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改革探讨
2021-01-10杨辉杨春平常小丽李沛利
杨辉 杨春平 常小丽 李沛利
摘要本文围绕植物保护专业核心课程农业植物病理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课程教学师资团队,课程知识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实施,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培养;实现将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达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关键词 农业植物病理学 混合式教学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6.040
Reform of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Practical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Course
YANG Hui, YANG Chunpin, CHANG Xiaoli, LI Peili
(College of Agronomy,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130)
AbstractWe focused on the main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in the core course of plant protection. We explored the teaching staff,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the cours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content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course examination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impartation, value shaping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we integrated excell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into the course.
Keywords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lending learning
植物保护是一个应用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我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更需要造就一批具有扎实植物保护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1-3]更需要培養靠得住、干得好,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更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元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5]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农业高校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该课程的理论结合实验、实践教学可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解决植物病害具体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灵活应用,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或进入高层次学习奠定基础。此外,农业植物病理学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相配合的问题,使专业课学习和德育教育相得益彰,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以期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统一。
随着中国大学慕课资源的开放,超星,慕课堂、雨课堂等教学软件和平台的建立,通过线上资源和线下教学小程序的结合使用,将为以上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更好的支撑。因此,为迎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性教学,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线上和线下教学更好的结合,本文从四川农业大学本科课程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基于这门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师队伍,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以供探讨。
1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和诊断常见的各种作物、果树、蔬菜主要病害;会调查分析病情,掌握重要病害循环和流行规律;会制定病害防治的综合技术措施。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特定区域病害发生流行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强的防治策略,具备开展植物病害创新性研究和应用的能力。
素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植物病理学发展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塑造学生三农情怀和生态文明观,培养知农爱农创新型植保人才。农业植物病理学正是支撑这一培养要求的核心骨干课程。
2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植物病害覆盖面广、应用性强和学科发展迅速的课程。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病害发生常受季节性、区域性植物类别所限;学生对大量课程知识掌握不够牢固;教材内容不能充分体现当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和地域性农业生产病害问题;早期“传统课堂教学+有限的教学实验+有限的实践”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全面实践技能,学生可能局限于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中所真实接触的实际生产问题;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薄弱环节,培养知农爱农责任使命意识的素养不够鲜明。
3课程教学师资团队优化
鉴于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需加强教师团队组建,尤其注重基础和应用研究型不同梯队教学人员搭配,基于教师擅长领域,合理构建授课队伍。从事应用型研究的教师,积累了大量田间科研实例,在教学中容易做到课本知识和田间应用的融会贯通,提升学生服务农业的意识;从事基础型研究的教师,在教学中更能将相应科学理论前言的成果灵活融入课本知识,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和探索兴趣,进而达到科技成果和科学前言知识在教学内容中的高质量融入。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高等院校教师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需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常到田间地头,多方面充分了解植物病害;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开展开拓性的科学研究,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科研促教学。
4课程知识体系优化
