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全场景可视化新闻到数字文化产业

2021-01-10崔燃

传媒 2021年24期
关键词:云端可视化文物

崔燃

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向新型主流媒体“封面新闻”转型的6年,自始至终都走在科技赋能的道路上。本文的主题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科技如何改变内容生产的流程,第二是怎样拓展内容的外延,探索泛传媒的无限边界。

全场景可视化新闻生产体系

科技赋能封面新闻内容生产,始于传统主流媒体的去介质化转型。科技赋能内容生产的前提,是不再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来区分媒体形态,以内容科技为核心重新定义新闻内容生产。其本质是让内容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受众理解信息更加简单。

6年当中,华西都市报从平面媒体,转型成了视、听、读、聊各具特色的“智媒体”——封面新闻。全场景可视化新闻,是结合互联网技术与主流媒体权威性重塑的新闻生产理念,也是封面新闻内容科技应用的方法论。

当报纸的发行量下行的时候,转型中的封面新闻,第一次感受到了自身传播平台的影响力危机。这不得不让媒体人回到对新闻的原点进行思考——媒体需要怎么制作新闻?什么样的新闻才能够吸引受众?在新的传播场景下,封面新闻把内容的传播理解为人体的延伸,用眼接受新闻最容易;听觉次之;观看文字报道,用思维理解则最为困难。封面新闻力求将新闻中的每个场景都通过可视化的方法去还原,形成了全场景可视化新闻的生产理念,并以此為科技赋能生产规划了方向。

有了这个认识,封面新闻通过内容科技对新闻生产的赋能便有了基础理论支撑。想打造这样的全场景、可视化的新闻体系,封面新闻将新闻现场分成了三个大的类型:第一是记者拍摄到的新闻现场;此外的两个现场,是在构建新闻生产体系时经常忽略掉的。首先,是通过各类爆料渠道得到的现场,及UGC生产体系。其次,是通过三维还原技术、平面特效、模拟动画还原的现场。通俗的解释,就是全媒记者负责专业新闻采访,拍客负责提供第一手现场素材,内容技术团队负责可视化呈现。这样的内容生产分工,就是内容技术为核心的生产体系。

以三星堆考古挖掘的现场报道为例,封面新闻制作的三星堆视频百科系列报道,每一篇报道都有从专业考古现场获得的一手素材,也有通过虚拟引擎、三维技术进行的文物数字化还原,再加上专业记者的采访,“科技+传媒+文化”相互融合,就形成了全网亿级传播的爆款。

封面传媒的三次技术革命

为了打造全场景可视化新闻生产体系,寻找更广泛的传媒产业外延,封面传媒经历了的三次技术跨越。

第一次技术跨越,是于2017年在全国首批使用了2K+4G的高清网络直播生产技术,获得了在小屏上与具备传统优势的电视媒体竞争的机会。技术应用的第一年,封面新闻制作的视频直播产品《俯瞰超级工程“川藏第一桥” 》,获得了中国新闻奖首设的媒体融合奖项,内容科技赋能的效果初显。

第二次技术跨越,是封面新闻把短视频新闻、微记录等视频新闻产品形态,作为首要的新闻产品进行打造。在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中,封面新闻报送的短视频现场新闻作品——《全乡村民化身“爬山侠”守护雪山!》获得了二等奖。

第三次技术跨越,是封面新闻开始将XR技术、三维技术等可视化新闻技术应用到了视频新闻的制作中,完整地形成了全场景可视化新闻的生产体系。

之前所举过的三星堆考古发掘报道案例,与2021年发生的白银山地马拉松事故报道,都是通过这种理念生产完成的。

拓展传媒产业外延

在通过以上三次技术跨越实现的技术赋能建立了全场景可视化新闻传播体系后,封面传媒对于科技赋能内容生产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期间,封面新闻即开始着手准备应对后疫情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通过在云端建立一整套“科技+传媒”的传播体系,以应对疫情冲击、适应云上传播。2020年3月起,封面新闻利用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组建了国内媒体中第一批专业的云端发布技术团队。2020年4月,在传统线下论坛难以举办的情况下,封面新闻的“C+移动媒体大会”在云端发布和召开,推出了全国媒体中第一个基于虚拟现实和三维技术的规范化云端发布标准。

