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的企业标准体系优化
2021-01-11胡洁宇
胡洁宇
(上海航天动力技术研究所, 上海, 201109)
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为切实发挥标准化对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战略支撑作用, 企业应当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 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 由于企业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与之相应的标准体系也应不断的补充、 完善优化。 任何一个标准体系在建立后, 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 就会产生系统性的退化问题。 这些系统性退化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标准体系架构是基于当时的发展环境、 模式和技术水平设计的, 已不一定能适用当前先进发展水平的需要; 标准体系中的标准存在标龄过长、 标准技术指标和内容落后; 标准制定的协调工作不精细, 产生了标准间存在重复、 交叉、 矛盾等问题[1]。 因此, 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 针对标准体系的系统性退化问题,我们应对原有的整个标准体系进行调整优化。
1 标准体系优化的目标和思路
1.1 目标
标准体系优化的目标是: 构建一个框架合理、 层次清晰、 适宜协调、 水平先进、 适应新需求的标准体系。 对于一个企业, 标准体系目标越明确越好, 并尽可能量化, 从而在实践中可以有效评价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1.2 思路
分析当前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趋势以及标准化对象的发展新要求, 明确企业标准体系的目标,对标准体系框架(即标准体系结构) 进行优化(即调整或重新搭建), 构建科学先进、 系统全面并符合当前和未来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框架。
优化标准体系明细表, 对原标准体系明细表中的现行标准和需求标准项目进行全面复审, 全面摸清标准体系中每个标准的适应性情况, 给出复审结论, 提高标准体系的适应性。
以新标准体系框架作引导, 以原标准项的复审结论为依据, 确定各标准的纳入范围和层级划分, 形成新的标准体系明细表, 增强标准体系的系统性、 协调性。
根据标准体系服务对象的新应用范围和新作用要求, 提出新的发展重点和发展需求, 搜集和制定新需求标准项纳入新的标准体系明细表中,提升标准体系发展的前瞻性。 基于以上优化后的新标准体系明细表, 提出标准修订、 整合、 通用化等的可操作性的综合实施方案, 体现标准体系的实用性。
2 标准体系优化过程
2.1 现状及需求分析
2.1.1 企业标准体系目标的转变
集团公司于2019 年3 月印发 《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以下简称 《方案》), 要求院级、 厂所级企业合力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集团公司新型标准体系, 推动标准化工作由支撑型号和专业发展, 向支撑组织成功和高质量发展转型, 以实现集团公司 “三高” 和双 “一流” 目标。 结合本所现阶段的使命愿景: 努力建成综合技术能力国内领先、 国际一流的集中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发、 生产、 试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为继承上级标准化体系转型思想, 支撑本所企业转型, 实现 “ 管—建—用” 协同并形成闭环的标准化目标, 厂所级标准化体系的优化势在必行。
2.1.2 新发展需求模块的缺失
近几年, 随着国家各项发展战略的提出, 现阶段本所的发展方针和发展战略为: 形成中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产业为主导、 军民通用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持续改进组织管理体系, 系统规划核心军工能力, 全力推进智慧型研究所建设。 针对本所新的发展需求, 原有的标准体系明显缺少了智能制造类标准、 军民通用类标准、 核心能力建设项目类标准的内容。 本所自2015 年开始实施产品保证体系建设以来, 产品保证标准规范已初步建立, 但各产保工作配套的标准规范仍不全面, 为进一步强化面向产品、 面向组织的技术与管理整合, 完善产品保证的标准规范, 提升产保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应在企业标准体系中增加产品保证类分支模块并持续补充完善。
2.1.3 原标准体系问题的凸显
集团公司提出 《 方案》 指出要以 “ 三个面向” (面向产品、 面向流程、 面向组织) 为切入点, 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标准体系。 显然本所原有的 “技术标准系统—管理标准系统—工作标准系统” 体系框架已经过于单一, 不能与 “三个面向” 切合, 不再适用与当前新时期企业转型升级要求。 本所原有的标准体系明细表自2013 年运行至今, 虽每年有动态更新, 但依然存在同一标准化对象各层级标准要求不一致现象, 标准间存在重复交叉矛盾等现象, 部分标准已不适用当前科研生产发展需要, 存在实用性不强等问题,急需进行标准复审与层级调整。
