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乌鳢多级生物净化循环水养殖试验
2021-01-11蒋建斌曹红军周建楼
蒋建斌,曹红军,周建楼
(南通市通州区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南通 226300)
乌鳢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深受大众的喜爱;乌鳢同时还有耐低氧、易养殖等特点。近年来环境整治要求日趋严厉,而乌鳢高密度池塘养殖,普遍存在水体富营养化,尾水排放不达标等共性问题,这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19 年,通州区水产技术指导站结合养殖池塘尾水排放治理要求,在平潮镇许建民家庭农场,开展使用简易循环养殖池,进行乌鳢多级生物净化养殖试验。该试验在实现养殖效益的前提下,重点探索了全程水质指标参数与池塘尾水排放标准的对比,为扩大生产规模积累经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池塘
试验池塘位于许建民家庭农场,选择蓄水池南侧岸边空旷区域,搭建温室大棚,棚内简易循环养殖池1#、3#作为试验池,2#、4#分别作为分级扩养池。试验池配套有调水曝气池、藕田净水区(0.15 hm2)、沉淀池及沟渠;选择0.21 hm2的一口普通鱼池作为对照池,对照池满足乌鳢外塘养殖的生长管理条件。水质清澈,符合《无公害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1.2 搭建温室大棚
养殖区搭建温室大棚,大棚主体为钢架结构,大棚长42 m,跨度7.5 m,棚高2.8 m。使用0.6 mm厚度透明无滴膜,整体覆盖进行保温,到了夏季高温季节通过覆盖遮阳网或添加“低温水”降温,通过温度调节延长生长期60 d 左右。并且防止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1.3 养殖设施配套
单个大棚内“一”字排开,布置6 个圆柱形简易养殖池,直径6.5 m,深2.0 m。池底为倒锥型,混凝土固型。池底中间设有排水(污)口,池底向排水口倾斜,倾斜率15%,池底污物能在水流作用下自行向排水口处集聚。池四周用外径5 cm,厚度6 cm 的防锈镀锌管作立柱,横向均匀分布四条圆形扁钢(40 mm×5 mm)固定整个池体结构,内侧四周紧贴网目长1 cm 的不锈钢网片,最内侧整体覆盖0.5 mm 规格的防水PE 布,接缝处都用胶水粘牢,不渗水。池底四周距边缘40 cm 排布微孔增氧纳米管,通过增氧水流促使污物向中间聚集。养殖池沿上口用高50 cm蚊帐布作围网,防止鱼跳跃至池外。各养殖池都有独立进、排水阀门,控制气量大小的气管阀门。
1.4 苗种放养
1.4.1 投苗方法 杂交乌鳢(斑鳢与乌鳢杂交子一代)苗种,购于广东良种繁育场,都经检疫合格,苗种要求体型正常、无病无伤、体质健壮、体表鳞片完整。投放前先检查系统运行情况,查看进出水管道、水泵及增氧设备是否正常。为使鱼苗尽快适应养成池的水质环境,把装有鱼苗的袋子先浮在水面上,使袋内外的温度趋于平衡,以提高成活率。每次投放的鱼种均需用3%食盐水浸泡消毒再入池。
1.4.2 放养规格及密度 刚购入的5 万尾乌鳢鱼苗,体长5 cm,分2 个循环养殖池强化培育,体质量至约50 g/尾时逐级分池进行成鱼养殖。一级养殖池150~200 尾/m3(50~600 g),二级养殖池70~90 尾/m3(600~1 200 g)。
1.5 水质调控
养殖用水水质符合国家规定渔业用水标准。循环池中养殖水体透明度维持在30 cm 左右为宜,用氨基酸肥水膏施肥,减少N、P 元素的投入量;定期投放光合细菌、芽孢杆菌调控水质,利于稳定养殖环境。利用水泵不间断抽水,保持水体循环流动,排水管与口面直径保持45 度角,每天清洗过滤袋,提高水体的过滤效果。养殖前期每天开启2 h 增氧泵,中后期随着载鱼量增加,采取不间断增氧,适时调节气流量,水体溶氧始终保持在5~8 mg/L。
1.6 水体循环
打开池底排污管道阀门,池底沉淀的污渍、残饵、粪便即会随着水流排出。前期每周排放二次,中后期逐渐增加频次,直至每天早晚各换水一次,每次排水深度为40~50 cm。养殖尾水经过沉淀池→过滤坝→生态吸附区→水体净化池→曝气池→养殖池,水体从净化池抽入曝气池,然后用于养殖生产。
1.7 饵料投喂
乌鳢饲料要求使用优质专用膨化配合饲料,蛋白含量40%~45%,定期在饵料中拌入乳酸菌、中草药制剂,营养多维以提高饵料利用率和增强鱼体免疫力;投饲量依据其生长状况、规格、水质状况而定,以鱼抢食不明显、七八分饱为宜。养殖前期,日投饲量为鱼体质量的5%~8%;养殖中、后期,由2#料逐渐转至4#料,日投饲量为鱼体质量的3%~5%;投喂方法为沿池面均匀泼洒投喂,遵循“少量多投、日少夜多、均匀泼洒”的原则(表1)。
