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歌生民病 共抒悲悯情

2021-01-11杨世秋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群文阅读核心素养

【摘 要】本文基于全面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提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形成单篇课文精读与群文阅读相结合的模式,通过确定议题、结构组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等步骤,有效地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提升思维及审美水平,加强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关键词】群文阅读 核心素养 现实主义诗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4-0078-04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由知识本位逐步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转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以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为主,这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目标的要求。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拆分精解一篇篇课文,把一篇篇经典的文学作品解剖得“体无完肤”;学生的学习内容则变成了一个个知识碎片,只见所谓的“深刻”而失去文学的美感,有时由于过度解读,忽视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逐渐丧失阅读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的说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概括起来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阅读教学。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形成单篇课文精读与群文阅读相结合的模式,有效地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提升思维及审美水平,加强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文以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唐诗三首》拓展群文阅读教学为例,阐述在单篇课文精读的基础上如何进行群文阅读的教学。

一、确定议题

在精读教材、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生发点,确定拓展群文阅读的共同议题。

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选了杜甫的《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我们通过学习,梳理了诗人所敘述的故事,理解了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这三首诗歌都是现实主义诗歌,都反映了人民的疾苦,都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师:你讲得很好。你能不能从具体的诗句中找到一些例子展开阐述?

生:《石壕吏》中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从老妇的致辞中可以看到战争让老妇家破人亡,最后连老妇自己都被征去服役了。表达了杜甫对战争的控诉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里也叙述了安史之乱以来诗人穷困的生活,诗人由自己的生活推己及人,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老百姓生活的穷困潦倒。

生:白居易的《卖炭翁》虽然不是写战争,但也反映了底层老百姓穷困悲惨的生活处境,辛辛苦苦烧了一车炭,“心忧炭贱愿天寒”期待卖个好价钱,不曾想却被宫使夺走,换来毫无价值的“半匹红纱一丈绫”,表达了诗人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和怜悯,还有对宦官丑陋行径的痛恨和批判。

师:几名同学都讲得特别棒。唐代这两位诗人,表达的情感很相似,都在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都在表现人民的疾苦,所以我们说他们的诗歌是“同歌生民病”。这里的病是指“困苦、灾祸”。但他们的诗歌又带有各自的特点,光从课文中这三首诗,我们也许还不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责任感和悲悯心,让我们进一步拓展阅读诗人在某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共同体会诗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民的同情与悲悯之情,同时探讨杜甫和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点。

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是群文阅读的目标,是贯穿群文阅读教学的线索。没有明确议题的群文阅读犹如一盘散沙,教学没有起点,思考没有落点,阅读没有结点,最终导致群文阅读教学没有价值和意义。根据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的教学目标——理解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确立本课群文阅读的议题是“杜甫、白居易同歌生民病,共抒悲悯情”。

二、结构组文

群文的选择,要紧紧围绕议题,能够起到进一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拓展阅读的文本要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去解读,因此群文的组文与课文要有紧密的关联且有一定的逻辑性、层次性。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分别写于什么时候?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

生:根据课文注释,《石壕吏》写于759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761年。从历史课里我知道公元755—763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发动战争,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减少,国力锐减,史称“安史之乱”。

师:说得非常好。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在颠沛流离中去世。安史之乱时期,杜甫创作了大量诗歌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表达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这些诗歌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与悲悯之情,因此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

生:我从注释里了解到白居易比杜甫生活的年代稍晚一些,生于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去世,杜甫死后白居易才出生,白居易并没有经历过安史之乱。《卖炭翁》写于806年,为什么在白居易笔下老百姓仍然过着痛苦的生活呢?

师:安史之乱结束以后,是不是就没有战争了呢?老百姓就没有疾苦了呢?

