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格斯资本论入门》新探
2021-01-11杨佳明
摘要:《马格斯资本论入门》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初期李汉俊所译的介绍《资本论》的著作,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和工人接受马克思主义起到过重要作用。学界对这本著作的研究局限于简单介绍,对其写作背景、理论内容、阶级立场等方面缺乏进一步的关注。结合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史,可知这本著作是美国社会党人为普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写,其内容源于马克思的《工资、价格和利润》,主张通过竞选执政后再废除雇佣劳动制度,带有鲜明的“美式”特征。研究还发现,李汉俊选择的革命道路与之有若干偶合之处。这为认识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来源及其分歧提供一条线索,也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研究。
关键词:《马格斯资本论入门》;李汉俊;《资本论》;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21)06-0120-09
李汉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者,党的一大代表。在建党前夕,李汉俊翻译了《马格斯资本论入门》(以下简称《入门》),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二种”(第一种为《共产党宣言》)出版。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出版的第一本介绍《资本论》的著作。《入门》原书为Shop Talks on Economics,是美国社会党左派成员玛丽·伊·马尔西(Mary E.Marcy)为普及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而著。1919年11月,日本社会主义学者远藤无水将此书译介到日本,改名为《通俗马克思资本论》。1920年9月,李汉俊将其转译到国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传播、普及起到重要作用。毛泽东在长沙经营文化书社时就读到了这本书,称其为“书之重要者”[1]。人民出版社曾将此书称作“资本论”,作为“马克思全书”[2]的一种出版。
学界对此书早有关注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3~4]。有学者将其视为“《资本论》在中国最早的阐释读本”1[5],但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局限于李汉俊在序言中提到的内容,而对其写作背景、理论内容和阶级立场的分析不够深入。本文从《入门》的原著写作背景入手,结合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史,全面解析其内容,揭示其阶级立场。通过回顾李汉俊的思想主张和革命实践,指出其与《入门》中观点的偶合之处,尝试为追溯建党前后李汉俊与陈独秀、张国焘等人产生分歧的思想根源提供一条新线索,进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研究和理解。
一、《入门》的诞生与翻译
《入门》的原著诞生于美国,经日本转译到中国。那么,这本书诞生的背景是什么?又因何种机遇被引入中国?李汉俊为什么选择翻译这本书?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考察《入门》的创作与翻译背景。
(一)马尔西与马克思经济学说的传播
19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开始在美国传播。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政治经济学说的影响下,工会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团体积极组织工人罢工,为改善工人待遇作出重要贡献。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工人阶级的政党,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化、大众化传播。在这一过程中,美国社会党人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欧洲1848年革命失败后,为躲避政治迫害,以约瑟夫·魏德迈、阿道夫·佐尔格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者来到美国,在新大陆上继续从事工人运动,出版宣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学说。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工业化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出现了工人党、社会主义工人党、社会民主党、社会党等社会主义政党,发起了1877年铁路工人大罢工、1886年芝加哥工人大罢工、1902年无烟煤矿工人煤矿罢工等工人运动。1901年美国社会党(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成立,其内部在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否坚持对工人运动的领导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是,即便是承认阶级斗争、支持工人运动的社会党左派也不赞成暴力革命,而是主张通过竞选执政,再推行生产和分配的集体所有。
