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肺宣肺降浊颗粒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ox-LDL、hs-CRP的影响
2021-01-11黄彬森邢俊娥
黄彬森,邢俊娥,吴 鹏
(1.平舆县人民医院,河南 平舆 4634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脑梗死亦称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70%[1],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2],危害极大,已被列入国家重大疾病攻关项目之一。西医主要采取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改善循环、调脂稳定斑块、抗凝等对症治疗。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脑梗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前期研究表明,益肺宣肺降浊方在改善血管性痴呆临床症状上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3],血管性痴呆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痴呆,为明确益肺宣肺降浊方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理,本研究进一步探讨益肺宣肺降浊方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对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在平舆县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83例,发病后均在24~72 h内入院。83例按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男19例,女23例;年龄(64.10±8.16)岁;合并糖尿病18例,高血压病21例,冠心病8例,高脂血症15例;入院时平均体温(36.51±0.20)℃。治疗组男17例,女24例;年龄(64.76±6.33)岁;合并糖尿病16例,高血压病20例,冠心病10例,高脂血症13例;入院时平均体温(36.35±0.23)℃。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相关疾病病史等一般资料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全程符合医学伦理学及人道主义。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的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认。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风-中经络”的诊断标准[5],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謇。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头颅CT或MRI提示与临床症状及其体征相关的责任病灶,发病在24~72 h内入院;③无严重的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疾病;心、肝、肺、肾常规实验室检查无严重异常;④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①影像学提示为出血性脑卒中、肿瘤、脱髓鞘等患者;②存在意识障碍或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肺等功能不全的患者;③入院已行动、静脉溶栓或取栓术;④对本次研究用药过敏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治疗脑梗死的常规治疗方案。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拜阿司匹灵(规格:100 mg×30片,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78)口服,每次100 mg,每天1次。余治疗根据病情予以抗凝、降纤、扩容以及营养脑神经等药物。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肺宣肺降浊颗粒口服。益肺宣肺降浊颗粒(中药组成:桔梗10 g、杏仁10 g、人参15 g、麦冬15 g、黄芪15 g、三七15 g、苏子15 g、石菖蒲15 g、酒大黄6 g等),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制备的单味中药浓缩颗粒调剂而成,采取同一批次。每日1剂,用300 ml开水冲化,充分混合后加盖密封3 min,分早晚2次饭前温服。
两组疗程均为14 d。
3 疗效观察
3.1实验室检查 在治疗前、治疗后第7 d以及治疗后第14 d晨起抽取患者空腹右上臂静脉血各2 ml,抗凝,立即送至检验室检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ox-LDL及hs-CRP水平。
3.2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后第7 d及治疗后第14 d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比较两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3.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选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4结果
3.4.1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见表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第14 d,治疗组NIHS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第14 d比较,②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41 42治疗前8.32±2.48 8.02±1.88治疗后第7 d 6.73±2.30①6.49±1.76①治疗后第14 d 3.06±1.61①②3.72±1.23①
3.4.2两组治疗前后ox-LDL水平比较 见表2。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4 d ox-LD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ox-LDL水平比较 (mg/L,±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ox-LDL水平比较 (mg/L,±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第14 d比较,②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41 42治疗前686.53±196.18 701.57±179.81治疗后第7 d 643.24±156.34 652.56±165.43治疗后第14 d 284.24±90.28①②334.40±104.68①
3.4.3两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比较 见表3。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4 d 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比较 (mg/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比较 (mg/L,±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第14 d比较,②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41 42治疗前19.01±5.05 18.09±4.88治疗后第7 d 17.91±5.10 17.16±5.53治疗后第14 d 7.76±1.90①②8.73±1.79①
4 讨 论
脑血管疾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致残率高,其病因、病机是多层次、动态、多途径、连续的复杂过程。前期研究表明,益肺宣肺降浊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取得良好的疗效,为了进一步研究该方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从肺气虚及肺功能失调两个方面分析该方对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机理。
中医认为,肺居上焦,主气血,“十二经脉……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故气血上行于头面脑窍与肺密切相关。肺司呼吸之气受损,则吐故纳新、输布精气不能,百脉受阻,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下降不能,痰浊内阻,瘀血内生,阻滞脑脉而致中风。清·沈金鳌亦认为“虚为中风之根”。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不能达于血管,血液流动缓慢,久之则血瘀,阻滞脑络,则见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中风之候。因此,我们认为缺血性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肺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为致病之本,“血瘀”“痰浊”为发病之标,该病的主要综合环节当责之于肺,治疗当以益肺宣肺、活血通络为原则。益肺宣肺降浊颗粒中以黄芪、麦冬、人参为君,益肺之气阴,治中风之本虚;桔梗、苏子、杏仁为臣,调节全身上下气机,宣降肺气;酒大黄、三七、石菖蒲活血通络,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攻补兼施,气血同治,组方严谨,与“从肺论治中风”的理论环环相扣。
流行病学已表明,动脉粥样硬化(AS)与脑梗死的发病率成正比[7]。AS的病因有很多,其中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是其主要原因[8]。国外许多研究证实,炎性血清标志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9-11]。ox-LDL仅存在于AS的病变区,通过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加速血栓聚集,促进斑块的形成,在AS形成演变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AS 病灶中的特有成分[12],与AS病变严重程度及斑块的活动度密切相关[13]。王琳等[14]通过临床试验进一步表明,血清ox-LDL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在早期治疗上支持抗氧化治疗。hs-CRP作为炎症的标志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形成及其破坏。近期国内文献报道认为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与高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存在密切的相关性[15],高敏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损伤时反应的一种蛋白,较普通C反应蛋白敏感[16],参与AS的形成过程。刘戈[17]临床研究认为,hs-CRP水平上升时,凝血酶复合物、血小板聚集及抗纤溶酶复合物随之增加,同时与脂蛋白物质结合,诱发炎症反应,当血管狭窄小于70%时,斑块易于破裂或脱落,随血液流动,阻塞于狭窄处,形成血栓,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hs-CRP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些均表明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其炎症反应则相应越强烈[18]。hs-CRP可以用于预测全身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和病死率,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的一个标记物[19]。脑组织发生缺血后,随着脑缺血的程度加重和侧支循环的再灌注,迟发神经元损伤和急性炎症反应可能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吴硕等[20]实验研究表明,若患者有大面积脑梗死,hs-CRP明显增加。
本实验结果表明,益肺宣肺降浊颗粒能降低血清ox-LDL、hs-CRP水平,降低NIHSS评分,提示益肺宣肺降浊颗粒可能是通过抑制促炎因子形成,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形成或促进其破坏,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因子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从而起到保护神经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