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2021-01-11黄淑琴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7期
关键词:路程板书速度

黄淑琴

一、教学背景

“互联网+”同步课堂是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2019年,浙江省政府全力推进“互联网+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校与永嘉某某小学牵线,联动教学、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两校共同商讨决定以“计算教学”模块为主题,选择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两个单元作为同步课堂教学的内容,笔者选择了其中《速度时间路程》一课进行授课教学。

“速度、时间、路程”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中问题解决的内容,是本单元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的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问题解决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问题解决的学习。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条常用的数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继学习单价、数量、总价之后要学习的另一条非常重要的数量关系。教材呈现了汽车行驶和骑自行车这两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情景,旨在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得出一共行了多少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每分钟)行的路程叫速度,行了几小时(几分钟)叫时间的具体含义。教材还介绍了速度的写法和读法,完善学生对速度的认识,并让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感悟到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建构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模型,为以后解决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基于平常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的问题,有了“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学习的铺垫。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已有的生活实践中并不陌生,对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理解不深刻,学生对速度概念现实意义的理解还比较缺乏,因此这将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

永嘉某某小学与我校的学生学习起点的不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差异,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等的改变,都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备课上课的前期,笔者一直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

1.同步教学中,远端声音延缓约3秒左右,影像偶尔卡顿,怎样做效果不会受影响?

2.同一个老师跨越两所学校教学,能不能达到1+1>2呢?

3.隔空教学,城乡学生之间的互动该如何达成?教师该怎么做去促进城乡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的备课设计以“AB双层次”的形式展开,A面对本校学生,B面对某某小学学生,A与B互动展开呈现课堂教学的环节,将学生心中说不清道不明的“速度”用画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予最大空间与时间展示,建构“速度”模型,发展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深刻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建模的思想、归纳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个不同的量,知道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叫速度,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感悟在相同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多,速度就快。在行驶相同的路程的情况的时间越少,速度就越快。

3.掌握速度的表示方法,认识生活中一些表示速度的例子,感悟速度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感悟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叫速度,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活生活中比快慢的基本方法。

1.引出:同学们,平时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比谁快比谁慢,对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生活中这样的现象:

2.(1)课件呈现面对A组学生:

①猎豹跑60米,用了2秒。

②乌龟跑60米,用了4200秒。

我们4班的孩子一起读一下。(生读)

(2)課件呈现面对B组学生:

③特快列车3小时大约行了300千米。

④爸爸行走12千米,用了3小时。

某某2班的孩子,你们来读。

3.看到这些信息,你们知道了什么?

(1)A组:先请4班的学生

生1:猎豹和乌龟都跑了60米;

生2:它们都是60米,但时间是不一样的;

生3:我认为猎豹跑得快得多,它只用2秒,时间越少,跑得越快。

师:你们的意思是它们都跑了60米,时间短的跑得快。你们不仅观察得仔细,还会推理说明理由,真了不起!

(2)B组:再请朱涂2班的学生

师:2班的孩子,谁也来大胆地说一说?

生1:动车与爸爸行的时间都是3小时,动车行的多一些,就快一些。

师:说得真完整,理由充分,为你点赞!(课件动画显示:大拇指)

4.像猎豹跑60米,乌龟跑60米,这两个数据都是指它们: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路程。你们还能在上面的信息中找出其它路程吗?

2秒、3小时、4200秒都是表示什么?(板书:课题:路程 时间)

5.小结:

(1)谁能用上路程和时间两个词,说一说刚才的理由?

(2)师总结:

路程相同,直接比时间。(板书)时间少,他就快。

时间相同,直接比路程。(板书)路程大,他就快。

这两种就是生活中比快慢最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表达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本环节借用学生熟悉的4个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去学数学。

(二)创设情境——体会速度产生的必要性

1.课件图文结合出示“谁走得快些?”

張明我从家里走到学校花了4分钟。

李红我从家里走到学校花了6分钟。

(1)谁比较快呢?(先请A组学生,再请B组学生。)

(2)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引导学生感悟到单单比时间无法比,还要路程数据。)

(3)课件补上路程:张明到学校280米,李红到学校480米。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两种直接比较的方法,学生有了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带着疑问,在辩论交流中不断认识到只有时间,不知路程的情况下,是无法比较出快慢的。在这里学生体会到豁然开朗的感觉。带着这样感觉的进入到下一个探究活动中,将是兴致勃勃的。

2.学习探究:出示学习单

3.全班反馈:展示两边成果(算式、线段图多样)

(1)B组学生汇报:

出示算式:张明280÷4=70(米)李红480÷6=80(米),请朱涂小学2班选一位代表说一说想法。

师:表达得真清楚,完美!4班孩子都情不自禁地响起来热烈的掌声,你们听到了吗?

(2)出示B组学生的线段图:这是谁的?请你当小老师讲一讲你的想法。

(3)你们对他的线段图有什么建议?(学生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及理由。)

(4)教师再次展示两边完美的线段图,也请学生表达想法。(真厉害!不仅画得完整,还讲得精彩!)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向对面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表达方式。同时引导学生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在评价和互动中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4.教师课件展示,追问分析:

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在图中怎样得到70米?70米藏在图中那里?这一份,那这一份呢?每一份都是70米。可以说每秒走了70米。(可以是这个吗?还有呢?板书:每分钟走70米)那么80米呢?(板书:每分钟走80米)

板书:70米小于80米答:李红走得快。

(三)梳理概括——揭示速度的含义

1.追问:刚才我们知道,这题时间不一样,路程也不一样。单单拿时间或者路程比不出来。你们却把时间与路程结合起来,变出了一个新的数。为什么你们可以用这个新的量就可以比出来了?(板书)

