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心肺康复医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2021-01-11
近年来我国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病人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且多发于老年人,从发病的阶段性上说,是心脏病的严重阶段,表现为发病率高,从5年存活率上看,CHF与恶性肿瘤存活率相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CHF的危害性。特别是老年的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更是居高不下,并且增加迅速。我国有1.5亿左右的心力衰竭患者,其中不包括广大农村地区医疗条件差的地方一些隐藏的患者[1]。而CHF多发于老年人,且易引起老年人心肺功能的变化,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康复治疗和科学的护理来实现CHF发病率的降低,使心肺的影响降到最低,本研究提出综合康复医疗方法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78例老年CHF患者,根据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50~80岁,平均(61.0±5.8)岁,参照NYHA心脏功能分级:Ⅰ级12例,Ⅱ级25例,Ⅲ级3例。对照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52~85岁,平均(61.0±7.9)岁,心功能分级:Ⅰ级10例,Ⅱ级26例,Ⅲ级2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康复措施,试验组患者实施综合的康复治疗,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临床实践进行了创新,具体为: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登记制度(包括对健康管理工作者和患者的教育;对医院和门诊患者就诊设施的投资;完善的出院后治疗随访计划等)[2-4]。对心力衰竭进行管理并基于大数据分析建立患者“有益数据库”,结合人工智能形成线上管理和人工智能技术跟踪,实时转输相关数据到个人的“网络医学档案”中[5],具体包括家庭成员干预、电话干预、远程监控、运动康复数据跟踪、健康视频日记、自我护理等方面的报备。康复指导:主要是结合心理干预展开,建立与心力衰竭患者之间的交流方式和渠道,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科普有关心力衰竭发病的诱因、症状、治疗及预防和注意事项相关知识。行为纠正:从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开始,采取相对比较规范的方式,针对老年人的特点主要从四季不同的气候进行避暑纳凉和保温保暖以及合理膳食,避免感冒,保持肠道通畅,同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发生激动等过度的情绪变化影响到心脏的负荷。轻微的体育锻炼不能少,必须坚持服药。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心率等情况,每周都保持与医师沟通2次,以便随时观察调整药物剂量和药物选择,并持续做好综合康复的安排工作。
1.3 评价标准纳入标准:在我院住院已确诊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不低于60周岁。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心律失常的心力衰竭;有精神类疾病或认知障碍;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者及不配合患者;伴有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患者;入院资料不全的患者。
1.4 观察评价指标随访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肺功能的变化,包括公斤氧耗量、最大氧耗量、运动中通气量。治疗后对心肺功能进行测试,包括无氧阈、峰值氧脉博、峰值氧摄取量、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康复治疗按NYHA心脏功能分级标准要求,对Ⅰ级患者的运动有效靶心率不超过180次/min;Ⅱ级患者的靶心率不超过170次/min;Ⅲ级患者的靶心率不超过150次/min;治疗过程中严格遵照医嘱执行,坚持规范治疗;保证治疗过程中基本遵照医嘱执行,心功能的评价采用6 min步行试验来评价患者的心功能。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受试者一般情况以±s表示,治疗前后均数两两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6 min步行试验前后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情况2组治疗前6 min步行试验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和对照组6 min步行试验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经过综合康复治疗的患者的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治疗前后心肺功能比较经过综合康复治疗后试验组的心肺功能比较,公斤氧耗量、最大氧耗量、运动中通气量显著优于对照组,而氧脉搏效果不理想(表2)。
2.3 治疗后心肺功能测试指标比较试验组的无氧阀、峰值氧脉博、峰值氧摄取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3)。
表1 6 min步行试验2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比较
表2 2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心肺功能比较
表3 2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心肺功能测试指标比较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在我国发病率1.0%,与西方发达国家基本持平,同时我国又面临着老龄化的进程,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到2030年65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3亿,而老年人中有高血压的患者比例是1∶0.8,高血压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诱因[6],但比这些更严重的是我国老年人对于自身的慢性心力衰竭疾病基本上处于低知晓、低治疗的状态,达标率很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5年存活率等同于恶性肿瘤,一种具有高反复率和对心肺功能造成持续损伤的一种疾病,因其在老年人中的比例较高且病程较长,特别是预后效果非常差的,患者必须持续给药。同时在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诱因诱发此病,如果病情一旦加重就必须住院冶疗,而且可能是反复多次的住院,对于家庭成员来说非常的不方便,同时给患者也造成了一定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和6 min步行距离的变化,试验组的无氧阈、峰值氧脉搏及峰值氧摄取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本研究进一步的证明了综合康复治疗对于老年人CHF患者积极作用和价值。老年人通过综合康复治疗以后,能够较好的提高期生活质量和心理感受。之前由于许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反复的折磨早就不能以乐观、平和的心情对待疾病,98%以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不仅容易恐慌、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这又对治疗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所以以上种种就是造成患者不配合治疗,不能以乐观平和的态度对待疾病从而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同时有可能引发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造成不可逆的预后效果。临床中应用综合的康复治疗,往往是基于3个方面:①临床的医嘱与患者实际的可操作空间不一致,患者几乎依靠自身免疫能力自我修复;②国内综合康复治疗的理念与手段均落后于发达国家;③没有形成自身的量化标准和国家标准。所以对于康复治疗来说,需要从综合下刀,加快建立有效率的工作团队和志愿者队伍来关注、给予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帮助与关怀,建立社会关怀康复体系,同时建立CFH现代治疗与服务综合模式,加大学术研究和组织心力衰竭扶助计划的开展,并不断探索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管理模式,实现“患者信心足,康复办法多,管理秩序好”的价值理念,与此同时也要打破我国患者只在“有病找医”的固有思维。提高对健康管理的重视和康复治疗效率的提高[8-9]。
在本研究中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的综合康复体系,在2组患者的比较中,可以得出综合康复的治疗效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特别是在患者的接受度上有了明显的改变,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得到了较好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