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评促读:点亮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心灯

2021-01-11王洁

文理导航 2021年1期
关键词:策略

王洁

【摘 要】阅读是帮助学生接触外界环境、掌握文化教育知识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阅读,帮助学生优化阅读技能,对于学生阅读情感的发展、人文意识的萌芽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笔者在教学中将评价机制导入到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的思想、技能、情感同步发展,升华了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本文针对整本书的阅读工作展开论述,探讨如何以评价机制推动阅读活动的落实。

【关键词】以评促读;整本书阅读;策略

相较于传统的短篇幅、周期性的阅读活动,整本阅读更加符合当前的阅读教学需求。其在延长学生的阅读周期的同时,相关文本能够保障阅读教学工作的连续性、科学性,使得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受到情感与文学的同步教育。针对这一特点,整本阅读的重要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

一、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面临的问题

(一)评价方法单一

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整本阅读环节存在的问题,以科学的方法、开放的态度完成整本阅读任务。学生的阅读材料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阅读有关材料的方法不同,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进度确定相应的评价方案,帮助学生完成思想上、技能上的同步提升。但回顾当前的整本阅读工作,教师所发起的阅读评价活动千篇一律,缺乏科学指导的实践意义。一方面,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相同的评价方法、评价理念对学生发起评价活动,评价工作的参考价值较低。面对不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阅读问题,教师无法确定相应的评价方案。另一方面,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以某一对象为第一要素发起评价工作,如依靠阅读进度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在顾此失彼的评价理念下,学生所产生的人文情感并不能通过阅读材料表现出来。

(二)评价目标模糊

评价活动必须与相应的评价目标相结合,在当前的教学评价工作中,评价活动应该以提升学生文化积累水平、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为第一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在当前的整本阅读评价活动中,少有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选定对应的阅读目标,阅读评价目标模糊,阅读评价理论空泛。部分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多识字”,从而以“一个月阅读一本书”为评价目标。部分教师认为阅读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书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整本阅读的价值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打发时间”,模糊的评价目标根本无法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三)评价行为滞后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极强,依靠阅读材料与客观生活积累相关知识的速度较快,其所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往往超出教师的预料。但受到个人学习意识的影响,新知识往往会覆盖小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针对学生所掌握的阅读成果发起即时性的评价活动。但部分教师并没有建立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评价机制,其对阅读评价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选择在所有学生完成整本阅读任务之后发起阅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阅读材料中所积累的文化知识与人文情感逐渐被遗忘,当教师发起阅读评价工作时,有关评价活动的科学性很难得到保障。

(四)评价力度不足

唯有中肯、科学、真实的评价活动才能发挥其对于学生的指导价值,针对评价工作的相关特点,教师应积极提升评价力度,保障评价工作的真实可用。在当前的阅读评价体系中,评价失真、评价虚浮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依靠个人喜好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错误态度并没有得到修正。部分教师对于评价工作的重要价值缺乏重视,对相关评价活动一笔带过,评价工作的参考价值与应用价值极低。部分教师则“爱屋及乌”,对成绩较好、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给出较高的评价,对成绩较差、阅读速度慢的学生一笔带过。面对虚伪的评价方式,教师反而成了破坏学生阅读兴趣的“罪魁祸首”。

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以评促读的策略

(一)书面评价,实现整本书阅读方法指导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较差,在阅读活动中,其往往选择根据个人的阅读兴趣发起阅读工作。一旦出现自己所无法理解的难点问题、阅读问题,学生将会直接抛弃当前的阅读材料,转向全新的阅读活动当中。在这“一曝十寒”的阅读理念下,学生根本无法掌握阅读材料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知识。