表1 各池乌鳢苗种投放情况表
1.8 病害防治
始终坚持“以防为主,谨慎用药”。购买苗种时做好苗种产地检疫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和控制病害流行。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优化养殖生长环境,科学规范操作措施,尽量保证较为稳定的生长环境。根据生活习性,及时调整水质环境指标,使用微生物制剂、中草药防止病害发生。
1.9 日常管理
检查饲料台的摄食状况,及时调整当日投喂量;经常观察乌鳢的活动情况,发现异常的鱼要及时查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死鱼要及时捞出深埋;经常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注意用电安全,尤其要经常检查用电设备及水管、气管是否完好;定期检测各池水温、盐度、pH 值、溶解氧、氨氮等水质指标,并做好记录。
2 试验结果
2.1 生长效益分析
2.1.1 乌鳢生长情况 每隔20 d,对试验池和对照池乌鳢体质量进行抽样称量,从6 月18 日苗种投放开始记录,投放规格鱼体质量为100 g,试验池二级分苗前,规格小载鱼量小,生长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两个试验池与露天土池鱼种生长速度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生长环境优于土池,生长速度优势明显。试验池乌鳢经过6 个月养殖即可达到1 000 g/尾的上市规格,土池乌鳢不能上市,需经过越冬休眠过程,次年8 月,规格在1 200 g/尾以上,进行批发销售(图1)。
2.1.2 养殖效益统计 该试验,试验池自6 月中旬开始至12 月中旬开始收获,养殖周期180 d,试验池总产量18 864 kg,单产78.6 kg/m3,成活率为88.6%;对照池次年8 月收获,养殖周期约400 d,总产量5 306 kg,单产28.28 kg/m2,成活率为74.3%。根据生产实际成本支出包括塘租、饲料费、鱼种费、人工费、电费、设施折旧费等,共计260 274 元。试验池乌鳢销售产值388 598 元,净利润128 324 元。另外,净化池塘产出鲢、鳙收入23 248 元。生态降解区种藕,去除挖工等费用净利润6 044 元,循环养殖总利润157 616 元。试验池总面积合计为1.22 hm2,分别有净化池(0.96 hm2)+藕田(0.15 hm2)+循环养殖区(0.11 hm2)。分配利润129 195 元/hm2;对照池产出118 845 元,扣除成本79 233 元,盈利39 612元,利润185 685 元/hm2。
2.2 水体净化效果
乌鳢为肉食性鱼类,该试验养殖模式全程投喂专用颗粒配方饲料。6—10 月,是乌鳢快速生长阶段,摄食最旺盛,每天排泄物较多,水质容易恶化。到了养殖中后期,试验池每天进行池底排污、补净水工作,室外土池水体中的溶解氧、氨氮、亚硝态氮和pH 值较试验池水质指标更为离散,溶解氧、pH值显著偏低,氨氮、亚硝态氮和硫化氢等有害物指标显著偏高,详见表2。对照池由于剩饵、粪便不能及时移出水体,在养殖池中腐败发酵,致使鱼类免疫力下降,易诱发乌鳢病害。
表2 试验池、对照池水质指标分析表
3 小结与探讨
3.1 尾水减排、生产效益实现双赢
试验池与对照池相比,该循环养殖系统,通过排污每天移出大部分的剩饵、粪便等有害物,提高水体稳定性,从而减少病害,作用显著。饵料系数由1.62 降为1.42,养殖成活率提高14.3%,水质指标试验池与对照池存在明显差异,养殖尾水处理效果明显;试验池使用棚架构造,通过保温、遮阳措施,延长乌鳢的生长期,当年成品乌鳢规格达1 000 g。对照池入冬后鱼体停止生长,次年四月开食生长,周期跨度长,延长资金回笼速度,从而增加养殖风险。
3.2 实现池塘多层级利用与内循环养殖模式融合
该养殖模式,能够通过水生生物的多层级生态互补,对养殖水体水质环境进行生物调控,实现净水目的;采取尾水沉淀、水生植物的吸收利用、蓄水自净池塘的生态修复等措施,尾水排入净化处理系统内,净化后再回到养殖系统中重复循环利用。此外,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整个养殖循环系统各关键环节做到自动检测、远端控制,更利于提高多级循环养殖系统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