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管理的改革研究
2021-01-10潘乐安然王洋薛勇邓连政
潘乐 安然 王洋 薛勇 邓连政
摘要:新公共管理是西方的思想产物,同时对于我国的行政管理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但是毕竟国情、背景有所不同,所以我国的行政管理也不能够完全照搬照抄。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作为切入点,简单的探讨基于新公共管理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改革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及国际间竞争加剧的趋势,迎合提高政府效能的需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热潮,促使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向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在西方国家的风行有多方面的原因: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构成了新公共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理性官僚制与后工业社会的不适应则是催生新公共管理的体制原因;而西方国家内部的财政危机则是新公共管理兴起的内部动因。当然,任何一项重大的政府改革运动仅有现实的呼唤是远远不够的,它还离不开一定理论的支撑。同样,新公共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理论的指导,也不可能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同并在实践中迅速风行。
一、新公共管理概述
1.1新公共管理发展背景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曾经主导西方公共行政领域近一个世纪之久,并被誉为是行之有效、甚至是最佳的传统或称主流的公共行政,遭受到新的外部环境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赖以建立的两大理论基础——威尔逊和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管理论均无法回答和解决政府所面对的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政府财政危机,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政府机构日趋庞大臃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信心。
1.2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理论基础与以往的行政理论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说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的话,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首先,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如从“理性人”(人的理性都是为自己的利益,都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利益)的假定中获得绩效管理的依据;从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中获得政府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有效性的依据;从成本—效益分析中获得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和评估的依据等等。其次,新公共管理又从私营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新公共行政管理认为,私营部门许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为公共部门所借用。如私营部门的組织形式能灵活地适应环境,而不是韦伯所说的僵化的科层制;对产出和结果的高度重视,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产出;人事管理上实现灵活的合同雇佣制和绩效工资制,而不是一经录用,永久任职,等等。总之,新公共管理认为,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
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浪潮,促使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向“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变。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涉及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活动的各个方面,改革的基本主线是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政府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的功能优势融合,从而提高政府功能输出的能力,形成一种供给公共服务的新制度安排。政府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公民则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第二,政府角色定位,由“划桨”转为“掌舵”。新公共管理认为,在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中,政府职能有不断扩张的冲动,直接导致了职能膨胀、机构扩大直至臃肿。新公共管理倾向于把决策制定(掌舵)和决策执行(划桨)分离的体制。为了实现两者分离。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主要集中于掌舵性职能,在公共行政中,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
二、基于新公共管理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重点
(一)树立公共服务创新理念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模式,正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对高等学校的体制、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服务理念是新公共管理发展的助推器。新公共管理的服务理念对高校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高等学校是公共服务机构,主要面向教师和学生,高校的顺利开展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在社会市场化、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必然离不开服务理念。强调顾客至上与服务意识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公共管理提出的顾客满意原则认为:政府不是高高在上、自我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对社会公众负责任的“企业家”。而企业家式的政府应该视公民为“顾客”,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提供优质服务。由于长期受封建传统和主体中心主义权利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影响,导致我国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政府重管理、轻服务,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官僚主义严重等现象难以根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就是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官僚主义现象的真实写照。这些都与我国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没有摆正自身位置,没有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新公共管理所提倡的顾客导向,为公众提供无缝隙服务的理念对于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国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的改革必须由官僚机构向公共服务管理机构转变。
(二)合理划分政府的决策职能和管理职能
政府的四大职能分别是: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区分这四个职能主要是从政府执政所管理的对象不同,政治职能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经济职能主要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职能注重的是国民的文化需要,而社会职能是指除了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的方面。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政治职能是指政府为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随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文化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对文化事业所实施的管理。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职能主要是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指除政治、经济、文化职能以外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新公共管理明确提出了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进而将制定政策和提供服务分开,从而调整和优化政府职能。由于受传统行政理念的影响,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承担着双重角色:既“掌舵”也“划桨”;既制定公共政策又包揽所有的公共服务。这种做法缺乏竞争压力,不仅容易出现供给低效率、寻租与腐败的问题,而且还容易造成政府机构臃肿,职权交叉的问题。为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效率,政府组织在公共服务过程中应该把制定政策和具体操作的职能分开。
三、总结
总之,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在西方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我国的行政改革中,要充分借鉴其优点,摒弃其不适合我国国情之处,使之对我国的行政改革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岩.浅谈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J].煤炭经济研究,2009,(03).
[2]李芬.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J].重庆行政,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