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潮州古城建筑传承与创新
2021-01-10黄珂
黄珂
摘要:旧城改造是我国当前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方式,运用新的设计手法与理念对“潮州”中山路九号进行空间设计,达到对旧城区的“活化”作用,同时打造一个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网红打卡空间。中山路九号改造设计,充分发挥了对潮汕文化脉络的解析,将潮州当地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向结合。打造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网红打卡空间,本文从文化的角度与设计手段,对整个潮州古城的历史文化街区设计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新载体,让本土化的精神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空间。中山路九号空间设计,将保留潮汕文化的历史符号,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达到振兴潮州历史文化街区,传承潮汕文化的设计精髓和古人的智慧,贯彻于本案的建筑设计之中,也为提升潮州历史文化街区与古建筑的“活化”方式提供案例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旧城改造;活化;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潮汕文化
一、研究背景
一个城市的建筑是其所在区域文化载体直观的体现,城市化的发展与变迁飞速的时代中,传统建筑街区正在消融,城市可辨识性的符号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建筑形式趋于一致,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现代建筑的背后是我们对传统古建筑的摒弃与遗失,我们需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构建文化自信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要求,也为我们城市化的道路中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1]。然而,虽然旧城改造的研究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瓶颈。比如:规划缺乏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对城市原有肌理有较大的破坏作用,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大多数的旧城改造设计同质化严重,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
二、推陈出新,创新设计
1. 潮汕古建筑特点
潮汕建筑最基本的形式是下山虎与四点金[ ],“下山虎”(图一)其构造为“一厅二房二厝手”的平面格局,“厅”为虎腹“二房”格局为虎后肢,“二厝手”则为前肢,其建筑布局酷似趴着的老虎,因此得名“下山虎”。“四点金”(图二)则是由“下山虎”演变而来,前厅后厅两侧各一大房,占据整个建筑平面的四个角,房间刚好对应四面山墙,而且山墙的形态酷似汉子中的“金”字,因此得名“四点金”。如果说下山虎是普通百姓的民居,那么四点金是只有大户人家才可以居住的建筑。以及之后代表殷富显达人家所居住的“双背剑(图三)”是在“四点金”的基础上加上两条厝巷的建筑形式,到“四点金”纵向增加一进的“三座落”,再到“驷马拖车”(图四)也叫做“三落二火巷一后包”,因它的整体建筑布局看起来像四匹马拉着一架马车,所以叫做“驷马拖车“,它是潮汕民居的极品,在所有建筑中规模最大,功能较全。由“三座落”为主座围绕其建筑排列一百间厅房所组成的大型古建筑村落“百凤朝阳(图五)”建筑群,潮汕民居的建筑形式都讲究对称,有着浓厚等级制度,体现出潮汕人文的集体性的观念,整体建筑依靠主体建筑修建,布局向内且封闭,对称的布局体现出其中庸的人文观念,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度在建筑形式上的体现。中国古代制度所体现的尊卑有序、地位分明、礼序制度,都可以从潮汕民居这种建筑形式所体现出来。
走近潮汕的古民居,自然而然的你还会看到建筑两边那些翘起的“厝角头”,观察发现,这些“厝角头”并不是都按同一种形状设计的,有的圆,有的尖,有的平,有的陡,因为其修建造型的方式是根据风水的形式来确定其形状。属金(图六)、木(图七)、水(图八)、火(图九)、土(图十)五行,选择哪种形式是根据于屋主人的命格及房屋的朝向息息相关。现存建筑多见水、金、木式,少数为土式,极少数为火式,这和北方的屋角有较大的差别,北方庙寺或大型建筑都仿宫廷式,民居也有三角厝头和大圆屋头,没有潮汕厝头复杂。
潮汕建筑的石雕与木雕也极具特点,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潮汕木雕、石雕、嵌瓷等工艺也是潮汕民间工艺的代表作,包含着人民千百年来对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表现出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和潮汕民俗文化色彩,是潮式建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体现着潮人精工细作的性格特点,寄托着潮人的美好愿望,是潮汕人文精神的一种流露,木雕和嵌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成为潮汕地区的建筑符号。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