农业植物病理学包括水稻、麦类、油料、糖料、薯类、果树和蔬菜病害的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教材涉及的病害种类繁多,但仍未能充分体现区域性病害。因此,在课程内容体系中,需要立足当地农业发展,增补区域重大病害,例如四川特色果树猕猴桃病害和柑橘病害等,对其危害现状,当前的防控技术进行补充和更新。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基于新的发现和新的研究结果,需要补充和替换教材原有的陈旧知识,及时增补重大病害科技成果和科技前沿知识,形成既保持传承性又体现时代性,既具有普适性又彰显鲜明区域特色的课程知识体系,以适应新农科发展要求,培养知农爱农的创新型人才。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本身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担负使命的科学家,蕴含着探索求真、开拓奉献的科学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植物病理学科蕴含的思政案例,建立思政育人案例库,系统构建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基于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内容,思政元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为科学态度严谨、探索真知、勇于创新素养方面的思政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第二类思政元素为友善诚信和团队协作等行为习惯和科研素养;第三类思政元素涉及专业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植物保护“农业植物病理学”,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实现价值塑造。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中挖掘的部分思政案例,例如通过朱有勇院士三十多年致力于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理论与技术研发、推广与应用,他学农爱农,用科技成果助力脱贫攻坚的案例,塑造学生的“三农”情怀、强农兴农使命;通过沈寅初院士筛选优良菌株到开发生物农药的历程,对水稻纹枯病防治做出卓越贡献的案例,让学生感受这种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塑造同学们的专业使命感;通过为了有效防控世界难题柑橘黄龙病,林孔湘教授执着、勇敢地探求真理,百折不挠,奉献一生的案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神,明白科学研究任重道远;陈学伟教授以“工作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热爱”的态度,带领团队挖掘获得重要广谱抗病基因,为稻瘟病防治开辟新途径的事迹,培养学生主动创新创造、科学探索无止境的思想;为防范大豆茎溃疡病等检疫性病害传入我国实施严格植物检疫为例,我国植保植检工作者们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让学生懂得保障粮食安全,植保人重任在肩;孟加拉国爆发的“麦瘟病”给世界小麦病害流行敲响了警钟,人们更是认识到工业化大发展导致全球变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以此让学生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和综合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是几代小麦锈病科研工作者齐心协力攻克的重要成果典范,塑造学生爱岗敬业,学一行、爱一行、专一样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安全攸关民众健康、社会安定,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以此让学生牢固树立国家生物安全意识。
5课程教学内容实施优化
采用理论-实验-实践分层次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对知识从形成认知到不断内化固定;从应用新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外化践行。将理论学习、专业技能提升和创新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创新实践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5.1理论层次
利用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平台等优质线上资源,让学生进行课前视频学习,完成测试题;课中借助雨课堂和慕课堂等小程序对课前学习知识点进行考核监测,并进一步针对难点问题开展讨论,强化学生课堂主体意识;课中注重建立有安全感的课堂,学生敢于问,敢于答,形成“横向和纵向联系的关联课堂”,达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通过问题引导式贯穿教学始终,以大量、随机的设问,确保课堂教学粘合度;在课程教学中不定时使用雨课堂或慕课堂等小程序进行随机点名,测试,讨论等开展多元化的课堂互动方式,为教学效果加固“双保险”。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大学慕课作业题、讨论题,继续加强师生间互动,训练学生思维。通过以上几个环节,有机融合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
5.2实验层次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验环节长期以开展症状识别和病原显微观察为主,但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和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课程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需要通过实地训练结合显微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病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开展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植物病害识别、诊断和防治训练。
实地症状识别实验: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普通植物病理学不同,学生涉及专业课已是高年级,有了前期学习经验,基本具备了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在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开始阶段,即可开展实验。利用学校农场和周边农田为调查对象,在农病课程开展的时期,分多个时间点进行调查,将实验教学安排在田间地头,直观了解常见植物(作物、果树、蔬菜)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进行病害田间诊断或识别等,将理论知识与直观认知相结合。并通过文档、图片和视频三种形式考察学生的实验结果。
病情指数调查实验:针对学校农场典型的玉米大、小斑病,小麦赤霉病、锈病,水稻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带领学生开展病害发生情况、危害程度和病原传播发生规律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并撰写报告。
室内显微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针对田间不确定植物病害的典型症状材料,通过室内显微形态观察、分离培养、PCR检测,进一步加强学生病害鉴定的常规技术训练。
其他实验:随着病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和无人机驾驶等技术的发展,让学生通过现场观摩和实地训练,逐步了解和掌握现代植保技术。
5.3实践层次
密切结合区域性重大病害,以植保教师科研项目主要病害为研究对象,以学校现代农业研发基地、植保企事业单位、学科扶贫扶智基地、科技小院等为载体,通过学生合作性实践模式,实时实地开展病害防治训练,达到理论与实践更高层次的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实践。
6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优化
考核覆盖“理论-实验-实践”全过程全要素,平时成绩和课终成绩各占50%,其中,线上课前预习、测试、讨论共占比20%;线下课堂讨论,教师评价、实验实践、小组互评共占比30%。采用多主体多元化考核方式,将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将个人成绩与团队成绩挂钩,对学生初级认知能力和高级认知能力进行有效考核。
7小结
本文致力于从课程团队授课教师队伍组建,课程知识体系,授课模式,考核方式多層次进行优化探索。农业植物病理学在理论-实验-实践三层次教学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和实践训练,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中国大学慕课的强大教学资源,[6]通过课前、课后线上视频学习、测试、作业和讨论,课中结合教学团队不同主讲教师的研究背景,开展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将“教”与“学”融合的更具特色。
此外,响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通过挖掘农业植物病理学本身承载的大量思政元素,践行立德树人,实现全方位育人,培养知农爱农创新植保人才,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课程思政的热潮中,农业植物病理学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成为立德树人的有力载体。然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不断探索。
*通讯作者:杨辉
基金项目:四川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植物保护专业核心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吴根土,窦彦霞,毕朝位,等.农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10):282-283.
[2]孙正祥,鲁红学,金缘.“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J].求知导刊,2018(12):115-116.
[3]高学文,王源超,邵敏,等.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5):68-69,92.
[4]靳玉乐,张铭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1):5-10.
[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6]邵源春,张焱,暴云英.“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