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追求下的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2021-01-11孔祥青
【摘 要】本文论述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追求生态课堂的方法,提出从环境、情感、思维、品质、目标等方面创设生活实例情境、信息媒体情境、悬疑问题情境、数学实验情境、探索发现情境,以期提高数学课堂生态指数。
【关键词】高中数学 生态课堂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4-0037-02
生态课堂追求教学情境的真实、直观、灵动、蕴涵。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对准生态目标,借助更多辅助手段,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学习和研究。推出生活实例、展示媒体信息、投放悬疑问题、设计数学实验、组织实践探索,都能够为学生带来学习启迪,形成生态课堂形态。教学情境有不同的呈现形式,教师需要有融合对接意识,突出教学情境的生态指数,以期带来强烈的学习动机。
一、创设生活实例情境,建立生态课堂学习环境
数学学科知识带有专业性、严密性、系统性、逻辑性,教师若一味地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情绪共鸣,但若能够引入一些生活实例,为学生提供更为鲜活的学习情境,学生接受起来就不会有太大障碍,也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生态指数。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若被激活,学习效果会成倍增加,教师不妨对生活案例进行精心处理,形成更多思维切点,促使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在主动探索中形成学科认知。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教师在解读集合的概念时,先列举了生活实例:“体育课上,老师要求学生集合,并组织分组运动,男生为一组,女生为一组,这样的一组称为一个集合。在这个案例中出现了几个‘集合,其含义相同吗?”学生开始讨论,很快就达成共识:第一个“集合”是集中站队的意思,是一个动词;而第二个“集合”,是指一个团队,是一个名词。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然后继续推出集合元素的概念,结合学生解读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和学习,使其对集合和元素等概念有了深刻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内化这些概念认知,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列举出一些生活实例,对集合和元素进行解读展示。
教师借助体育课堂集合实例进行引导,成功激发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学生展开对接思考和讨论,自然进入学习环节,对数学概念进行深度思考。一个简单的生活实例,将学科学习与生活有效对接,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助学效果显著。
二、创设信息媒体情境,激发生态课堂构建情感
多种媒体手段的应用,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选项。但如果过度使用媒体手段,课堂生态指数就会被严重拉低,教师对媒体形成过度依赖,课堂就会变成媒体展示会,学生被眼花缭乱的媒体信息驱动,学习难以呈现高效性。因此,教师要对信息媒体手段进行精选设计,巧妙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启动思维的动力,这是生态课堂创设需要追求的目标。教师利用媒体展示直观信息,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激发学生生态课堂构建情感。
教师适时运用媒体手段展示相关信息,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理触动,其激发效果更为显著。如在教学《函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课堂导学阶段,借助媒体展示函数单调性中的几个概念——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入解读。为形成直观体验,教师借助图形进行解析,引导学生对这些函数概念进行深度学习。学生开始观察媒体展示内容,结合图文进行阅读思考,对相关定义进行梳理和讨论,自然建立学科认知。在教学函数的奇偶性时,教师同样推出一些媒体信息,对偶函数、奇函数、奇偶性进行解读,让学生继续观察和思考,自然进入深度探究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观察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启示,引导学生开展互动交流。
教师运用媒体展示数学概念内容,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概念带有抽象性特征,教师运用媒体进行直观展示和解读,给学生带来学习启迪,让学生主动展开学习与思考,自主进行互动讨论。
三、创设悬疑问题情境,启动生态课堂学科思维
教师设计并投放悬疑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生态课堂追求的目标。教师要对问题设计进行优化,提高问题的思考性、探索性、启迪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思考,进而主动探究。如果有需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提出一些质疑性问题,进一步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对问题有选择性,教师对此要有清晰的认知,有针对性地做出设计,让学生在深度思考和研究中建立数学学科认知体系。
学生对数学问题有主动思考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对问题进行优化处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如在教学“指数函数”这节内容时,教师在课堂导学环节先投放几个旧知问题:“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平方和立方,请大家仔细回想,说说什么是平方根,什么是立方根?能否找出具体案例,说明其平方根和立方根是多少?”学生接受这些问题后,开始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深入课堂之中,对学生的学习思考情况进行观察,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投放更多新问题:“根据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解读,你能够归纳出n次方根的概念吗?如何确定一个数到底有没有n次方根呢?”学生再度展开深入思考,课堂学习研究气氛逐渐建立起来。