马尔西是美国社会党成员,曾担任克尔公司(CHARLES H.KERR&COMPANY)出版的刊物《國际社会主义评论》的助理编辑。随着工人运动的开展、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社会党支部在全美各地建立起来。一时间《国际社会主义评论》编辑部收到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有读者表示社会党各地区分部加入了很多新成员,请求刊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供新加入社会党的成员学习。为此,1910-1911年,马尔西在《国际社会主义评论》上以Beginners' Course in Socialism and the Economics of Karl Marx(卡尔·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与经济学入门课程)为题发表了八篇系列文章,试图向社会党的新成员和工人群众通俗地介绍马克思的经济学说。随后,马尔西将这八篇文章修改、集结成册,以Shop Talks on Economics为题出版2。这本小册子被译成乌克兰语、罗马尼亚语、芬兰语、法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日语和汉语,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总发行量超过200万册。
1907-1909年,美国社会党左派控制的克尔出版社还集中出版了《资本论》第2、3卷首个英译本及《工资、价格和利润》(value,price and profit)等著作,深受工人群体欢迎,有力地推动马克思经济学说在美国乃至世界的进一步传播。
(二)李汉俊与马克思经济学说的传播
20世纪初,马克思的学说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学说的一种见诸国内报刊。例如:赵必振在《近世社会主义》一书中介绍了“价格论”和“剩余价格”(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的内容[6];梁启超在《中国之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出“劳动是价值源泉”[7]。“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陈独秀、戴季陶、李汉俊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开始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逐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以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经济学说在工人群体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汉俊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直到1918年底才回到国内(辛亥革命前后曾短暂回国),在日本学习生活了近14年。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黄兴、李书城(李汉俊之兄)等人逃到日本。李汉俊在看望李书城时结识了一批日本左翼知识分子。后来,李汉俊与堺利彦、高津正道、山崎今朝弥等社会主义者有一定的联系3。李汉俊回国后在《新青年》《星期评论》《劳动界》等刊物上发表上百篇文章,介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世界各国工人运动情况,呼吁中国工人组织起来进行“社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生存境遇。其中,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他着重介绍的内容。除了《入门》,他还翻译了马克思的《工资、价格与利润》,与戴季陶合译考茨基的《马克斯资本论解说》。
这一时期,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书籍被译成中文,在国内掀起宣传“劳工神圣”的热潮。众多饱受压榨的劳动者,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工人很快便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为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资本论解说》与《入门》
众所周知,陈独秀到上海后曾委托恽代英翻译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委托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有学者据此认为《入门》也是陈独秀建议李汉俊翻译的[9]。然而,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史料的支撑。本文认为要解释李汉俊翻译《入门》一书的直接动机,需从跟戴季陶合作翻译《马克斯资本论解说》说起。