潮汕地区受到地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特色带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保留至今,这也是潮汕地区独有的文化瑰宝。
2. 现代旧城改造中的问题
旧城改造设计理念是现代城市和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主题。不仅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需要,也是现代人对城市休闲文化生活的需要。老城是在过去的某些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们虽然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气质,但无论是社会文化内涵还是文化表现,都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密切相关。不同的是,它的功能空间早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何“活化”历史老城区是我们当今需要思考的问题。这种情况也存在于潮州市湘桥区的老城区。因此,湘桥区老城街区的改造和“活化”不能也不应该直接遵循传统的方法和形式,这不仅仅是修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合理的改造设计理念和改造模型,在老城区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城市、社会和生活方式[ ]高娟,闫莉君.在《古建活化利用浅议》提到,要激发当地居民自信心与自豪感,助力精神教育[2],对于此展开研究,深入的研究当地文化在建筑和空间中的应用设计,有利于传承潮汕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推进潮汕文化的发展,在根本上需要結合当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并在其基础上发挥创新精神,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空间,这样不仅能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还能够使得体验者获得较为良好的氛围体验。
3. 项目区位
项目基地位于潮州市牌坊街西北角,周边存在居多传统建筑,有较为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南部临近牌坊街,东侧临近广济桥、韩江景观资源,西邻潮州西湖,项目所在地本身其地理位置与景观资源就汇聚了大量的居民与游客,在建成之后可成为整个牌坊街片区的西北出入口乃至整个片区景点的重要交通节点。
4. 设计理念
项目周边留存有传统建筑、现代建筑以及南洋风格建筑,风格多变,建筑造型和立面形式复杂又富有生活气息的魅力,项目基地北侧连中山路,交通便利,周边建筑类型包含了住宅、商铺、旅馆、民宿等,人来人往生活气息丰富。
因此,项目新建筑的介入应该以一种不打扰的姿态和周边环境共存,通过形式符号的再现和材料的表现达到尊重老城的目的,打造一个有文化、有内涵、有特点、有意义的社区空间。项目地块的两侧还有斑驳的老墙、带有潮州特色的厝角头、古色古香的门洞花窗,这些由时间沉淀的历史遗存都是该地块的优势所在,新建筑的介入除了在形式、立面上融入老城环境,还可以在功能使用上营造通透的环境,给游客提供视角去观察、欣赏这样的历史环境以在旧城改造上,要去寻找并保留这些城市音像,发现城市的自然美、古朴美[3]。
5. 方案生成
潮州地域特色解读:居潮---潮汕---南洋相互影响形成的特有建筑风貌,明快的色彩,艳丽的装饰,中西合璧、热带风情的建筑同根同祖。“潮州厝,皇宫起”,气势恢宏,高耸挺拔的“厝角头”是潮汕民居的显眼之处。
从“潮”的篆书的字形(图十一)与厝角头中提取元素,结合中式传统屋面,设计带有潮汕建筑特色的的吊顶、通廊、与门窗(图十二)用简略的图形元素,给人最直观的表达。
西侧坡道作为竖向交通,游客在漫步于建筑中时可以看见周边建筑斑驳的墙体展现在眼前。通过二层楼梯盘旋上升到屋顶平台有更好的景观视野,让游客能以一种全新的角度,观察自己生活游玩的地方,给生活增添趣味,顶层楼台的实际,完美做到对现有空间的合理利用。
整个建筑以东西火巷为界,扩大潮馆的物理边界,亮眼前脸,印象深刻,开放向外。各向入口,人人皆可进入,建筑表皮通透,视线内外互动。第五立面是空间利用的亮点。骑楼门廊、挑高中庭,厝头墙,百叶窗,韩江、广济桥,潮州的文化意象在空间设计中皆有体现。
西面立面整体采用大面积low-e玻璃墻,打破内外空间的限制,室内室外产生互通,空间上消除边界,是空间整体通透感十足。一层的格栅取自潮汕的木雕窗花,形状似潮水,又似斑驳的墙皮,与西侧的斑驳的古墙呼应,今与古,既有对比又有呼应,夜晚,内部的光透过格栅打在对面的墙上,木质格栅的自然材质与肌理搭配灯光的显得整条巷道更有韵味,同时在白天也起到遮阳的作用。西侧对面的火墙只有一层,因此,站在二层可以望向远处的屋顶,采用中式园林常用的“框景”的手法,将潮汕的传统的厝角头,进行变形,透过厝角头,看向对面的古墙与远处的屋顶,讲周边环境纳入本案的设计中,借周边的景,同时,本案也成为整个场地中独特的一景。
北侧墙面(图十三)设计取自潮汕金式厝角头,“金”式山墙顶端高起一个大弧线,转角为圆形,无棱角,弧线不会很宽,像马鞍的正面。“金”式山墙在潮汕民居中十分常见。潮汕民居一般都会用“金”式山墙来搭配其他形式的山墙。因为“金”式山墙有“金”字,寓意为财。
