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自己起名

2021-01-11马珂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名巴人网名

老家有个规矩:晚辈的名字必须长辈来起。我出生的时候,正值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革命励志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我国掀起阅读热潮,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成为一代国人争相追捧和学习的榜样。望子成龙的父亲暗自揣摩一番后,决定将榜样的名字进行拆分组合,并作简单处理,于是“马科尔”成了我的学名。父亲希望我也能像保尔一样: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尔”与“儿”相近的读音,让上学后的我受了不少屈辱与欺落。最无地自容的是,爷爷有回领我去一家厂矿医院看病,值班医生问了我的姓名后,朝我脸上打探了一下,然后大笔一挥,在处方单的姓名栏里龙飞凤舞地写下“马阔耳”三个大字。羞得长着一对贴脸大耳的我恨不能有条地缝隐身其中。

这事让母亲知晓后,也觉得叫了多年的“马科尔”确实蛮不好听。做教师的她有天对我说:把“尔”字去掉,就叫马科。别搞得跟个外国人似的。改为“马科”后,爷爷又有了疑惑。某天忧心忡忡地对我说,据他所知,名字最后一个字用这个“科”的,一辈子都活得比较辛苦。这让尚未成年的我大为震惊。给自己另起名字的想法迅速实施。翻出《小学生词典》仔细查找,被“文韬武略”这个智勇雙全的成语深深吸引。激动之余,喜欢写写画画的我欣然将“马文韬”作为新的学名写在了作业本上。父亲在检查我的学习情况时发现了我自作主张更名之事,不禁大发雷霆:“自古以来我们马家就是按照‘忠林文思景,朝正天启国’的辈分一代代排列下来的。老子叫马绍发,按照辈分排下来,‘绍’字辈已经是‘文’字辈之后的几十代了。你叫马文韬,你不成了我的祖宗吗?晚辈的名字是长辈起的,你怎么能自作主张!”

深知父命难违的我只得另辟蹊径。某天看到与“科”同音的“珂”字释义为一种美玉,不觉灵机一动:既然父亲不让我给自己起名,干脆改个读音相同的“珂”字。带着成玉的信念,“马珂”成了我新的学名。尽管父亲对此也多有不满,但毕竟只是改了个读音相同的字,久而久之也没有深究。许多年后我翻阅《辞源》,竟发现“珂”的精准释义为“一种像美玉的石头”。呵呵,如今走过半生,除在省台从事电视工作这门职业较为光鲜,事业上的确毫无建树。

得以随心所欲地给自己起名,是上世纪80 年代文学热潮席卷大江南北的时期。作为一名乡村文学爱好者的我,首先就在起笔名这件事上费尽心思。文章没写出几篇,附庸风雅的笔名倒是有了一堆。最早的笔名是“巴人”,有两个意思:一是沾点著名作家巴金的光;二是有个“下里巴人”的成语,觉得还是自谦点好。后来发现巴人是50 年代末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王任叔的笔名,新中国成立前曾任《救亡日报》编委,而且大文豪鲁迅也用“巴人”做过笔名。惊恐之余只好另作打算。之后从北宋词人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借用“柳岸”作为笔名。但真正在公开发行的报纸副刊上发表处女作,用的却并非笔名。只是许多年后在北京做报纸副刊责任编辑的时候,借曾用名“科尔”的谐音“可儿”作为笔名,在《文化时报》上开设过“旁观”专栏,发表了一系列言论文章。

随着网络的兴盛,各种社交平台受到国人的狂热追捧。虚拟世界中,大家纷纷使用网名发帖转帖或交友聊天。性情乐观的我,用过“童年在乡村”“假装文化人”“自由地栖居”“听快乐在唱歌”等网名,并通过一家助学网站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过几位偏远山区的寒门学子。每回收读他们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来信,就有暖流在心底缓缓涌动。尤其是用“初摄人世”之名在一家摄影网站上传自己的某些摄影图文后,遇上了一位有缘的摄友,不仅对我所贴的图片进行认真点评,还通过快递公司寄来他过去购买的一些摄影书籍,两人成了未曾谋面的好友。通过他的点拨,自我觉得摄影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发帖时网名也由“初摄人世”更名为“好摄之徒”。

与我一样,妻也是个喜欢“行行摄摄”的人。在银行从事管理工作的她,常有外出考察的机会。走到哪里都会拍些照片回来。微信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后,因人而异的微信名和微信头像充斥圈与群。我也欣然选取一张妻在新西兰拍摄的夕阳晚景作为头像,起名“那里的落日一定很美”,自娱自乐地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发布图文。直到去年我才返璞归真,把微信头像和姓名改为真实的自己。

名字只是人的一个呼号,可人们都很看重它。

猜你喜欢

学名巴人网名
什么是植物的拉丁学名
草莓主要害虫名录
润楠[Machilus nanmu(Oliver)Hemsley]学名订正过程及四川所产形态特征
大学生选取和使用网名的调查分析
英勇善战的巴人
英勇善战的巴人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网名有多么犀利吗
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网名有多么犀利吗
王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