1919年8月到1920年12月,戴季陶在《建设》4杂志上连载了《马克斯资本论解释(说)》系列文章,其内容是从考茨基的Karl Marx’Oeconomische Lehren(《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日译本(即高畠素之译《马克思资本论解说》)转译而来。1927年10月,戴季陶将这些文章集结成书出版,题为《资本论解说》(以下简称《解说》)。戴季陶在《解说》序言中写道:“翻译的工作,是我和执信先生两人共同作了二分之一,和汉俊两人共同作了四分之一,最后在今年才由展堂先生完成了全部工作。”[9]而胡汉民(展堂)在《解说》序言中提到他只替戴季陶继续翻译了余下的3章。可知,戴季陶和朱执信、李汉俊共同翻译了第一篇(3章)、第二篇(10章)和第三篇的前4章,共17章的内容。参照本书的篇章结构和篇幅:第一篇分3章,第二篇分10章,第三篇分7章,共20章,308页。如果按照页数计算比例,胡汉民所译第三篇第5-7章,自271页始至308页止,共37页,约占12%,与戴季陶所说的四分之一差距甚大。由此,笔者推断戴季陶所说的比例是按照章节数量而不是字数和篇幅估算的。
本文进一步从系列文章发表的时间推算李汉俊参与翻译的部分。《建设》杂志固定在每月首日出版最新一期。1920年6月1日刊登出第二篇的最后一章后,7月1日本应该继续刊登第三篇的内容。然而,这部分译文直到12月1日才刊登出来。期间,朱执信6月份南下讨伐桂系军阀,9月21日被害身亡,大概率无暇参与翻译。但是,李汉俊早在1920年9月所写《入门》序言中就提到《解说》“译了五分之四登在建设”[10]2。“五分之四”约为16章,多于前两篇的13章内容,应该包括了第三篇的部分内容。也就是说李汉俊在《解说》还未出版到“五分之四”时,就提前知道这部分内容会刊登在《建设》上。故在朱执信南下后,李汉俊很可能与戴季陶合作翻译了第三篇1-4章的内容。至此,就可以推算出各章的译者:朱执信参与翻译了第一篇、第二篇共13章;李汉俊参与翻译了第三篇和前4章;胡汉民翻译了第三篇的后3章(见表1)。这与戴季陶所说的比例也是大致相符的。
再来看李汉俊参与翻译的第三篇前四章的内容。第三篇的总标题为“工银及资本所得”,前四章分别为“工银”“资本所得”“单纯再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其中,“工银”章主要论述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劳动力价格的确定、劳动力的价格和剩余价值的关系、不同国家的劳动力价格等问题,与《入门》中讨论的主题高度一致。因此,本文推断《入门》的翻译极有可能与戴季陶有关。加之李汉俊在为《入门》写的序言中提到《解说》一书“又非没有普通经济学智识者以及青年学生所能容易理解”,故将《入门》作为“资本论底解释书
之解释书”[10]1-2,可进一步印证本文的推论。二、《入门》的理论建构及革命道路
在《入門》中,马尔西将劳动、劳动力、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用于分析劳动者面临的现实问题,逻辑清晰又简明扼要地阐释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和对立。此外,《入门》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回应了改良主义者和庸俗经济学家的错误理论。对照内容可发现《入门》是根据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编写的,但马尔西并没有完全复述马克思的观点,而是选择了一条具有美国特点的革命道路。
(一)《入门》的理论内容及其来源
李汉俊在序言中提到,《入门》将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即商品、价值、价格、剩余价值以及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用很通俗的方法说明出来。在这部篇幅不长的著作中,有14处引用了马克思的《工资、价格和利润》,他还推荐读者阅读这本书。为什么在介绍《资本论》的著作中多次引用并推荐《工资、价格和利润》呢?本文发现《入门》的谋篇布局、理论内容与《工资、价格和利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第一部分“劳动者将甚么东西卖给资本家”开篇指出:劳动力是资本家组织生产不可或缺的东西。这表明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劳动者像出售商品一样在市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种雇佣关系只是表面上的平等自愿,其实是劳动者不得不作出的选择。这一部分还指出劳动者想抬高工资水平、资本家想尽力压低工资水平的倾向,揭示他们之间客观存在的阶级矛盾。
