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水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及经营管理对策建议
2021-01-11李钊,邓勇,陈刚,罗洪
李 钊,邓 勇,陈 刚,罗 洪
(1.新余市渝水区林业局,江西 新余 338000;2.南昌市林业勘察设计队,江西 南昌 330009;3.江西省峡江县林业局,江西 峡江 331409)
1 渝水区地理和社会基本概况
渝水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新余市东部,新余城区所在地,袁河中下游。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4°45′~115°24′,北纬27°35′~28°07′。东与樟树、新干相毗,南与峡江、吉安相连,西接分宜,北邻上高、高安。渝水区国土总面积116716 hm2,南北长约53 km,东西宽约61 km。现辖7镇4乡6个街道和2个工业园区,182个行政村,56个社区,全区辖区内户籍总人口71.15万人[1]。
2 森林资源现状
根据2019年江西省渝水区第七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2],渝水区国土总面积116716 hm2,其中林地面积51419 hm2,占44.05%;非林地面积65297 hm2,占55.95%。森林面积31187.7 hm2,森林覆盖率39.02%,林木绿化率40.22%。活立木总蓄积量228.3万m3,生态公益林(地)面积19905 hm2中,占林地面积38.71%。乔木林中马尾松、国外松、杉木、软阔类、硬阔类、混交林,分别占乔木林总面积的11.93%、16.38%、52.09%、5.07%、2.76%、11.77%,针叶类占乔木林面积的80.4%。天然起源占29.86%;人工起源占70.14%。
3 2009~2019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
从2009年第六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到2019年第七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刚好间隔10年,之间进过几次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主要变化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2019与2009年主要因子相比变化情况
表2 2009~2019年主要因子变化情况表
3.1 林地面积变化
本次调查全区林业用地面积比2009年减少4117 hm2,主要是由于以下3点原因。
(1)与近10年来渝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关。2009年以来的与市同城城区建设项目、工业园区建设、矿山开采和其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征占用地面积较多为林地。
(2)调查技术及标准变化。2009年为手工计算小班面积,经过2012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几次利用卫星遥感图进行林地变更调查后,林地面积变化较大,林地边界区划修正、国土差异图斑比较都造成林地面积减少。2019年调查标准变化,外业调查增加非林地上林木调查,致使林业用地面积又增加。
(3)其他人为因素。毁林开荒、“一大四小”造林面积毁坏减少、人为调查错划、违法占用林地等原因造成林地面积减少。
3.2 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变化
2019年森林面积31187.7 hm2,比2009年减少1211.4 hm2;森林覆盖率为40.22%,比2009年减少4.12%。
本次调查全区森林面积减少、森林覆盖率减少,主要原因有乔木林砍伐,毁林开垦林地,森林灾害等因素。
3.3 活立木蓄积量变化
全区现有活立木蓄积228.367万m3,比2009年净增142.32万m3,增长为165.4%。
全区活立木蓄积增加的原因主要是:①外业调查间隔期太长,很多地类变化了没有更新,林木生长率无法监测。②十年来大面积人工营造速生丰产林和退耕还林郁闭成林,也使得林分质量得到改善,林分蓄积持续增长;③近年来渝水区通过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等项目,使林分质量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了林分蓄积;④全区从2010以来每年实施生态公益林、封山育林工程,2017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森林得到有效的保护,林分蓄积量逐年增加。
4 森林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本次全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还是偏低,蓄积只有76.6 m3/hm2,比相邻重点林业县(区)低30%,渝水区林地质量等级比较高,林地效益潜力没有挖掘到最大。二是森林结构不合理,森林低龄化偏高,中、幼龄林面积占73.04%,近、成、过熟林面积仅占26.96%。三是树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在人工林中,针叶林面积占90.24%,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预防病虫害等风险能力弱,且极大的影响着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四是森林资源管理难度加大,近几年以来林业违规、违法占地和采伐案件有增长趋势,随着机构改革,森林公安转隶地方公安,现有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执法难度大,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5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对策建议
5.1 科学经营,继续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森林质量
渝水区林地立地条件比较好,林地效益潜力没有挖掘到最大,不断提高林地质量才是今后渝水区林业发展的着眼点。一是要搞好中幼龄林抚育间伐,促进林木快成材、成好材。加强中幼龄林的管护与培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森林质量。二是要加强对未成林造林地的管护和抚育管理,测土配方,合理施肥,确保人工造林投入的成效,促使其成林。三是要加强对近、成、过熟林的保护与科学采伐利用,或试点开展大径材培育工作,通过营林手段调整并优化森林结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切实提高森林质量。四是实施低效林改造工程,对马尾松、湿地松、杉木等残次林、林相林缘边缘较差的林分进行阔叶树种、乡土树种补植或改造,人工促进加速其林相演化,切实提高森林质量。五是对地类条件差,生态区位比较重要的地段实施彩化、增珍补阔,美化亮化生态环境,逐步形成生物多样性,最大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3]。