东侧墙面的入口对应巷子做了砖砌加框景的设计手法(图十四),同样运用厝头墙的设计元素,配合镂空的砖墙设计,框景既作为门窗,又作为沟通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的桥梁,游览的过程中无形间拓展了空间,也能增加游者心理的情趣,赏玩的同时也能提高人与景的互通性使情景交融[4]。
“中山路九号”整个建筑空间在设计上突破红线的限制,将设计范围扩大到周边建筑的老旧墙体,联通周边建筑与本案的互通,通过通透界面的设置,人视线不被隔断,仿佛建筑边界消融在整体环境中,新建筑的介入更加融合于周边环境,从整体的视觉感受上,大大降低了规划红线的局限性。集合优秀传统潮汕文化与一体的同时打造出具有地域性、时代性的文化空间。
三、现代社区空间的发展方向
1.古城建筑传承在设计中的创新
时代进步传统空间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现代社区空间不但要满足体验者的基本需求,还要创造条件满足其精神需求,在设计上保留传统文化的中心主旨,也要融入时代的设计特点,在原有的建筑空间中上增加特色与功能,例如增加VR情景交互、古典乐器演奏、文化墙、创作文创产品、开展茶艺茶道课程等相关潮州传统文化的空间,运用科技等手段吸引人们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注潮汕文化,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从提高我国民族文化自信出发,学习国内外优秀的设计理念,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科技特色、生态特色的体验空间,一味地遵循守旧是不能良性发展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新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2.现代社区空间设计中体现的价值
快生活的节奏充斥在各个年龄段的生活中,忙碌、压力无处不在,人们渐渐忘记了发现生活的美好,忘记了停下来思考人生,生活需要调剂,“中山路九号”正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让我们把生活节奏放慢下来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人们可以释放情感,与朋友谈心,增进感情,相互学习,坐下来品一杯清新淡雅的茶,抛去烦恼感受古人那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全身心的再投入现实生活中,也不妨是一种好的生活体验,也符合现代人们对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潮汕文化承载着古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智慧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需要值得当代人们品位学习,在大的潮汕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山路九号”成为其最好的载体,“中山路九号”建筑形式赋予了空间更高的设计意义,提升了空间的文化价值,为空间增加了文化内涵,同时丰富文化旅游,带动古镇旅游行业的优化转型。
四、结语
本课题研究是新形势下潮州古城建筑传承与创新,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探索,我们身为设计人员,要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我们在设计上的创新尤为重要,我们要打造出自己的设计风格,潮州传统文化需要好的设计展现出来,例如北京“胡同泡泡[5]”建筑空间设计,就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碰撞的产物,它结合古建创新,让新型的建筑文化与理念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好的设计会使人爱上他,故宫文创开创了文化传承的新方式,同样也是一个对文化做出保护与传承最好的例子,我们也要带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现代设计碰撞所产生的思考继续走下去。
参考文献
[1]莫慎婷. 旧城改造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林平.追寻潮汕民居的足迹——浅析潮汕民居的建筑布局及其文化渊源[J].重庆建筑,2004(04):21-24.
[3]洪惠群.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旧城改造模式——以广州荔枝湾文化休闲区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12,36(06):91-96.
[4]高娟,闫莉君.古建活化利用浅议——以山西长城段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8):170-171.
[5]刘明珠,朱华锋,陈周翔.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以南京老门东为例[J].艺海,2020(05):158-159.
[6]朱可欣. “框景”造景手法在当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6.
[7]马岩松,党群.胡同泡泡32号,北京,中国[J].世界建筑,2010(10):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