接着,在第二部分“商品底价值”中引出决定商品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包括“饮食、衣服、房子等生活必需品”和“养育幼年儿女”[10]11-12的费用。这部分还提到了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完全是抽象的”[10]9,但没有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进一步说明。第三部分“物价(价格)”讨论了生产力的发展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供给、需求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总的来说,前三部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了劳动价值论,为后面提出剩余价值概念奠定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利润是怎样得的”以矿主和矿工为例,揭示了劳动者超出必要劳动的剩余劳动才是资本家利润的真正来源。在这种“工银制度”下,劳动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受剥削的状态,从而将矛头直指“生产及供给机关的私有制度”[10]25。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者主张把一切生产机关归多数劳动者所有,劳动者既不需要把自己作为商品买卖,还可以占有劳动产品,进而彻底废除雇佣劳动制。这一部分既简明扼要地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又将矛头直指问题的根源——“私有制”及“雇佣劳动制”。
第五部分“便宜的物价与多的利益”、第六部分“贵的物价与专卖物价”、第七部分“工银”分别驳斥了改良主义者提出的“降低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价格就能改善劳动者生存状态”“高物价是商人对劳动者的掠夺”“增加工资会使生活必需品涨价,对劳动阶级没有益处”等错误观点。指出某地生活资料价格降低,会吸引更多劳动者,势必引发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劳动力价格随之下降。劳动者的生存状态不仅得不到改善,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垄断商的高物价并不是对购买者(劳动者)的直接剥削,而是与产业资本家分割剩余价值;工资的增加可能在短期内通过改变供求关系使市场价格产生波动,但长期来看只会降低平均利润率,不会改变商品价格。因此,增加工资尽管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但是对劳动者改善生存状态是有利的。通过对三种错误论调的分析和反驳,教会劳动者辨别哪些是庸俗经济学家的谎言,哪些是真正有益于他们的理论。
在第八部分“缩短劳动时间”中,马尔西提出劳动者要积极开展与资本家的斗争以缩短劳动时间,使更多劳动者既有工作的机会,又有学习的时间。通过争取自身福利的斗争实践和理论学习培养阶级意识,唤醒阶级自觉,作为一个“阶级”与资本家斗争。在全国范围争取劳动者的选票支持,取得执政地位。最后,团结全世界劳动者废除资本主义和雇佣劳动制度。可见,美国社会党人选择的在资产阶级政治框架下参与竞选和议会斗争的道路在事实上放弃了暴力革命。这既与第二国际的影响密切相关,也深深地打上了美国共和制传统烙印。
综上所述,就结构来看,《入门》可以分为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对各种错误观点的反驳以及工人运动的前景三个方面,而《工资、价格和利润》正是1865年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中央委员会会议上回应英国工人代表约·韦斯顿提出的“工人阶级的社会和物质前景是否会随着工资的增加而有所改善?”的发言。二者的结构具有相似性。就内容来看,马尔西写作时多处引用了马克思的《工资、价格和利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内容比对,甚至可以找到《入门》与《工资、价格和利润》间内容的对应关系(见表2)。因此,《工资、价格和利润》可以视为《入门》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认为《工资、价格和利润》是“用非常紧凑但又相当通俗的形式”叙述了《资本论》中取出的“新东西”[11]。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远藤无水、李汉俊将Shop Talks on Economics译作“通俗马克思资本论”或“马格斯资本论入门”了。
(二)废除雇佣劳动制的路径选择
正如前文所说,马尔西在《入门》中提出了“废除工银奴隶制”的诉求。这一口号是彻底的、革命的,然而其在废除雇佣劳动制的路径选择上却趋于保守。马尔西试图通过组织工人运动,向资本家要求提高工资并把劳动时间限制在八小时以内,从而使劳动者有更多时间参与工人运动和社会改革事业,进而扩大劳动者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使他们在各级政府、议会竞选中获胜,通过选票取得政权,再组建自己的军队,管理兵器库,建立暴力机关,最后实现废除工银奴隶制。
马尔西的原文如下[12]:
Flood the nations with your ballots, workingmen and women of the world. Elect your shop mates, your com⁃panions of the mines, your mill hand friends, to every possible office. Put yourselves or your co-workers into ev⁃ery government position as fast as possible to render your court decisions, to hold in readiness your army; to con⁃trol your arsenals and to protect you with your constabulary, to make your laws and to serve your fellow workers, whenever and wherever and however possible.