2020年9月16日,四川省国资委、重庆市国资委采用网络直播方式,正式上线“川渝共同产权市场互联网平台”,共同推出了一批国企混改项目,对部分重点国企重点产业的混改项目进行了直播路演,该路演全面使用了封面新闻的云端发布标准。此外,在封面新闻的脱贫攻坚、“十三五”成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报道中,除了积极开发微视频、互动H5、创意海报等创新融媒产品,还制作了“网络扶贫云展馆”等创新云端传播项目,以R+技术、三维实景建模技术、虚拟策展技术,制作了一批符合后疫情时代传播规律的创新产品。

2020年全年的先行先试和云端发布技术的成熟,为封面新闻进一步进军数字文博产业奠定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2020年7月到9月,封面新闻已经具备了制作大型云端展会的能力,设计制作了全国首个全场景3D化的智能云展馆——第八届中国科技博览会云展馆,并形成了全国媒体首个云发布、云论坛系统解决方案,将云发布、云展会打造成封面新闻的标准化产品。成功承办云上科博会之后,封面新闻在数字文博领域形成了极具发展潜力的产品和产业价值。我们寻找到了科技赋能泛内容生产的全新方向,开始了向数字文博产业的进军。4月25日,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四川展区里,封面传媒通过全息技术展示的三星堆“铜纵目面具”引来围观。

“青铜斑驳的绿色、神秘凸出的眼睛……”戴上AR眼镜,原本在三星堆才能看到的展品“铜纵目面具”通过数字文物采集技术,真实而震撼地出现在眼前,展品细节一一呈现,给参观者带来一场与历史横跨三千年的超时空对话。

内容科技人才建设

在云展馆、云发布、云平台的设计与建设中,参与的内容科技人才多达十余种,不但有前后端工程师、三维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还诞生了云端策展人等多个新工种,包罗了三维云展馆、三维动画、云端发布、云论坛、大数据系统等数十个功能模块。这样的产品,很难再简单界定它到底是个内容产品还是个技术产品,“技术+传媒”赋能的泛内容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在内容技术人才建设领域,主要包括三个类型的人才,内容科技人才、互联网技术人才和衔接型人才。

在全场景可视化新闻的理念支撑下,封面新闻在转型中做了三件事:一是全员视频化转型,构建全媒记者队伍;二是建立以内容科技为核心的智媒演播室支撑体系;三是在全新的分工下,确立智媒编辑部采编流程。

一条全场景可视化新闻的生产流程,包括记者采访到的现场,拍客、爆料体系提供的现场,视频技术还原的现场,需要懂视频的记者;懂拍客、爆料运营的编辑;懂三维、平面特效、VR技术的技术人才。这三类人才,就是5G时代内容科技人才团队最基本的构架。

互联网技术人才,以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人员组成。全面提升新闻生产效率。封面传媒开发的“封巢”移动采编系统,为全场景可视化新闻提供了移动采编、云端剪辑的先进工具,并为拍客系统提供了稿费结算和快速上传素材的智能媒资库功能,为内容科技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衔接型人才包括解决方案专家、数字策展人等全新的岗位,在云端展览、云端发布等项目中,为统合传媒和互联网科技提供整合服务,以形成“科技+传媒+文化”的合力。

封面传媒的C战略

通过多次技术跨越和人才建设,封面新闻形成了以智媒云为产品载体,立足四川、连接成渝、面向西南、影响四大经济圈,聚焦“智能技术、智慧文博、内容科技、数字营销”四大战略方向,致力于构建“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

在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进程中,封面传媒坚持做强做实传媒科技产业新优势,拥有行业领先的融媒智能技术,助力建设黑龙江、海南等省级融媒体平台,技术赋能徐州日报、扬子晚报等主流媒体整体转型,融媒技术产业全国性布局雏形初显;通过国内首个全场景3D智能云展解决方案,实现云端展会的创新呈现,成功进军智慧文博创新领域;拥有内容科技赋能下的智媒编辑部,两获中国新闻奖;拥有数字营销赋能的经营体系,在疫情之下,仍保持逆势增长。

在封面传媒的发展中,离不开三个与C有关的关键词,它们是代表封面媒体的Cover、代表文化的Culture和代表云端科技的Cloud,与封面传媒构建“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的目标契合。2021年,基于智媒云解决方案的不断升级迭代,封面传媒发布“C战略”,以四大战略发展方向,推进媒体融合、助力产业拓展、赋能社会治理。