生:历史课上讲过,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势力逐渐扩大。有的节度使在其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不服从唐朝中央政令,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历史上称这种局面为藩镇割据。唐后期中央与藩镇不断发生战争,藩镇间也连年攻战,人民惨遭战乱之苦,还要受到苛捐杂税的盘剥。

师:能够运用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来思考我们的问题,非常棒!我们这节课将拓展阅读杜甫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公元755—763年)的部分诗歌,阅读白居易写于公元806—809年的部分诗歌。我们将从他们这些现实主义诗歌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悲悯情怀,了解诗人的诗歌风格。

课文所选的杜甫的两首诗歌都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此时期诗人表达的情感复杂,是杜甫诗歌风格的主要代表,研读此时期在内容选择和写作方式上相对相似的几篇文章,便于学生在对比中分析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现实主义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歌的风格,因此杜甫诗歌群文结构组文如下:《石壕吏》(公元759年)——《春望》(公元756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元761年)——《月夜》(公元756年)——《新安吏》(公元759年)。

同属于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处的年代比杜甫晚许多,且未经历过安史之乱。但他虽是官员,却能深入体察底层老百姓的疾苦,从课文《卖炭翁》中就能感受到白居易有着与杜甫相似的对人民的悲悯之情,但二者之间又有细微区别。首先选择阅读与《卖炭翁》极为相似的《观刈麦》,体会诗人除悲悯外的自省;在对前两首诗的情感有所理解和体会的基础上再读《宿紫阁山北村》,体会白居易诗歌的讽喻意味。白居易诗歌群文结构组文如下:《卖炭翁》(公元806年)——《观刈麦》(公元807年)——《宿紫阁山北村》(公元809年)。

三、集体建构

建构是指从文本间寻找线索,围绕已经确定的议题,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逐渐形成自己的观念、认识、思想的过程。在对课文进行精读的基础上,围绕议题“同歌生民病,共抒悲悯情”,学生自行阅读群文组文,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整合,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阅读杜甫和白居易诗歌的感受,加深对诗歌情感和语言风格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先自行阅读杜甫的这五首诗《石壕吏》(公元759年)——《春望》(公元756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元761年)——《月夜》(公元756年)——《新安吏》(公元759年),思考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以四人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几分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阐述你们小组的分析。

(几分钟后学生发言。)

生:我们学习了课文《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解了安史之乱,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也是写安史之乱诗人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危难的深深忧虑。

生:我们小组对《月夜》这首诗的理解是,诗人通过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景,描写了安史之乱致使百姓妻离子散的情形,这正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表面上杜甫写的是自己的家庭悲苦,实际上却折射出当时所有老百姓的悲苦生活。

师:说得非常好!你们小组的讨论很深入,同时又能联系课内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比较分析,得到结论。导致这些悲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能从诗歌中读出来吗?

生:当时的兵役制度让老百姓家破人亡,如《石壕吏》中老妇家里三个儿子就有两个战死沙场,即使这样,老妪年老力衰还要去应役,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句中,就能感受到诗人对老妪一家的深切同情。安史之乱还让老百姓生活极其贫困,杜甫茅屋的茅草被狂风卷走后,南村群童抢走他的茅草,足见老百姓生活之贫穷,由杜甫家里的生活状况可以看出广大老百姓的生活艰难。

师:同学们都能读出杜甫诗歌中对百姓的同情和关心,除此之外,对于国家,诗人有没有情感的流露,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生:有对国家担忧,从《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以看出来。都城沦陷,一片荒芜,诗人感伤时事而溅泪惊心,借花鸟写自己,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花鸟身上。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在杜甫的《石壕吏》或《新安吏》中有没有流露出这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继续四人讨论,这两首诗中除了表达诗人对兵役制度的批判和对老百姓的同情,还有什么感情?