这段内容其实是在号召劳动者参加选举,通过选票将自己的工友们送进议会、政府岗位,待占据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的多数职位后再组建工人自己的法律、军事、暴力等机器。很明显,这本介绍马克思经济学说的书籍所得出的结论并没有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反而转变成了一篇竞选宣言,跟馬克思的《资本论》等政治经济学著作中的结论背道而驰。因此,美国社会党左派关于废除雇佣劳动制的目标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
结合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可知,美国社会党是由社会民主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党合并而来的。成立之初,党内就存在着分歧。1901年,在社会党成立大会上通过了党的纲领,宣布它的目的是“把工人阶级和同情它的阶级组成一个政党,以期夺取政府的各项权力并利用这些权力来把现在的生产和分配手段的私有制改变为全体人民的集体所有制”[13]。然而,党内左、中、右三派在阶级斗争、对待工会态度、改良和革命等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其中,右派、中派深受第二国际中伯恩斯坦主义的影响,明确反对各种形式的革命,主张温和的改良。以德布斯为代表的激进左派虽然支持革命,但是其所谓的革命也仅是利用资产阶级的选举制度,通过选票和议会斗争等和平手段实现执政,再对所有制和分配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造。此外,左派对过于激进的工人运动也保持着一定警惕。
马尔西早年在一家肉类加工厂工作时见到过流水线工人悲惨的生存境遇,引发了她对劳动者的同情。她曾发表系列文章揭示工人危险的工作环境和卑微的薪水。1903年,马尔西加入社会党。1908年担任与社会党左派关系密切的《国际社会主义评论》的助理编辑,发表文章批评社会党的右翼势力,还撰写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故事,致力于宣传社会主义理论,传播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但是,和许多社会党左派人士一样,马尔西将改变工人受剥削现状的希望寄托在选票上,未能认识到美国现存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陷阱和绊脚石。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马尔西将获得选票作为实现废除工银奴隶制的路径了。
由此可见,《入门》中通过选举废除雇佣劳动制的观点源于美国社会党左派,其形成与美国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设计密切相关。然而,很多劳动者认为其提出的政治策略过于宏大,脱离工人实际。当社会党试图调整激进的口号时,却发现自己提出的主张沦为民主党竞选主张的翻版。它始终未能提出适合美国国情的革命纲领,也不可能带领美国工人阶级建立新的政权、废除雇佣劳动制。一战后,美国社会党在民族主义的冲击下走向分裂。
三、李汉俊社会革命思想评析
李汉俊曾提出:“如何改造现在的中国?要解决此问题,不在共和,亦不在复辟......吾人之努力,唯有社会革命之一途。”[14]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将“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15]6写入纲领。可见,实行“社会革命”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救国图强的共识。然而,在宏观共识之下也存在着具体观点的分歧。这种分歧可能是导致李汉俊脱党的重要原因[16~19]。通过进一步考察李汉俊的社会革命思想,发现其与《入门》中的“废除工银奴隶制”在议会斗争、工人运动、阶级觉悟等路径上存在偶合之处。这种偶合可能预示着李汉俊思想来源的多元性,也可解释其与主要受俄国革命理论影响的共产党人产生分歧的原因。
(一)参与议会斗争,等待革命时机
李汉俊认为共产党人在和平时期可以参与议会活动,等待革命时机的到来。中共一大上围绕“党员经执行委员会许可能否做官和当国会议员”[15]12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短期内不可能消灭现有国家,革命的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强迫工人进行革命,因此通过参与国会从而联合其他党派力量是可以取得一些成效的,但同时强调试图在旧制度范围内建立新社会是徒劳的。反对者认为,党员进入国会就会逐渐放弃原则,蜕变为改良主义者,况且通过国会也不可能争取任何改善,反而会使人们认为只有通过国会才能改善自身状况和发展革命事业。李汉俊是参与国会的支持者,就这点来说,其与《入门》中提到的通过选举进入立法、行政机关的主张偶合。
支持议会斗争并不是走改良路线。相反,李汉俊的“社会革命”口号具有某种程度的“彻底性”。正如参与国会的支持者所强调的,李汉俊并不对在旧制度范围内建立新社会抱有幻想,而是要彻底打破旧的制度体系。他曾在《改造是全部的改造:一封答朋友的信》中指出改造中国的道德、法律、文化、政治的必要性,喊出“我们现在要救中国只有大破坏、大创造,大破坏、大建设!”的口号[20]。他还旗帜鲜明地反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改良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社会没有建立起成熟的议会民主制度,也缺乏美国式的选举机制。因此,李汉俊所主张的参与国会活动的目的只能限于联合其他党派的成员迫使当局在某些事情上妥协。至于实行全方位的社会革命,还需等待革命时机的到来。这种社会革命思想反映出此时的李汉俊仍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和革命力量,议会斗争也只是李汉俊迫于现实的权宜之计。
