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比较分析

2021-01-11苏腾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4期
关键词:术式胫骨经皮

苏腾

(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江苏 赣榆)

0 引言

胫骨中下段骨折是一类常见的骨科疾病,多因车祸、摔伤等意外事故引起,保守疗法的治疗效果不佳,手术疗法具有更好的效果[1]。常规开放手术在治疗该病时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创伤性较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是一项新型的术式,近些年来正逐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次试验就其在胫骨中下段骨折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阐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6 年1 月至12 月收治的60 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为试验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 例)。观察组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18 例、12 例;年龄最小23 岁,最大75 岁,平均年龄为(49.2±4.5)岁;骨折部位:左侧14 例,右侧16 例。致伤原因:摔伤7 例,重物砸伤10 例,交通事故伤13 例。对照组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20 例、10 例;年龄最小20 岁,最大73 岁,平均年龄为(48.5±4.3)岁;骨折部位:左侧12 例,右侧18 例;致伤原因:摔伤6 例,重物砸伤9 例,交通事故伤15 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以上资料的差异性不明显,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试验可行。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胫骨中下段骨折,均具备手术指征,且自愿签署了试验知情通知书,排除有胫骨陈旧性骨折病史、胫骨近端及平台骨折、病理性骨折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手术治疗,即常规小腿下段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前行硬膜外麻醉或者腰麻,切口作于胫骨嵴外侧1 公分处,需充分暴露出骨折部位,采取复位钳对骨折处进行复位,使用克氏针进行固定,之后在远端前外侧植入锁定接骨板,以锁定钉进行固定,确定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效果满意后,对切口进行清洗,置入引流管,并闭合切口。

观察组患者采取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治疗,实施硬膜外麻醉或者腰麻,首先需进行手法复位,在确认复位效果满意后,在胫前肌和拇趾伸肌间隙作3 至4 公分长的切口,并将骨膜和深筋膜切开。采取骨膜剥离器进行分离形成一条通道后,由此置入预先选好的钢板,采取克氏针对其进行固定,之后再拧上4 至5 枚螺钉,使骨面与钢板紧贴。在皮肤外放上相同的钢板进行对照,确定骨折断端钢板螺钉的位置后,于骨折近段作4 至5 个切口,切口长度约为6mm,并经此置入锁定套筒,置入锁定螺钉,之后确定骨折复位效果和钢板固定效果满意后关闭切口,置入引流管。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均需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1.3.1 就2 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治愈:患者骨折愈合良好,且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无明显疼痛症状,肢体能正常活动;显效:患者骨折基本愈合,存在轻微的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有轻微疼痛症状,日常活动基本正常;有效: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存在明显的疼痛症状和血管神经损伤,日常活动受到很大限制;无效:患者骨折未愈,存在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术后疼痛明显,日常活动严重受限[2]。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就2 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进行比较。

1.3.3 就2 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0min 的MAP(动脉压)、SpO2(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变化幅度越小越好。

1.3.4 就2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二次骨折)发生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试验资料采取SPSS 19.0 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分别以卡方检验和t检验判定组间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的差异性,当P<0.05 时确定组间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较之对照组(80.0%)更高,两组比较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n(%)]

2.2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手术情况相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详见表2。

表2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手术情况相比(±s)

表2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手术情况相比(±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切口长度(cm) 术中出血量(mL) 骨折愈合时间(周)观察组 30 44.2±7.8 7.2±1.2 35.2±6.6 10.3±2.1对照组 30 61.5±8.9 20.3±2.3 70.3±9.5 14.8±3.3 t 8.648 29.874 17.951 6.806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前的MAP、SpO2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患者在术后30min 的MAP 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0min 的SpO2水平接近(P>0.05),详见表3。

表3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对比(±s)

表3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MAP(mmHg) SpO2(%)术前 术后30min 术前 术后30min观察组 30 81.3±5.2 83.3±5.1 97.6±1.7 97.5±1.5对照组 30 81.7±5.4 90.5±6.4 97.8±1.8 97.4±1.4 t 0.292 4.819 0.442 0.267 P 0.771 0.000 0.660 0.791

2.4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20.0%,组间对比P<0.05,详见表4。

表4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胫骨中下段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会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需尽早进行治疗[3]。传统的开放复位、普通钢板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该类胫骨中下段骨折时,因手术创伤大,会使得软组织损伤加重,并破坏骨折端的血运,术后会引起皮肤坏死、伤口感染等不良后果[4-5]。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术能避免骨折断暴露,且能保护骨折端周围的血运和软组织,有利于减少对软组织的损伤,利于加速骨折愈合,这一术式深受患者好评,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6]。唐桂勇等[7]的研究认为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内固定术在治疗中下段胫骨骨折时简化了手术流程,使得手术时间大大缩短,手术创伤也明显缩小,还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这一术式较之常规手术更具优势。由本次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手法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术相比于常规术式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中更具优势,其治疗效果更佳,总有效率达到96.7%,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切口长度更小,MAP 波动幅度更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仅为3.3%,且上述指标均优于采取常规术式治疗者(组间对比P<0.05),刘印文[8]的试验结果与此雷同。

由上可见,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中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建议将此术式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术式胫骨经皮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3D技术打印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青少年双侧胫骨近端对称性疲劳骨折1例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不同术式治疗剖宫产切口部位妊娠的效果比较
经阴道及腹腔镜辅助阴式两种术式切除子宫临床疗效
袖状胃加,我们该如何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