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存在”--布洛赫希望哲学本体论研究
2021-01-10宋楠楠
宋楠楠
摘要:“尚未存在”本体论是西方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并且将其作为其希望哲学的根基,试图以“尚未”为出发点,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激励人们在苦难中创造出充满希望的未来世界。布洛赫强调:“关于尚未存在的本体论是这样一种本体论,这种本体论彻底不同于过去那种在形而上学中研讨的本体论。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那种本体论都是一种关于完成的存在的本体论,但在关于乌托邦的本体论中,即在关于不断表露自身的尚未存在的本体论中,整个世界却完全没有什么真正终结的东西,真正有界的东西。”
关键词:希望哲学、“尚未存在”、乌托邦
引言:
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存在问题的追问贯穿古今。布洛赫认为,传统哲学对于存在的追问局限于对过去已知和社会现存的思考,而忽略掉了正在发生、即将发生和应该发生的可能。也就是说,传统哲学家们过分关注于过去和现在,缺少了看向未来的思维。由此,布洛赫提出了以未来维度为着眼点的“尚未存在”,布洛赫在《希望的原理中》回答了关于“我们走向何方”、“我们期待什么”和“什么东西在迎接我们”等问题,通过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未知社会的畅想形成了以“尚未存在”本体论为核心的希望哲学。
一、“尚未存在”本体论的内容
(一)尚未意识
在《希望的原理》中,布洛赫批判了弗洛伊德将无意识的东西定义为是被遗忘的或者是被压抑的不能够随随便便意识到的东西,布洛赫认为未被意识到的东西并不是没有意识,只是尚未被意识到的意识。“内在目光在任何地方都不是均匀地发亮”,人的关注点并不是均匀的分散在所有存在上,而是局限的关注于部分事物的存在,那么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也就是被忽略的部分,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尚未被意识到的存在。同样,在已经被人所认识到的事物或是领域中,也存在着没有被完全遗忘但变得模糊不清的地方。正是意识到上述情况的存在,布洛赫明确提出了尚未意识的概念,以推动人们保持对现存事物的持续追问和对于未知事物的逐步探索。布洛赫认为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既是前意识,也是压抑和遗忘所导致的无意识,前者是被赋予了新鲜感和可能性的白日梦,后者是被束缚的夜梦。
“只有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才是未来更美好生活的前意识,才是新东西的心理出生地”。布洛赫赋予了尚未意识以崇高的地位,将其视为未来美好生活的思想基础,坚信在某种尚未完全形成的、在未来才能够得以存在或是得以被人所了解的意识内容之中,才能够孵化出新的未来世界。
(二)尚未生成
就本质而言,“尚未”被理解为“尚不是”、“还没有”,意在指出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发生的可能以及已在逐步发生过程中事物,是一个经历从无到尚未最后成为全有的过程。布洛赫将“尚未”引入了逻辑哲学,提出“S is not yet P”的论断。“S还不是P,S的P尚未达到,主词的宾词是尚未得到解决的东西的替代物,亦即本质上尚未得到解决的什么代表着生存的事实。”布洛赫认为人们习惯于根据自身在以往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或是在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下去认识新的事物,形成是或者不是的判断。但是,就事实而言,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化的尚未存在,那么由人所构建出的社会也必定是不断被调整的尚未完整存在的社会。所以,在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人们给出的答案,除了“是”与“不是”,还必须有“可能是”、“即将是”。
布洛赫高呼尚未存在本体论的宣言:“S is not yet P”,试图激发人们对于尚未存在的认识:每个人实际上都处于一种尚未完成的过程之中,都是一种尚未完成的存在,在整个世界之中,也没有彻底完成的东西的存在,人们所能够看到的也只是它当前的一种尚未完成的形态。
(三)对具体的乌托邦的追求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即都是对于具体的乌托邦的不懈追求。布洛赫强调,真正的乌托邦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乌托邦不是沉浸于现实之外的,毫无根据的自由想象,不是局限于政治领域,打着自由的口号的为所欲为,而是以现实为基础,以行动为中介,追求一种可以预见的、充满希望的真正的乌托邦,也就是具体的乌托邦。
在布洛赫希望哲学整体思想脉络的发展过程中,无一阶段不在显示着对于具体的乌托邦的不懈追求。“尤其是在期盼的日子里,当即将来临(的事物)自身挤入现在时,在幸福的力量下,这点在音乐里表现得尤为强烈,它始终以我们的精神性存在作为终极目标,并想要把它用话语表达出来…”具体的乌托邦被布洛赫当做一种已知的希望,以此展开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试图唤醒人们对于社会未来发展的激情和动力。布洛赫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心的乌托邦追求:不断超越自身,成为更全面完整的人,同时对美好世界始终保持真诚和永恒的追求。
二、“尚未存在”本体论的贡献
(一)突破了传统乌托邦哲学的空想性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和宗教哲学中的乌托邦思想被视为空无一物的幻想,脱离了实际发展的轨道,成为了具有贬义的凭空想象,更是没能够为人们对于未来美好世界的追求起到具有价值的推动作用。“尚未存在”本体论作为布洛赫乌托邦哲学的核心,是一种能够不断产生新的可能性的未来的思想,以现实为依据,通过对于美好生活蓝图的描绘,成为促使人们勇敢的抗现实社会的动力,从传统乌托邦的空想主义中摆脱出来,成为一种实际的改变力量。“尚未存在”本体论从具体的社会实践出发,根据个体的状态差异,规划出具有个人色彩的发展目标。以现实生活为基底,强调对外界的批判和对自我的反省,以求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世界的进步。“尚未存在”本体论在强调人类发展的可预见性的同时,以实践为桥梁,连接社会现状和未来發展。