(二)领导工人运动,培养革命力量
李汉俊在留学期间接受了阶级斗争理论,将实现社会革命寄希望于受压迫工人的政治运动。回国后,他在《星期评论》《新青年》《劳动界》《建设》《民国日报·觉悟》等刊物上发表了上百篇文章和译作,如《劳动者运动之指导伦理》《金钱和劳动》《最近上海的罢工风潮》《日本的新运动》《世界思潮之方向》《劳动者与“国际运动”》等。特别是他和陈独秀创办的《劳动者》,旗帜鲜明地将“改良劳工的境遇”作为创刊的宗旨。这些文章不仅揭示了国内劳动者悲惨的境遇,还广泛介绍了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思潮和开展工人运动的情况。
李汉俊不仅在理论上声援支持工人运动,还亲身参与到组建工会和争取改善劳工境遇的斗争实践中。他出席了早期党组织建立的第一个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担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地方总工会——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的教育主任委员。湖北一度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他还参与筹划了京汉铁路大罢工,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不可否认,这一时期李汉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运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前文提到,《入门》中提出通过工人运动,争取工人支持,在选举中取得执政地位,进而废除雇佣劳动制度。而李汉俊在为改善工人待遇呼吁后,却把社会革命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未来会逐渐产生阶级意识的工人身上,这在工业基础薄弱、工人数量尚少的中国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三)启发阶级觉悟,激发革命斗志
李漢俊非常重视劳动者阶级觉悟的培养。他认为中国的工人缺乏阶级觉悟,需要被具备马克思主义素养的知识分子“唤醒”才能成为“自觉阶级”。于是,李汉俊呼吁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必须认识到其自身利益和“体力劳动者”一致,只有突破所谓的“知识阶级”的壁垒,和“体力劳动者”团结一致,积极帮助“体力劳动者”提高阶级觉悟,才有希望实现社会的改造[21]。
巧合的是,《入门》中也将唤醒劳动者的阶级觉悟(阶级意识)作为加强阶级团结,最终实现废除雇佣劳动制目标的重要环节。李汉俊在翻译此书时,共加了11条“译者注”,其中2条都与“阶级觉悟”直接相关。在“译者注”中,他再次强调“劳动者是一个阶级,利害都是一致的,就应该本着互助的精神,境遇好些的就应该援助境遇坏些的,使不能求智识的也能够求智识,使不能和资本家奋斗的也能够奋斗,以使劳动者成一个阶级来奋斗,使劳动运动更为有力”[10]50。可见,李汉俊对“培养劳动者阶级觉悟”这一观点产生了强烈共鸣。
李汉俊不仅亲自参与工人运动,还通过兴办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到工人中去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他曾担任湖北国民政府的教育厅长,参与筹办武昌中山大学,鼓励学生参加革命。在经历了一系列工人罢工和
工人教育实践后,李汉俊认为知识分子在团结工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他又不得不承认,受传统观
念的影响,工人对知识分子存在不信任感,让知识分子直接领导工人运动反而不如间接参与效果好。最后,
他得出“工人阶级人数尚少,实力尚弱”是致命缺点的结论[22]235,认为“中国革命必然要成为反对国际资本主
义的革命,工人运动也必然要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一部分”,这样“就能纠正中国工人运动之实力弱、人数少的缺点”[22]236。
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于1926年11月15日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目前农运计划》,提出农民运动应首先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开展,计划成立农民运动讲习所。李汉俊积极参与了讲习所的筹备工作。1927年初,在湖北全省总工会的成立大会上李汉俊发表演讲,指出“农工是解放的钥匙,无农工世界不能存在,无农工世界亦不能解放”[22]235。这表明他开始认识到农民对于中国实现社会革命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李汉俊在议会斗争、工人运动和阶级觉悟等方面与《入门》中的观点,即与美国社会党左派的观点有偶合之处。虽不能就此断定李汉俊的观点源于《入门》,但是,这种偶合既为研究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来源、解释他们之间存在的分歧提供一条线索,还为中国革命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需要看到,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早期,还存在诸多跟《入门》类似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著作,它们对中国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但有些译著并非经典作家的原著,其立场、观点不尽是科学的,更不尽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很可能带有“出生地”的本土化特征。因此,不能忽视对这些文章、著作的具体内容和创作背景的研究。
