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倾城之恋》的跨媒介改编
2021-01-10董香兰
摘要:当今时代文学作品的跨媒介改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而选用现当代文学作品作为改编的素材更为常见。改编原著需在遵循原著精髓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本文以张爱玲的原著小说《倾城之恋》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为例分析改编后影视作品与原著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倾城之恋》电影;电视剧
一、《倾城之恋》原著小说的改编现象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电影由香港导演许鞍华搬上银幕,相比于原著,许鞍华的电影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节上的改动。
二、《倾城之恋》电影改编的得失
1、表现小说心理描写和主观化语言上在改编后的缺失
在小说中,作家通过灵活的运用文字,能够将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和细腻多变的情绪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但是电影是用视像展现人物特征的,镜头对人物心理的展示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到这一特性的限制,原著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很难在荧屏上表现到位。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全知视角的主观化语言来实现的,这就加大了改编的难度,许鞍华即使把原著中的对话完全照搬到电影中,也很难准确的再现人物的性格,同时也失去了原著中对才子佳人爱情的嘲讽意味。在心理描写的表现上,如小说的开头徐太太为了白流苏的婚事请她同去香港这一部分,徐太太如此豪爽,让白流苏吃惊不小,小说里有一大段白流苏当时的心理描写,这一段的心理描写展示出了白流苏精明的算计,她已猜到这一切有可能是范柳原早就安排好的,所以等她到了香港看到了范柳原却毫不吃惊就合情合理了,电影中虽然照搬了人物之间的对话,但是却没有办法表现这部分的心理描写,在香港范柳原出现在酒店时,白流苏一点也不惊讶的表现就会让观众很不理解,原著中对爱情算计的嘲讽也无从表达。
2、《倾城之恋》改编后的亮点
一是在意象的处理上。《倾城之恋》的开篇有一段胡琴,同样在影片开始部分有胡琴作为背景音乐,戏剧舞台的镜头隐喻着戏梦人生,幼年时与家人失散的流苏在街头张望着,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孤独又无助,隐喻着她的人生状态,离婚后回到娘家的她实际上如同幼年时那般被家人所离弃,没有归属感。原著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是月亮,这在电影中也有很好的表现。比如流苏和范柳原在浅水湾饭店互相试探的那个夜晚,导演给了月光的特写镜头。還有范柳原对白流苏说出《诗经》中的诗句时,两人面对的城墙,墙不仅是实在的墙,也隐喻着两个人的心墙,流苏对范柳原对戒备,害怕自己赌上了名誉也换不来婚姻的承诺,范柳原则觉得流苏并不是真心爱自己。野火花在影片中作为情欲的象征也多次出现,两个人散步时范柳原摘下一朵野火花送给流苏,流苏一个人散步时看到野火花想起了范柳原。二是在战争环境的渲染上,许鞍华认为自己不该拍那么多的枪战,把战争气氛渲染得过了,但我认为,原著中轻描淡写的战争实际上是成全两人爱情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是香港的陷落,流苏只能是范柳原的情妇。影片中还展现了两人为了躲避战乱像平凡夫妻那样生活。这都可以看出战争是两人感情发展的重要一笔,所以电影对战争的表现是对原著的一种补充,我认为这样的改编恰到好处。三是蚊香的象征。影片中,流苏陪七妹去见范柳原,还和他跳了舞,回来后被四太太骂不识趣和辱没家门。流苏和七妹睡在一屋,流苏神情漠然,静静地点着蚊香。一圈一圈的蚊香正像她弯弯曲曲隐秘的心思,缕缕飘散的轻烟像是她微弱的希望,她点燃了蚊香,隐喻着她开始抗争,点亮自己未来的希望,即使渺茫,也要抗争。在影片结尾,导演把最后一个镜头留给了蚊香,流苏听到四太太和四哥离了婚的消息,脸上带着点得意,带着点报复的快意,还带着点冷酷,不轻不重地把蚊香踢到一旁,隐喻着流苏抗争的胜利,她终于逃离了不堪的家庭,嫁了想嫁的人。
三、电视剧改编版《倾城之恋》与原著的差别
张爱玲长达2万字的小说《倾城之恋》在被邹静之改编成电视剧后就变成了长达40万字的剧本,依笔者看二者之间的结构差别很大。
首先在张爱玲的小说开篇就很简短的说出了白流苏就已经离婚了。可是电视剧播出一周后,电视剧才演到白和唐一元揪扯不清,演到十多集了白流苏和范柳原还没有见面而且在这一点上花了不少的时间,甚至占到了电视剧的一大半,似乎把故事所有的来龙去脉都都补充了出来。
其次中间有一段很不可思议的情景就是:白流苏和白宝洛从事“地下医院”的工作,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身算的上是情敌的两个女孩,却都能不计前嫌相亲相爱,而且电视剧中最后宝洛为了爱情不顾一切最总也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人,这一点不仅和张小说不相符合,看似很充分的考虑到了道德价值尺度。
就原著与电视剧内容上的不同:张爱玲的原著是因为她张爱玲的文字是华丽的,张爱玲每完成一个作品就像建立了一个废墟,你只能去凭吊,不可能再造以取而代之的,她一造好文字堡垒,人就走了,但是残影如同废墟却一直在读者眼前徘徊不去,任谁都不可能复制。她笔下那个不变的廋削的人物形象正构造成了那个“张爱玲的风格”令人久久难以释怀.
而邹静之看似用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填补上了张笔下人物的那种廋削让每一个人物都变的丰满起来,看着更加的“丰满、华丽与完整”起来,这种填补补上了文学想象空间,也固定了大家眼中的那种空白,也正是这种过于大量的填补使人就不是那么舒服了。就邹静之个人认为自己是“张爱玲的小说就是一粒种子,种子好是关键。编剧不能把种子吃下,而是要灌水将其泡出枝蔓、根茎最后开出鲜花。”而我认为他的浇灌过于大量没有达到恰到好处的效果而是淹没了张爱玲本身的作品风骨,正如“张学”专家陈子善教授谈到电视剧《倾城之恋》时的观点“改编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对于一般观众或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来说,适度交代人物和背景是有必要的,但不能过头。”而邹静之就过头了。
四、总结
文学作品和电视剧作为两种不同的媒介艺术,二者既有相通之处,亦有不同之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跨媒介的改编不仅仅是影视艺术汲取养分的需要,也是文学作品从单一的印刷媒介走向多元化媒介呈现、寻求更大生存空间的尝试与探索。文学和电视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二者只有取长补短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与补充。
参考文献:
[1]吴世娟 .浅谈《倾城之恋》的电影改编[J]《青年文学家》2014(000)015.
作者简介:姓名:董香兰(2000-7) 女 汉 河北省 本科 文艺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