教師借助旧知复习机会推出一些思考问题,为学生顺利启动学习思维创造条件。学生在梳理完旧知后,教师紧接着投放问题,形成新知、旧知的自然对接,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归纳n次方根的概念。学生对数学问题有探究热情,教师切准学生心理展开设计和组织,形成崭新的学习生长点。
四、创设数学实验情境,提升生态课堂实践品质
数学实验属于学科特殊内容,教师要对实验内容进行筛选,让学生借助生活条件展开实验操作,这样训练效果会更佳。诸如观察实验、探索实验、验证实验等,学生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各种实验内容进行优化,能够形成更多的学习动机。学生参与实验活动需要更多方法支持,教师要在学法传授方面做出积极探索,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自然启动数学思维,提升生态课堂实践品质。如果能够推出更多生活化实验,其激励效果会更为显著。
数学实验或数学操作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参与的机会,形成感官触动,其激发效果会更为直接。教师要做好设计和组织,以实验情境有效提升课堂生态指数。如教学《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时,教师在课堂导学环节提出生活化问题:“我们都很在意自己的胖瘦,大家看我肥胖吗?人们都在用一个体重指数公式来计算人属不属于肥胖,也就是体重(以千克为单位)与身高(以米为单位)的平方之比,小于18.5为过轻,18.5—23.9之间属于正常,24—28是超重,大于28则为肥胖。不妨现场测试一下我们的体重属于什么类型。测试计算之后,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数据,如果填成表格,可以形成函数图形,对函数解析式进行进一步研究,自然建立起函数模型。”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点展开具体操作,课堂学习气氛逐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测量自己的体重和身高,计算出比值,通过比较形成函数图形。
教师以数学实验展开设计,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体重指数(BMI)进行引导,学生展开数学研究,逐渐建立函数模型,其设计简单、推导自然、助学效果显著,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并在操作中建立学科认知。由于实验设计具有实践属性,与生活对接自然,课堂生态指数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学渐入佳境。
五、创设探索发现情境,实现生态课堂构建目标
学生大多有主动探索的意愿,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准备一些探索任务,让学生自然建立探索目标,其学习效果会更为丰富。学生进入数学学科学习后,要面对更多学习内容,如何进行科学处置,教师要给出具体的设计,让学生主动展开深入思考,获得更多学习新发现,为深度学习创造更多契机。数学与学生生活有较多对接点,教师发动学生借助生活认知展开学习探索,其学科思维会得到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呈现个性化,在学习探究中有不同发现和感悟,其激发效果更为显著。
教师推出数学研究任务,给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能够顺利启动学生数学思维,在主动思考和互动研究中形成新发现。如教学《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先要求学生探索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然后列举数学案例,组织学生研究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让学生深入具体课例中,在学习讨论中获取新发现。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展开学习和讨论,课堂学习进入良性互动环节。学生逐渐进入学习核心,发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图象之间有关联。教师指导学生借助几何画板展开具体研究,体会两个图象的变化规律。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对个性发现进行介绍,给学生带来更多创意展示的机会,而学生都能够主动发言,介绍自己的个性学习和思考,对学习所得进行归纳、总结和展示,以内化认知。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发现性学习,让学生借助计算机进行对比研究,形成个性发现,使其学习认知逐渐丰富起来。学生学习思维呈现个性化特征,教师抓住学生學习诉求展开设计和组织,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促使学生自然建立学科认知。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启示,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方向,确保探索性学习保持正确的方向,使其学习探索带有创造性。
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为学生顺利展开学科学习创造良好条件。生态课堂有特定的目标追求,教师围绕学生学习主体展开设计和组织,推出生活案例、设计悬疑问题、组织数学实验,借助合适的媒体手段展示数学信息,都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理冲击,使生态指数更高、助学效果更显著。
【参考文献】
[1]张志华.高中数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思考[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5).
[2]雷松玲.浅议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1(1).
[3]刁军华.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2).
【作者简介】孔祥青(1979— ),女,汉族,山东滕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代数学及高中数学教育。
(责编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