(几分钟后学生發言。)

生:这两首诗都有写到征兵把壮丁都征完了,但前方还需要兵力补充,所以连老妇都被征走了。在新安,皇帝下了命令,连中男(未成年的男子)也要充军,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师:《新安吏》中的“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表明征中男上战场,是皇帝的命令,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我感觉有同情,也有无可奈何之感,还有对国家的担忧。“‘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从这几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悲痛和同情。

生:《新安吏》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诗歌后半部分应该是诗人对应征者说的话。“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从这几句诗中,我感受到诗人的同情和无奈。“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这几句写的是唐军兵败,原因是“贼难料”,并没有过多地指责唐军,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生:“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这些诗句描写征兵生活并不太辛苦,但这只是诗人的想象,事实也许并不是这样的,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这些中男的宽慰之情。

师:说得很好,我们现在请一个同学来总结一下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写的部分诗歌表达的情感有哪些?

生:有对残酷的兵役制度的不满,有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安慰,有对国家的担忧,以及对朝廷平叛战争的肯定。

师:从《石壕吏》和《新安吏》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始终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由此我们看到,杜甫写于安史之乱时期的现实主义诗歌,一方面揭露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的死活,大量征兵,另一方面又从国家命运角度考虑,肯定朝廷的平叛战争,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关注民生,关注国运,心忧时事,胸怀天下,同情百姓。杜甫的内心是矛盾的,在诗歌情感表达上又是极其复杂的,这就形成了杜甫诗歌特定的风格——沉郁顿挫。

(板书:情感:忧国忧民 风格:沉郁顿挫。)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白居易在公元806—809年间所写的现实主义诗歌抒发的情感有哪些,与杜甫的诗歌有什么异同。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白居易诗歌的理解。

生:我们学过的课文《卖炭翁》一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不公平的宫市制度的批判。在《观刈麦》这首诗里,我同样也读到了类似的情感。诗人描写割麦的人不知辛苦地在田地里割麦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和《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相似,可以看出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但是从诗句“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中,我们又看到了这些劳动者即使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获得了好的收成,仍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以及繁重的苛捐杂税。

师:同样都是对老百姓的同情,白居易与杜甫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我感觉杜甫还是比较维护统治阶级的,所以在《新安吏》里,诗人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去肯定统治阶级平叛战争的做法,违心地宽慰人民;而白居易敢于揭露统治者的腐败。比如在《卖炭翁》一诗中,他就通过描写宫使仗势欺人的残暴嘴脸来讽刺当朝统治者。在《观刈麦》一诗中,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惭愧:“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师:白居易写《观刈麦》的时候,正担任县尉一职。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他目睹了底层百姓的悲惨生活,再对比自己不曾劳动却每年仍有余粮,感到非常惭愧。白居易不仅有一种自省的精神,还有一种敢于揭露统治阶级的勇气。这在当时的官员中是难能可贵的。《卖炭翁》写于公元806年,《观刈麦》写于公元807年,都是他担任县尉一职时。公元808年,他回朝任左拾遗,而拾遗相当于谏官。白居易认为自己被任命为左拾遗是一种嘉奖,内心颇为感激。因此,他通过创作讽喻诗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以更好地履行谏官的职能,回报朝廷圣恩;同时通过上呈奏疏,让帝王更加了解社会现状和民生疾苦,从而达到救济百姓、匡扶社稷的目的。因此,他在《新乐府序》中说道:“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师:请同学们再来阅读写于809年《宿紫阁山北村》,看看作者叙述了什么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描写了暴卒抢劫的场面。

师:有几次抢劫?分别抢什么?

生:两次抢劫,一次抢饭食,一次抢奇树。

师:这两次抢劫中,主人有怎样的表现?“我”又有怎样的表现?