一是智能技术。封面传媒智能技术产品,已开始面向智慧城市、电子政务方向,提供智慧治理综合信息平台一体化解决方案。以云求助、云辟谣、云问政、云咨询系统,赋能政民互动。

封面传媒融合了传媒技术和主流媒体算法的双重优势,开发了覆盖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中心的融媒体建设解决方案,不仅包含APP开发,还有全国首创、可以同时连通报、网、端的移动采编管理系统——封巢,同时解决了移动端视频剪辑,视频、图文一体化机器审核等多个难题,让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有了一站式解决方案。

二是智慧文博。封面传媒着力打造智能云展系统,以全场景3D化智能云展馆为核心,提供包含云展览、云推荐、云洽谈的全场景智慧文博解决方案。

2020年9月25日,第八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云博览活动圆满落幕。该云博览平台由封面传媒承建,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参展企业最多的全场景云端适配3D智能云展馆。

2021年,封面新闻将对智能云展系统进行全面升级,以5G技术为支撑,线上全面应用交互3D技术、人工智能、文物数字化等创新功能;线下结合数字沉浸式展览,提供线上线下相融合,商务会展模式全交互的云会展创新平台。

三是内容科技。封面传媒以打造5G+4K全场景视频传播体系为核心目标。传播体系以智媒演播室为载体,充分运用5G传输,结合3D建模、虚拟演播室等技术,向用户提供随时随地更好、更快、更流畅的超高清多场景直播视觉体验,感受5G时代的全新乐趣。

除了赋能新闻传播,在5G+4K传播体系下,封面科技还提供云发布、云论坛等云端发布服务,XR虚拟现实视频服务,智能交互视頻服务等跨时代的内容科技产品。

四是数字营销。封面传媒将通过数据驱动、算法重构,赋予营销组合以新内涵。发挥专业优势、集聚行业力量,探索实践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

面向未来:数字文化产业的机遇

2022年,封面传媒及全新成立的封面科技公司,将全面建设数字文化产业链,以抓住数字文化产业的机遇。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来加强国内文物历史保护、文化历史传承、文创生态产业发展,在实施文物保护的同时,实现文物和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传播和利用,更好地促进文物“活”起来。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加强文物保护,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发挥文物资源独特优势。

2021年4月,在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成果展上,四川省将数字文物产业作为核心成果在展馆内进行呈现。原本在三星堆博物馆才能看到的国宝“铜纵目面具”,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实现全息展览,引发强烈关注,展示出四川发展数字文博产业的坚定决心和巨大潜力。

对于四川而言,丰富的文物资源使得数字文物产业发展有着丰沛的实践土壤和催化剂;作为数字经济高地,本土科技创新企业能提供全国领先的文物数字化技术,本土传媒科技企业也拥有全国领先的数字展览和交互技术。加之四川有着全国第一方阵的媒体矩阵,积累了更为丰富的全球文化推广和传播经验。

顶级的文物资源、领先的数字化技术、优质的传媒科技、全球的传播经验,四川已具备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的所有优势条件。四川的文物数字化产业正受到全国关注,并迎来了国家级产业扶持的重要机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越来越多的文创活动都带有科技属性。无论是文创的内容呈现,还是文创活动的承接载体,科技属性越发明显。2019年9月16日,腾讯和故宫博物院共同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双方将聚焦科技应用与学术创新,通过“数字化+云化+AI化”,在文物数字化采集与文化研究等领域深入助力“数字故宫”建设。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通过“文化+科技”的体验方式,普及和深化了“智慧文博”概念,用科技提升文化,让文化温暖科技,让文博会更有活力和魅力,助力甘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事实上,数字文博,不只是体现在文博会上服务与科技的结合,更体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智能化层面。

封面传媒发展的数字文博产业链包括三大方向:一是云上交互展览,二是文物数字化采集,三是以数字文博为核心的文化传播体系打造。封面传媒目前已经有多个数字文物采集保护、数字文物沉浸式展览和云端数字文物展览项目进入实施阶段,数字文博产业,将是封面拓展传媒产业外延的重要载体。

作者系封面新闻副总编辑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云端可视化文物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
在云端永生
云端旅行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