5.2 继续加强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的管理
全区生态公益林(地)面积19905 hm2,占林地面积38.71%。天然林保护工程面积2204 hm2,占林地面积0.43%,合计占林地面积39.14%,占全区林地比重非常高。当前的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大部为集体所有,由于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补偿远远低于商品林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林农对自己的林地被列入于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很不理解,有些人还会铤而走险违规违法开发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而且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管理部门人员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监管,导致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违法案件逐年增加。因此,加强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5.3 加大珍稀大径材商品基地建设,落实国家储备林建设
2019年中央一号文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每年我国木材需求巨大,迫于当前形势,立足国内森林资源培育大径材,建设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确保木材安全,成为党中央决策部署。渝水区地处亚热带,土壤、水、肥等自然立地条件良好,南方红豆杉、楠木等乡土、珍稀树种区域内均有广泛分布,渝水区培育珍稀大径材的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本次调查的人工起源的商品林面积中,杉木林面积占了52.09%,用材林品种相对单一,应对市场风险弱,林木结构亟待进行调整。渝水区珍稀大径材生产基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品种、规模、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需求。因此,建议渝水区下一步应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大品种、种植技术的相关研究和推广。同时,制定基地建设相关产业政策,尤其是集体林地流转政策和资金贷款优惠政策,吸引长期性社会资本进入。亦可借鉴吉安市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经验,采用“足额林权抵押担保+市级风险准备金+项目林权排他性承诺+林权保险”的林权抵押贷款融资模式[4],加快全区珍稀大径材基地发展。
5.4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相关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林业。渝水区林地面积51419 hm2,林下经济发展有着广阔的天地。应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因地制宜有效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增加经济收入。一是采取资金扶持、政策支持、以点带面等多种措施,引导林农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多种经营,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食用菌培育和禽类养殖等。二是完善区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乡村、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农家等相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康养+森林旅游”“健步走+森林旅游”“农家乐+森林旅游”“红色文化+森林旅游”“果林采摘+旅游”等,打造森林旅游品牌,增加当地林农就业,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奔小康[5]。三是多元化发展经济林,适度调整品种结构。针对目前渝水区经济林主要为新余蜜桔和葡萄的品种单一现状,适地适树引入其他经济林品种,如猕猴桃、橙类等,以及其他林产化工或经济林植物等,扩大食用油料林如高产油茶、茶叶种植规模,为林农增收提供多元化选择路径。
5.5 加强林业专业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林政资源管理水平
渝水区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4.05%,林地及森林资源管理工作难度大。近年来随着3S技术、遥感卫星监测、无人机监测等科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出现和林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大背景下,全区林业专业队伍却出现了老化、断层现象,尤其是基层乡镇林业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执法人员匮乏。而许多技术方法仍然比较原始,与当前的“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完全脱节。因此,渝水区需要加大专业人才培训机制建设和引进力度,加大林业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技术的推广使用。通过专业技术人才的建设和新技术手段的推广使用,全面提升林政和森林资源管理水平,更好地维护渝水区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美丽渝水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