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2021-01-11徐莎莎
徐莎莎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飞速变革,公众可以更便利在网络空间行使言论自由权利,众多真假难辨的信息涌现在网络舆论场,反转新闻多次出现,这类反转现象造成公众情绪极化,影响公众对媒体和政府的信任,侵犯公众的知情权,增加网络舆情引导与谣言治理的成本。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出发研究新媒體时代反转新闻出现的成因,并针对不同层面提出规避反转新闻的可行治理策略。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 反转新闻 原因 对策
反转新闻指“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件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1]《牛津词典》把“后真相”(post-truth)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信念,比事实和真相更能够影响社会大众。”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逐渐成为新闻实践领域的热议话题,在网络空间中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将反转新闻的成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反转新闻具有强烈的话题性
通过观察发现近年来反转新闻多是涉及公众利益的话题,包括社会医疗卫生、教育公平、性别差异、城乡差距、社会道德等,这类议题设置往因其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公众利益、话题度高,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大众的诉求更加丰富,社会矛盾加剧,反转新闻所设置的议程多冲突性强,多切中社会热点话题,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够迅速引发社会舆论动荡,而当这些媒介议题指向强烈负面情绪时,加上公众对某些议题的刻板印象,则可能会更进一步导致该负面的敏感新闻事件在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中被多维度解读,甚至是过度夸大演绎,进而形成连锁反应,由此便催化了反转新闻的发生,加深社会矛盾。[2]
2.把关人责任缺失
媒体把关人的失实报道与责任缺位进一步导致反转新闻的频发。部分主流媒体为吸引流量,抢独家新闻、抢原创,只追求吸引受众的眼球,把本该属于媒体的责任和职业道德丢弃在一边,忽略新闻的生命——真实性的要求,过分看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消息,出现错误报道,丧失新闻专业主义的本质,在主观和客观上制造出反转新闻。[3]一方面,作为把关人,在报道时受到经济效益的诱惑,没有对信源的真实性进行认真核实,或者在报道前没有进行详实的文献调研及深入的实地采访,导致失实报道。另一方面,一些自媒体缺乏职业素养,缺乏专业知识,在主观上利用公众对敏感议题的关注去造谣传谣,出现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假新闻,极大的破坏了媒介公信力。
3.受众媒介素养不足
一方面在网络社交社交媒体上,由于受众的匿名性和随意性,个人作为网络言论自由的个体发生异化,理性思维削弱、价值判断弱化,情感因素代替大部分理性,真相很容易被极化的情绪替代,后真相时代事实本身已不是受众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根据网络调查显示受众的意见表达受年龄、学历、职业等因素的制约,受众的媒介素养能力不一,容易沉溺于媒介所提供的庸俗化、娱乐化信息中,加之事实真相信息复杂化,受众更难从复杂的信息中理性思考,受众容易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刻板印象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另外由于沉默的螺旋影响,网民为避免被孤立,面对不同意见时时常保持沉默,这进一步加剧了极化情绪的产生,事实真相往往被忽略。
后真相时代,新闻工作者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担当社会责任;受众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以理性思维看待反转新闻;政府需建立监管,成立有效的监管机制,降低反转新闻发生概率:
1.新闻工作者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在报道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在流量思维下,通过议程设置对新闻报道进行错误的引导,出现背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倾向,因此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刻不容缓。[4]新闻工作者应该从思想上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新闻价值导向和坚守正确的新闻良知,始终在新闻的生产和发布的过程恪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原则--客观、真实,避免成为流量经济的拥护者。新闻工作者应该担负起社会瞭望者的责任,在报道涉及公共利益的报道时,媒体应正确引导舆论,迅速、准确地捕捉客观事实,仔细深入的进行实地采访,客观还原新闻现场,挖掘新闻背后的原因和故事,客观、公正地揭露和叙述新闻事件的真相。
2.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信息爆炸时代,受众面对飞速增长的海量信息难以维持理性思维,因此,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应成为受众的必修课。[5]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受众应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减少盲目从众,提升自我的媒介素养,面对标题党等主观引导信息有自我的理性判断,冷静沉着的甄别信息来源,加强反思和自省,分析信息发布者的真实发布意图,避免在事件真相不完全的时候进行无端揣测,破坏网络言论环境;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应自觉做到不造谣传谣,不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在使用媒介过程中规范自我网络行为。
3.政府职能部门完善监管
规避反转新闻的大量出现仅仅依靠媒介、受众的自我规范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引领和监管。如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反转新闻的负面效应不加重视,网络环境将被各类虚假消息充斥而更加复杂,而反转新闻出现的原因与公众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在媒介生产新闻的各环节建立合理的考核和监管制度,以公平、公正的态度主动公开信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降低反转新闻发生的可能性,对相关违规新闻报道行为进行通报等制约,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调整和规范违规行为。[6]
结语
综上所述,大量反转新闻产生是由于媒介追逐眼球经济、受众媒介素养较低等因素造成,反转新闻会导致媒体把关人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侵犯公众知情权,导致受众质疑媒体公信力,最终造成事实真相被淹没。这在一定程度上警示我们,亟待解决反转新闻频出问题,这需通过多元主体合力共同出力,受众应努力提升自我的媒介素养,政府应建立规范化的考核制度,媒体应注重社会效应,通过多方合力以期实现对反转新闻负面影响的规避。
参考文献:
[1]易艳刚.“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的标准之变———以“罗尔事件”为例[J].青年记者,2017(4):17-19
[2]宋祖华,李艳.反转新闻再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6(11):24-27.
[3]陆学莉.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和传播影响[J].新闻记者,2016(10):41-49A.
[4]冯雅可.透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看“反转新闻”[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219.
[5]宋祖华.新闻真相的别样呈现:反转新闻与新闻真相关系的再思考[J].新闻界,2017(12).
[6]吴洽兵.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影响及防范———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为例[J].今传媒,2019(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