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增养殖中华小长臂虾不同放养密度试验总结
2021-01-11杨占全席文秋李杨郑岩
杨占全,席文秋,李杨,郑岩
(辽宁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辽宁 盘锦 124200)
中华小长臂虾隶属于十足目,长臂虾科,小长臂虾属,分布于越南、缅甸、俄罗斯、日本和中国,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河流和淡水湖泊中。中华小长臂虾作为初级和次级消费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同时也是许多鱼类和蟹类的主要饵料,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近年来,过度捕捞导致中华小长臂虾的野生资源日渐枯竭,而市场价格的提升使其经济价值不断提高。随着稻田增养殖中华小长臂虾获得成功,不仅使其资源得到保护,同时也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又一途径。然而这一模式尚在初创阶段,为了完善技术细节笔者进行了稻田增养殖中华小长臂虾不同放养密度试验,为稻田增养殖中华小长臂虾养殖密度的最优化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将试验情况简介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稻田为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田。稻田埝埂夯实加固,高30~50 cm,宽20~50 cm。进、排水口加装60 目筛绢网袋。距离埝埂20 cm 开挖养殖沟,沟宽30~50 cm,深50~80 cm。养殖沟位于上水线一侧,由埝埂自然隔断,呈竹节形。养殖沟中栽种聚草,覆盖率约60%。水稻品种为盐粳927,采用工厂化大棚育苗(委托生产),秧苗移栽前3 d 苗床喷施福戈预防稻田稻飞虱、稻水象甲等害虫。稻田生产操作全程机械化。使用大地丰控释肥做底肥,施耕时一次性施肥之后,不再追肥,施肥深度10 cm,肥量750 kg/hm2。插秧前施有机肥150 kg/hm2,培养桡足类、枝角类等饵料生物。
试验用中华小长臂虾为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越冬虾苗,开化后集中暂养备用。中华小长臂虾体长达到25~30 mm 后即具备繁殖能力,增养殖中可以作为种虾。
1.2 方法
水稻秧苗返青结束,田间氨氮检测值低于1 mg/L时,将种虾从暂养池起出,投放到试验田中。
种虾投放密度为75、112.5、150、187.5 和225 kg/hm2,每个梯度3 个平行。
试验稻田统一管理,每天15:00—17:00 投饲一次,投饲量根据虾的摄食强度进行调整,投饲量以1 h 内吃完为宜。定期检测水质指标,保持溶解氧不低于5 mg/L,氨氮不高于1 mg/L,亚硝酸盐不高于0.2 mg/L。根据水稻和中华小长臂虾生长情况,逐渐从10 cm 加深至20 cm 以上,高温季节不低于30 cm。9 月下旬起捕。
2 结果
经过4 个月养殖,中华小长臂虾自然繁殖1~2次,全部起捕后统计如表1 所示,中华小长臂虾产量随着虾苗投放密度的增加先降低后上升,增殖倍数随着虾苗投放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收获虾的体长随着虾苗投放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产值随着虾苗投放密度的增加先降低后上升。
试验收获的虾根据大小不同,销售价从10~16元/kg 不等,试验过程中各试验稻田的管理方式相同,人工、水电和水稻方面的成本基本相同,并且水稻产量基本相当,所以各试验梯度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中华小长臂虾效益的高低,而中华小长臂虾的成本差异主要来源于苗种和饵料,计算各梯度中华小长臂虾效益如表2 所示。
3 讨论
根据统计,中华小长臂虾产量在投苗量为225 kg/hm2时达到最高,平均1 209 kg/hm2,投苗量为187.5 kg/hm2时,平均产量为1 203 kg/hm2,说明投苗量超过187.5 kg/hm2后,产量的增长潜力已经很小,效益趋于下降。
表1 中华小长臂虾产量统计表
表2 中华小长臂虾效益分析表
试验中发现,中华小长臂虾互残习性较强,尤其是大虾经常捕食小虾,反映在试验结果中就是投苗密度为75 kg/hm2时,平均增殖倍数最高,平均达到了14倍,投苗密度增加到112.5 kg/hm2时增殖倍数快速降低到平均7.6 倍,然后随着投苗密度的增加增殖倍数继续降低,但是降低幅度较小;相应地收获中华小长臂虾平均规格从平均23.5 mm 提高到35.9 mm;并且75 kg/hm2密度组以体长25 mm 以下的小虾为主,187.5 kg/hm2和225 kg/hm2密度组以30 mm 以上的大虾为主。
4 小结
中华小长臂虾有较强的互残习性,不同的养殖密度会产生不同的养殖结果。187.5 kg/hm2的养殖密度效益最佳,平均12 975 元/hm2,适合养殖商品虾;75 kg/hm2的养殖密度增殖倍数最佳,平均增殖14 倍,适合养殖苗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