为帮助学生解决阅读矛盾问题,教师可发起书面评价活动。依靠评价制度引导学生解答阅读问题,保障整本阅读的实效性。以《安徒生童话》的学习为例,在周期性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发起评价工作,并将有关评价内容记录下来。在教师所书写的评价内容当中,不仅要包含对学生阅读问题的指导,更要包含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书写的目的在于延长学生的记忆周期,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阅读优化方案。在书写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保障相关评价的周期性,在学生改正自身的阅读问题之后,针对新的阅读活动发起评价,帮助学生在修正阅读短板的同时完成技能训练任务,依靠长期性的评价指导改正阅读问题。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教师可结合其他学生的阅读进度发起阅读评价工作,结合该类学生的阅读进度对评价内容进行调整,保障评价的科学性。

(二)口头评价,给予学生整本书阅读信心

部分教师认为评价工作必须严谨科学,从而选择对应的教学时间发起相关评价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评价工作的即时性、针对性无法被保障,当教师将所有学生围绕“阅读问题”这一短板整合起来时,部分学生的阅读问题可能已经被学生自身所修正,部分学生可能已经出现了新的阅读问题。随着阅读活动逐步推进,过于专业的阅读评价工作反而破坏了阅读评价的可用价值。

为保留评价工作的指导价值,教师可尝试发起口头评价活动,在保留评价工作的即时性、针对性等特点的同时,不断提升评价质量。以《神笔马良》的相关阅读为例,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围绕学生的阅读进度落实不同的口头评价方案:对于正在发起整本阅读活动的小学生,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围绕故事的发展经过发起阅读活动,并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速度进行评价。对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阅读进度的学生,教师可针对相应的故事情节提出阅读问题,在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文化积累水平、信息加工能力发起评价,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技能。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出色,其能够率先完成整本阅读任务,针对该类学生,教师可在发起评价工作的过程中同步开展交流活动,引導学生去说、去想、去表达,依靠学生的思维智慧来评价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的文学意识。

(三)问卷评价,总结学生阅读阶段性成果

部分阅读评价活动很难发挥长期性的影响特点,在完成评价任务、解决的阅读问题之后,相关阅读评价的工作就会归零,学生无法在评价活动中获得指导。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对阅读评价活动进行“实体化”处理,以调查问卷为载体,保障问卷评价的影响价值。

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出相关调查问题,针对学生的反馈发起评价活动,以此来保障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以《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阅读为例,针对学生的阅读进度,教师可设立不同的问题:

1.观察书名《鲁滨逊漂流记》可能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阅读书目,鲁滨逊去“漂流”的原因是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如何?

3.回顾阅读材料,《鲁滨逊漂流记》中塑造了哪些形象,其展现出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4.回忆阅读内容,《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哪些内容对你的影响最为明显?哪些桥段最令你难忘?

在學生对相关问题作出回答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答案发起评价工作。阅读进度不同,对问题的回答也不尽相同,部分学生阅读速度慢,只能回答1、2两个问题,教师应指导其适当提升阅读速度。部分学生的阅读速度较快,已经掌握了回答所有问题的必要信息,在学生所给出的不同答案中,教师应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对基础语文知识、学生文学情感进行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四)技能评价,优化课后整本书阅读习惯

评价活动顺利落实的前提是为学生提供对应的评价对象,为保障评价工作的科学性,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整体技能发起评价工作,在肯定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以经典文学作品《青铜葵花》的相关阅读为例,阅读材料中所涉及到的生字生词、表达方法、核心情感,都能够成为教师发起阅读评价活动的对象。针对不同的材料内容,教师可选定不同的评价方案:针对基础字词所发起的评价工作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积累能力,如果学生存在生字理解问题,则证明其学习态度有待调整,教师应针对生字词学习活动下发评价意见。如果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存在情感认知差异,对材料情感的解读不够透彻,教师应将对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核心情感进行评价,约束学生的阅读行为。整本阅读强调学生的说、写、读等核心技能,教师可针对不同的阅读技能发起针对性的评价工作,围绕学生技能解决评价问题。

总之,整本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掌握文化教育知识。在整本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依靠口头评价、书面评价、问卷评价、技能评价等综合评价体系相互配合,解决评价矛盾,保障阅读评价工作的可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作彬.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2020(17):137-138

[2]解桂芬.以评促读,加强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评价策略微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77-78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