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文言文阅读情境教学策略
2021-01-11孙彦阁
【摘 要】本文基于传统高中文言文教学重视学生知识记忆却忽略课堂教学情境营造的现状,提出要将情境教学运用于文言文教学中,通过设计故事情境、信息情境、视频情境、对话情境、问题情境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整体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4-0072-02
传统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只重视学生的知识记忆,却忽略了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情境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情境教学形式多样,不同的情境设计方式,能够让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体验。在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故事情境、信息情境、视频情境、对话情境、问题情境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整体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以故事情境激发文言阅读兴趣
故事情境是常见的课堂情境设计方法之一。设计故事情境,能够一改学生对文言文的刻板印象,活跃文言文学习的整体氛围。故事情境的创设虽然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但是一定要体现文言文学习的目的性,重在吸引学生的情感参与。学生只有对教师设计的故事情境具有较强的参与感,才能深刻把握文言文的核心内容,将文言文阅读兴趣转变为文言文学习的内在动力。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教师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向学生提问:“大家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故事有哪些不解之处?”有的学生说:“我不理解荆轲为什么要刺秦王,他最后成功了吗?”也有学生说:“秦王宫内一定是守卫森严的,荆轲要是想刺杀秦王,就必须取得秦王的信任,荆轲为刺杀秦王都做了哪些准备呢?”还有学生说:“荆轲刺杀秦王,必然是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准备,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他走上了这条不归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不做单独回应,而是以战国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为切入点讲述故事,然后提出问题:“当时的秦国已兵临燕国南部边界,如若坐以待毙,燕国势必会落得与赵国一般的下场,而以燕国之力,并不足以与秦国抗衡。荆轲带着燕地地图和樊将军的头颅,取得了秦王的信任,但是事情却以失败告终,问题出在哪儿呢?”学生显然被教师所讲的故事和提出的问题吸引住了,对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深感好奇,其阅读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曲折,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时代政治背景,感知荆轲有勇有谋的英雄形象。教师讲述荆轲刺秦王的部分情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被故事中的人物命运所吸引,迫不及待地阅读文本,探寻荆轲刺秦王的结局,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也被充分激发出来了。
二、以信息情境完善文言知识储备
设计信息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完善学生的文言知识储备。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创造了便利的信息条件。信息情境的设计,能够减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阻力,让学生接触到与文言文学习相关的广泛信息,了解文言文创作或是事件发生的客观背景,增强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信息情境拓展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视野,完善了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储备。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教师在教学《鸿门宴》时,借助多媒体信息手段,向学生展示了影视剧《鸿门宴》里的相关片段,并结合课文提出问题:山东现在一般特指山东省,文中的“沛公居山东时”,这里的“山东”是指山东省吗?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当时的地图,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山东”一词的含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意识到文中的“山东”一词是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教师又从文中找出“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一句,让学生去思考“河北”与“河南”的含义。学生很快便意识到,文言文中的“河南”与“河北”可能另有所指,而不是现今的河南省和河北省。在当时,“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地区,“河南”指的是黄河以南地区。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工具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的古今异义,增加了其文言文知识储备。
文言文中不乏古今异义之词。教师借助多媒体信息手段设计信息情境,能激发学生主动了解古今异义词的兴趣,增加其知识储备,为文言文阅读奠定基础。
三、以视频情境提高文言诵读水平
设计专业视频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提高其诵读水平。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步骤,只有对文言文语句进行准确划分,才能顺利地对文言文内容进行翻译,疏通整篇文言文的事理。专业视频情境的设置,为学生诵读文言文提供了有效参考。学生深受视频情境的感染,不由得对文言文展开仿诵练习,其文言文断句技能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赋。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讲究文采与韵律,侧重于借景抒情。教师在教学《赤壁赋》时,要注重它的文体特性,发动学生对《赤壁赋》进行诵读,特别强调诵读技巧。教师在学生正式进行诵读之前,为学生讲解文言诵读技巧,要求学生在诵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语调、停连变化等。学生深受教师启发,快速进入文言诵读环节。学生诵读结束之后,教师为学生展示《赤壁赋》诵读视频。学生观看诵读视频后,感受到了文言诵读的抑扬顿挫,体验感得以增强。學生颇受启发,并根据视频内容开展仿诵练习。教师邀请学生进行仿诵成果展示,学生展示仿诵成果,教师对学生的仿诵成果进行点评,学生的文言诵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必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赤壁赋》时,明确了文言诵读的重要性,并借助视频信息资源,为学生营造了视频情境。教师设计的视频情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学生在其中找到了文言诵读的方法和技巧,其文言诵读水平也有了明显进步。
四、以对话情境发展文言交际思维
设计对话情境是发展学生文言交际思维的最好方式。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不乏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描写。对话情境的设计,为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了先行条件。学生深入对话情境,需要转换思维角度,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在对话情境中,能够了解到历史事件的深刻性,体会到历史人物的魅力,文言交际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烛之武退秦师》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的一场外交之战。烛之武以一人之力,救郑国于水火,让郑国免于灭亡的命运。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首先发动学生通读文言文内容,明确疑难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然后布置任务:根据文言文释义,明确文言文中的人物关系,将人物对话内容进行标记。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言文中的人物对话进行情景还原,学生按照教师的指示,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并以对话的形式将当时的情景进行再现。在这一对话情境中,学生了解到,烛之武能成功游说秦穆公,靠的不仅是过人的胆识,还有条理清晰的语言逻辑。同时,学生还感受到了战争形势的严峻,感受到了烛之武的战略智慧,更感受到了文言交际的独特魅力。
文言文中不乏人物语言描写。教师发动學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进行疏通,明确其中的人物关系,为对话情境的营造创造了条件。学生还原文言文的对话情境,能切实体会到人物缜密的语言逻辑思维,同时感受到对话情境中的文言交际魅力。
五、以问题情境深化文言学习探究
设计问题情境是深化学生文言文学习探究的最佳方式。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文言文问题有较高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很容易将学生引入文言文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指明方向。学生对问题情境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探寻一系列问题背后的答案,求知欲已然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支撑学生对文言文进行学习,深化探究过程。
教师在教学《兰亭集序》时,充分发挥问题的引导作用,以系列问题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进入连贯的文本探究模式。从《兰亭集序》的内容出发,教师对“群贤毕至”的原因进行提问,学生很快就从原文中找到了答案——修禊事也。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群贤聚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大家能够看到怎样的秀美景象呢?”学生快速去原文中寻找答案,并对找到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从兰亭这个地方能够看到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还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在亭子的周围。教师继续就学生的回答进行提问: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大家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言文内容进行说明。学生思考:后人看待今天的人,就像是今天的人看待前人一样,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能将生死同等看待,要勇敢追寻自己所热爱的事物,拓展生命的宽度。
教师在教学《兰亭集序》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重在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思考与探究。教师采用一系列由浅及深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问题思路,在文言文中找寻问题的答案,并对答案进行整合,使文言文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文言文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难点。传统高中文言文教学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记忆,而忽略对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情境教学是打造文言文学习高效课堂的创新之举,其不但能够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深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情感体验,凸显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可在文言文教学中合理设计情境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崔云峰.论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中学语文,2021(15).
[2]赵永亮.高中文言文自主阅读教学模式构建[J].教育界,2021(17).
[3]肖梦华.文言文教学中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1(2).
【作者简介】孙彦阁(1987— ),男,山东枣庄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现就职于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和研究。
(责编 刘颖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