(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人类对世界的探索过程中,人们越发的认识到人类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按照自然本身的规律展开实践活动,才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人在世界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对世界也具有一定的改造能力,也就是强调了人的能动性,主张关注主体的作用。“尚未存在”本体论将具有自身规律的世界看做一个尚未存在的、有预见性的世界,主张通过个人的实际行动改造世界使其按照预期的目标方向发展。布洛赫从马克思主义出发,保持对宗教主义的清醒认知,坚信无神论的唯物主义立场,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宗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尚未存在”本体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新,“尚未存在”所宣扬的未来维度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生成性理论,布洛赫也以唯物主义立场为出发点,融合多家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唤醒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尚未存在”本體论通过对内心深处乌托邦精神的唤醒来促使人重新认识自身的整体状况,真正的了解所处的、现实的社会环境,从而通过现实环境的发展状态,找出社会现存发展的可行性,合理的勾画出未来发展的蓝图。只有人充分地认识到了潜藏于内心的本质需求,才能够引导自身展开对于自己和外部环境的批判,通过批判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狭隘,产生进步和发展,调整自身需求和预期规划,以致使人的本质回归于人。
布洛赫认为美好和谐的社会并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期望,而是一种未来可期的美好现实,它是一种产生于现实社会而又超越现实社会的崇高理想。“尚未存在”本体论根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能够激励人们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灾难与不幸,鼓励人们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与痛苦,这才是乌托邦精神的现实意义。“世界是不真实的,但它想通过人,通过真理回到家园”。“尚未存在”强调激发人面向未来的创造性,鼓励人们冲出现实、超越现实,这正是处于时代潮流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中的人们所需要的动力,人们只有打破现实发展带给人的固定思维和传统模式,才能够在现实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发展,创造出新的伟大历史。
三、“尚未存在”本体论的局限
(一)具有宗教神学主义色彩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宗教神学对布洛赫的影响非常的大,在布洛赫的众多作品中都能够看到关于宗教神学的诸多论述,虽然他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神学,但是布洛赫仍旧没有跳出宗教主义的思维模式。布洛赫认为,宗教并不是一种无知的、对于现实社会毫无用处的迷信思想,他将其看作是一种被统治阶级控制异化了的人生信仰,以此来统治民众。布洛赫认为只要能够将宗教从统治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那么宗教就会回归其原有的积极意义,对人类社会产生正面影响。但是,人类的发展历程证明,单纯的依靠宗教的力量并不能彻底的改变人类的生存现状,更是难以实现社会的优化革命。
(二)缺乏实践精神
布洛赫的“尚未存在”本体论以人为主体,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对于社会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加重视精神上的自由与发展。但是其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说明具体的实践模式,过于注重人的主体性,忽视了社会实际的作用,缺乏实践精神。虽然“尚未存在”本体论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产生的哲学理念,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布洛赫未能向人们提出指导实践的具体方法,在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也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相背离,布洛赫也没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四、结论
“没有希望,理性就不能开花;没有理性,希望就无法说话”。
布洛赫强调希望的积极能动性,向我们展现了在社会未来发展阶段那些“尚未”形成的丰富内容,提出人类生存的意义在于对尚未存在的不懈追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通过对过去历史和现存社会的批判,构建起以“尚未存在”为核心的希望哲学,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15-05-01:91-121.
[2][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Ernst Bloch. The Spirit of Utopia [M],trans. Anthony A.Nassar,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Meridian,2000.
[4]金寿铁:恩斯特.布洛赫: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定位及其当代意义,《江苏社会科学》[J],2008(4).
[5]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6]金寿铁:恩斯特·布洛赫哲学思想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02).
[7]金寿铁:饥饿·希望·预先推定——恩斯特·布洛赫情绪学说概论[J].哲学研究,2010(5) .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大学2021年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一般项目“‘尚未存在’”--布洛赫希望哲学本体论研究”(项目编号:YJSCX2021-144HLJU)的结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