生:抢饭食的时候“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我”与暴卒力争,主人却恭恭敬敬的,任由暴卒抢夺。可以看出老百姓对暴卒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也不想反抗。但是抢奇树的时候,“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惜不得”写出了主人的不舍和反抗,“持斧断其根”的动作描写则表现了暴卒的残暴。这时,“我”却说:“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劝其不要反抗。两相对比,讽刺意味鲜明。

师:神策军是皇家禁卫军,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是由宦官担任的。他们以皇帝的家奴身份掌握禁卫军,气焰熏天,把持朝政,打击正直的官吏,纵容部下酷虐百姓,什么坏事都干。作者得知他们的身份后,悄声告诉主人,劝其不要反抗。最后一句讽刺意味很浓。诗人在揭露暴卒的同时,其实是在讽刺暴卒背后的靠山,他们的靠山是谁呢?是中尉。而中尉的靠山又是谁?这首诗和《卖炭翁》有相似之处,表面上揭露的是宦官的专横跋扈、仗势欺人,矛头却指向这些宦官、暴卒背后的统治者的昏庸残暴。

学生借助对杜甫和白居易所处时代背景的了解,在对课文进行精读的基础上,可以运用学习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来解读课外拓展的几首古诗。这一做法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思维能力得到發展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得到培养。在理解与鉴赏、思考与表达中,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加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四、达成共识

通过对杜甫、白居易组文的阅读分析,以及对杜甫与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的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的现实主义诗歌的复杂情感,以及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中的讽喻精神。然后进行归纳、整合,最终达成共识。

师: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杜甫与白居易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生:他们都有对老百姓的同情,也有对统治者的不满。杜甫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命运,虽有对战争时期兵役制度对老百姓的伤害怀有深切的同情,但出于忧国之情,又有对唐军平叛战争的肯定,因此他的感情真切又复杂矛盾。白居易虽属官僚阶层,但面对百姓遭遇剥削和压迫,既有深切同情,又敢于揭露统治者的罪行。

师:白居易和杜甫诗歌的共同特点是把人民的苦难生活都进行了真实而形象的描绘,并把自己放进去和他们作对比,从而表达作者深切同情农民、反对残酷剥削的思想。但白居易的诗讽喻意味很浓,直接揭露宫使、宦官的残暴,揭露赋税制度等,矛头直指当朝统治者。这正如他在《新乐府序》中所说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不为文而作。”他以一个官员的身份探视百姓的生活和心理,揭露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与剥削,表达的是一个上层官员对下层民众的悲悯之情。

生:杜甫和白居易在写诗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冷眼旁观者,他们常常把自己放入诗歌中,这让情感表达更真实贴切,让读者理解情感时更能感同身受。

师:你的发现非常独到。这两位伟大的诗人除了情感表达上有差异,他们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生:杜甫的诗歌语言比较含蓄。比如“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很直白,如“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直接揭露真相。

教师板书:情感       风格

同情百姓      杜甫:沉郁顿挫

忧心国家      白居易:直切晓畅

批判不公

师总结:杜甫和白居易同属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的伟大在于他们拥有一颗悲悯之心,对百姓对人民始终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看到人民受苦受难,他们自觉地担起社会责任,在诗歌中真实地叙述百姓的苦难生活,表达深切的同情。他们书写家国情怀,抒发忧国之志。任何时代的人民,都应该拥有这样的责任感,这样的悲悯之心,不求名留青史,但求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

学生在对比、分析、归纳、整合的过程中,深入解读了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同歌生民病,共抒悲悯情”的中心议题。总结分析、达成共识是群文阅读的最终目标,在比较分析中形成新的认识与思考,使群文阅读有了新的价值和意義。

群文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补充,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理解、培养能力、提升品位的有效教学手段。但群文阅读并不是随意地找几篇文章来阅读,而是要有明确的议题,有层次、有逻辑地组织文本,在讨论分析中集体建构,最终形成新的认识的过程。群文阅读大部分时间是由学生自主阅读,把阅读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让阅读真实地发生。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勇.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J].语文月刊,2020(2).

[2]周寒冰.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文本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20(17).

【作者简介】杨世秋(1976— ),女,汉族,广西贵港人,教育硕士学位,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责编 刘颖恩)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