注释:
1此文以“最早”一词形容《入门》有待商榷。仅就《资本论》相关的诠释书籍来说,陈溥贤所译的《马克思经济学说》于1920年6月先于《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出版。
21900年7月,《国际社会主义评论》在芝加哥创刊,每月出版1期(号),每12期(号)为一卷。Beginners' Coursein Socialism and the Economics of Karl Marx于1910年11月至1911年7月分别发表在该刊物的第11卷第5-11号、第12卷第1号上。1911年8月份即以Shop Talks on Economics为题集结发行单行本,每篇文章对应Shop Talks on Economics的一章内容。
3有学者根据李书城回忆,认为李汉俊在日本受河上肇的影响(一说二人是师生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李丹阳经过史料考证,在《李汉俊日本留学真实情况的实证研究(下)》一文中否定了这种观点,指出河上肇任教的京都大学与李汉俊所读的东京大学距离较远,李汉俊不大可能跑这么远去听课;另外,河上肇1919年1月出版的《社会问题研究》标志着他开始认真研究社會主义,而此时李汉俊已经回国。因此,李汉俊很可能是回国后才读到河上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4《建设》杂志于1919年8月建刊,1920年7月暂停出刊,12月1日复刊,共发行了完整的2卷(每卷6号),第3卷仅发行了第1号便停刊了。
参考文献:
[1]文化书社通告好学诸君[N].长沙大公报,1920-11-10(7).
[2]人民出版社通告[J].新青年,1921,(8)5.
[3]李丹阳.关于李汉俊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情况的探讨[J].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2008,(8):132-148.
[4]曾银慧《.资本论》的经典诠释本——《马格斯资本论入门》的诞生[J].决策与信息,2016,(3):147-148.
[5]马先睿.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李汉俊[J].百年潮,2021,(4):26-31.
[6]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马藏(第1部第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498.
[7]梁启超.中国之社会主义[N].新民丛报,1904-02-14.
[8]张同.所谓李汉俊“屡遭”陈独秀“打击”并非历史真实——与姚松蛟先生商榷[J].天津党校学刊,1996,(3):47-48.
[9]考茨基.资本论解说[M].戴季陶,译.上海:民智书局,1927.
[10]李汉俊.马格斯资本论入门[M].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1920.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8.
[12] Mary E. Marcy. Shop Talks on Economics[M].Charles H Kerr Co-operative,1911:56-57.
[13]陆镜生.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315.
[14]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第5卷)[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48-49.
[15]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6]李蕙芬.李汉俊脱党的原因[J].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2008,(8):193-206.
[17]苗体君,窦春芳.李汉俊脱党与被开除党籍的历史考察[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3):76-83.
[18]田子渝.对李汉俊脱党与被开除党籍的历史考察的辨正[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5):85-89.
[19]徐云根.关于李汉俊的脱党原因及其是非曲直[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1):27-30.
[20]李人杰.改造是全部的改造:一封答朋友的信[J].建设,1920,(6):1174.
[21]先进.最近上海的罢工风潮[J].星期评论,1919,(21):4.
[22]田子渝.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汉俊[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颜莉)
收稿日期:2021-10-05
作者简介:杨佳明(1994-),男,河南濮阳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资本论》传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