性问题,实现生成性教学新理念呢?以下是针对应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策略举例。
一、策略一 改变教学设计
“我们可能会听到某个老师说:‘今天的课上得不错,尽管和我计划的有些不一样。’这说明课程计划与机制并非不兼容。”[2]一个充满生命活动的课堂,必然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生成”课堂。
案例1:新学期的第一节的內容是:《生物变异的来源》第一节,原来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从变异的实例、概念入手,提出变异的类型之后,重点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但在具体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成因时,对于基因内部发生的碱基改变为何会对蛋白质的造成影响,学生的反应很是漠然。于是,教师意识到可能经历了一个长长的寒假之后,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率很高。于是,她果断的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一起回忆最基本的一些遗传物质基础的相关知识:DNA和RNA的结构,基本组成单位,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等复习完了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之后,教师顺势问到:假如基因上的某个碱基发生了改变,请问是否会对性状造成影响呢?此时,学生们的讨论就非常积极了,有可能不会造成影响的,也有可能造成影响的,这样非常顺利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生成性的,应该随课堂状况自然推进。严格按教案施教的执教模式,日益受到新课程理念的冲击。我们强调教师要认真备课,充分预设,然而教学设计不应因此成为僵化的程式,成为限制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探究思维的框子,而应根据学生的状况进行灵活调整、修正,甚至重新创造,死守预案的课不是好课。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果断的调整教学,从学生现有的基础出发,引导他们弥补知识的欠缺,对教学进行重新创造。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教师的这番改变,对于学生新知识的掌握,理解非常有帮助。
二.策略二 创设成问题情景
在课堂上常会有大量生成性问题是学生的思维受到激发,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面对这些超出教学设计之外的问题,我们在鼓励的同时,又该怎样处理呢?
案例2
在讲述“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以验证“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的结论。面对这一问题,学生的思维很活跃,答案也多种多样,其中有些答案时教师无法预测。如有学生回答:分别用含有生长素和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只含中间段)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然后检测其形态学下端是否含有生长素。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不必立即纠正其中的错误,可以先让其它学生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学生的评价不仅会对回答者本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更能在群体中制造一种质疑、争论的情景。在这种问题情景中,再组织学生补充、完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便会自主的解决实验目的与自变量的对应关系、因变量的检测、设置对照组等实验设计中的难点问题。诸如此类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但是并不时所有的想法都可以被用来创设问题情景。在保护学生自尊和自信的同时,教师应该综合教学目标,教学时间和课堂实际需要等多方面因素,有选择的加以使用和引导,这样更有利于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
三.策略三 平等对话 拓展引导
面对随时出现的小问题,教师应该用心去倾听和接纳,并给予肯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实现思考、经验、情感态度的共享,师生获得共同的发展和提高。平等对话,才能很好的凸现学生的主体。比如,组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有几种?有学生提出:为什么2种不对呢?教师应该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从核苷酸的三个组成部分入手分析,可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四.策略四 把问题留到课外
课堂生成性问题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或问题太大,课堂上不能深入探讨,可以留到课下让学生思考。如高二学生上《细胞的分化》一节学习中,先学习了细胞核移植,而后在讲干细胞的问题时,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有全能干细胞和多能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能分化成所需要的细胞,可以给患者移植。所以胚胎干细胞在医学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突然有一学生提出:老师,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英国允许培养“人兽胚胎”,这个怎么应用于医学上呢?此问一出,引起全班的轰动,引起大家广泛的兴趣。老师介绍了下人兽胚胎的形成,就是取人的体细胞核移入到动物的去核的卵细胞中,融合的细胞形成了胚,在培养过程中,即可获得胚胎干细胞,应用于医学中。其他关于为什么要利用动物的去核卵细胞啊,胚胎培养到何时啊,未来会怎样啊,甚至于很多的伦理问题留于学生自己课后去查相关资料,去思考,去探询答案。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只有基于不断生成问题的课堂教学,才能由师生共同完成意义建构。这需要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及时捕捉教育契机,才能引领学生一起构建开放生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也唯有如此,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宋秋前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教育研究,2005,06
[2](加)马克斯.范梅南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底蕴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