生:因为他们都是每一分钟。

2.师概括:是的,你们都是把他们的时间转化成了1分钟,也就是时间相同。这种情况其实是转化成了刚才的那种进行比较。

总结概括:像今天这些新的量,每分钟走70米,每分钟走80米,数学中叫它速度。(板书:速度)揭示课题

3.你还会求其他东西的速度吗?出示课件:

“神七”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约40千米,它的速度约是( )。

小青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40÷5=8(千米) 16÷2=8(千米)。

4.比较:小青骑车的速度与神七一样快!,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是不一样的,“神七飞船”的速度是每秒8千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分8千米。(板书。每秒飞行8千米,每小时骑车8千米。)

有什么办法区分开呢?生:写上时间单位。(板书)

师:说得好,我们可以在路程单位后面加上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单位。请同学们也补好。

速度的单位现在长这样子,有点特别。但是这有什么好处?(是的,他既有路程单位,又有时间单位。这样就不会误会。)

5.介绍速度单位读法。

6.课件展示:280÷4=70(米/分) 每分钟行70米

480÷6=80(米/分)每分钟行80米

40÷5=8(千米/秒) 每秒行8千米

16÷2=8(千米/时)每小时行8千米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1:都表示速度;

生2:都用除法;

生3:都有“每”字。

师小结:每秒,每分,每小时行走的路程叫速度。

7.辨析:速度里有路程,(指图)它与这些路程有什么不同?那么时间呢?速度里的时间与刚才的时间又有什么不同?(生:速度里的路程是一份份的,时间也是一份份的。而外面的是总的,几份的。)

师总结:一份的时间对一份的路程就是速度。

设计意图: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足够的思维时间,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在关键时刻,又不失去有价值的引导。教师在这里巧妙的设计了两个情境,通过计算结果的比较让学生感悟到如果就这样表示速度是不够完善的,速度的表示方法应该带上相应的时间单位。再通过发现特点 ,建立了什么是“速度”的概念,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受。

(四)图文结合——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感受速度的快慢。

A组学生:

刘翔的速度8.5米/秒 有什么感受?(你知道8.5米约是8个小朋友伸开双手这么长,真有数感!)

B组学生:

猎豹的速度30米/秒(打开动画课件:惊叹)生:比刘翔的3倍还多。(老师听到了惊叹声!你还会用比较说明速度的快慢,真了不起!)

A组学生:

乌龟的速度60米/小时 乌龟说,我比他们还快,60米你觉得呢?

B组学生:

先猜一猜:你是先看到电闪的,还是先听到雷声的?

再出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 340米/秒

光的速度 300000千米/秒

2.變式练习――构建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A组学生:

爸爸开车的速度70千米/小时,开4小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B组学生:

爸爸开了5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需要几小时?

列出算式,追问: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量有什么关系吗?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悟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纳出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并能进行解释运用。

3.综合练习——巩固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独立完成,两边学生轮流校对。

(五)回顾总结

静静地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们收获了什么?是的,我们把路程与时间结合起来,创造出了速度,用它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下节课我们还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四、教学平台选用

学校有完整的录播室,可以一键录课、一键剪辑生成影片、一键上传资料共享,移动摄像头会跟踪拍摄,影像可以高清播放。

课中采用希沃白板、希沃授课助手开展教学,学生即时生成成果利用微信传递。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我在基于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符合网络同步课堂教学特征的课堂,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同步课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AB层次设计,兼顾远近两头

互联网+同步课堂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体验大多是积极的,尤其是远端的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外面世界的窗,他们通过城乡同步课堂认识了新的老师和同学,在课堂上学到了城市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不同老师不一样的教学风格和方法,课堂上深厚的学习气氛都深深地影响了学生,在城乡互动课堂上,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获得了全新的体验。

虽然两端都安装了完整的录播设备,采用超快网速,还是会出现远端声音延缓约3秒左右,影像偶尔卡顿现象。如何处理这种延时显示的问题呢?教师整节课自始至终通过A和B组学生的分组设计两组教学材料,兼顾远近两头教学。在不重复教学内容的同时,凸显了两组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远端的学生再也不是被动的,“看戏的”,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2.智慧评价、巧妙提问

在同步课堂教学中,由于两校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互联网教学存在的距离感,课堂氛围和效果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调控和关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基于问题的难易程度考虑哪端学生先回答问题,巧妙提问(思维含量高的、先回答的给近端学生,一般简单的、后回答的归远端学生)。能够充分的运用教学语言艺术调控课堂(如:说得真完整,理由充分,为你点赞!表达得真清楚,完美!4班孩子都情不自禁地响起来热烈的掌声,你们听到了吗?真厉害!不仅画得完整,还讲得精彩!),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习的注意力,促进两端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粘”住,让学生紧跟着教师走,使得处在互联网两端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达到无缝对接的效果。

3.齐头并进、互思共长

本节课老师重视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通过创设学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以多种自主表达的方式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推动学生层层递进去研究,让学生辨析明理、重感悟,不断完善认知结构。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她决不暗示;凡是能探索得出的,她决不替代。

在探究“速度”环节,学生用算式、画图的多种形式展示想法,两端学生争先恐后、你来我往、互相欣赏、互提建议,“速度”概念的建立水到渠成,不知不觉中建构数学模型,真正做到了齐头并进、互思共长。

猜你喜欢

路程板书速度
语文教师,今天您板书了吗?
速度
走的路程短
公平的方案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时效性
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
图侃天下
速度的较量
谁少付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