2.2 标准体系框架的优化
标准体系的框架设计包括标准的横向分类设计和标准的纵向层次设计。 标准体系的横向分类设计主要是按标准属性的差异分列, 按属性相同或相近集中。 标准体系的纵向层次主要是按标准的隶属关系进行纵向类别细分。 标准体系框架搭建要从第一层或顶层设计开始, 逐层往下设计展开[1]。
企业标准体系的第一层次是标准体系的总体布局, 具有重要引导、 规划和定位作用, 为横向分类设计。 集团公司通过分析新时期企业特点和发展定位, 科学搭建了新型标准体系的顶层框架, 全面覆盖了企业管理全要素、 产品全层级、研制全过程以及产业全链条, 并充分满足企业管理能力提升, 供应商管理体系建设、 军民融合和行业航天发展对标准有效供给的需求。 由于集团标准体系顶层框架的横向全覆盖, 作为集团公司下属的院级、 厂所级企业, 可在集团公司标准体系顶层框架下, 针对自身的专业领域特点和发展需求, 对顶层框架下的横向分类和纵向层次进行删减和细化, 重新搭建一个 “集团—院—厂/所” 三级协调、 接口统一又适合自身发展的完整的标准体系框架。
2.3 标准体系明细表的调整
随着标准体系框架的调整或重构, 原有的标准体系明细表显然不再适用, 需要根据新框架对其进行类别、 层级的调整和标准的重新纳入。 其关键内容是原标准项的适应性评价、 标准项的协调性定位、 缺位标准项的需求性补充。
2.3.1 原标准项的适用性评价
标准的适用性评价是通过对原标准项进行复审得出的评价结论。 这里的标准复审不仅是对原标准项中的现行标准审查, 还包括原标准项中需求标准的审查。
对现行标准复审以现行标准应用情况为切入点, 论述该标准项应用于哪些产品型号中、 应用于哪些管理过程中、 应用于哪些工作岗位中, 从这3 方面来分析其必要性、 实用性、 协调性、 先进性, 最后得出复审结论: 留用、 删除、 整合。根据实际需求, 对于企业内部标准, 复审结论可细分为: 有效留用、 修订留用、 废止删除、 整合修订, 以便于后续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开展。 对于企业外部标准 (如国家标准、 国家军用标准等上级标准和其他行业标准), 复审结论可细分为:有效留用、 更新留用、 废止删除、 无用删除。 在标准复审过程中, 尤其重要的关键点是当多个标准项目存在重复、 交叉、 矛盾、 相近等问题时应进行深入复审。 复审时将这些标准项放在一起,对比出标准间重复、 交叉、 矛盾、 相近的具体内容, 结合企业实际应用情况, 综合考虑先进性、协调性, 提出一个多标准整合方案。
对于原需求标准的复审, 应对标准名称和专业方向进行必要性和准确性分析和判断, 从而得出保留或删除的复审结论。
2.3.2 标准项的协调性要求
按照标准体系协调性要求, 应明确标准项分层次归类放置的原则, 调整标准项在标准体系明细表中的位置。 通过复审结论, 大部分留用标准项可在体系框架指引下准确定位。 但由于标准体系结构具有多类别/多层次, 且各模块间存在相近、隶属、 相互配合的关系, 难免出现同一标准项在标准明细表中重复出现的现象。 建议每个标准项只出现一次, 且应保留在企业主业务类别模块中, 从层次划分上应保留在最先出现的子层次中[2]。
2.3.3 缺位标准项的需求性补充
缺位标准项的补充是依据本企业新的发展重点和方向来确定的。 具体来说是根据企业标准体系应用对象的新要求来补充的, 例如生产制造新技术 (如数字化、 智能化等), 设计与工艺协调要求 (互联、 互通、 互操作等), 产品组成的新技术状态 (如通用化、 系列化、 模块化等), 业务办公的新平台 (如信息化、 网络化等)。 综合这些新需求、 新方向应积极搜集外部相关标准, 并根据自身特点提出新的需制定标准项, 补充纳入标准体系明细表中, 体现标准体系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3 标准体系优化工作推进
标准体系优化过程中, 尤其是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体系明细表的重新搭建与调整需要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与标准化管理部门共同协商, 对重点模块进行分类别分层次逐个讨论分析, 达成一致意见后形成新版标准体系表。
新版标准体系表发布实施后, 企业各部门应将业务范围内的标准贯彻落实到位, 并加快体系表中需求项标准的制定。 标准化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需求, 动态补充新增标准, 实现标准体系的更新维护和动态管理, 并尽可能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 如标准化软件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等, 对各标准项进行学习宣贯与监督检查, 实现标准体系数据运行的综合分析。
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与企业的生产、 经营各方面存在着双向联系, 需要做到目标明确、 统一认识、 科学设计。 在标准体系的优化过程中, 应用科学的方法, 一切从实际需求出发, 把握优化的关键要素, 保证标准体系的有效性、 适用性、 先进性。 通过新型标准体系的运行, 促使企业的各项管理趋向系统化、 条理化、 科学化, 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