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1-01-10张亭亭
张亭亭
摘 要:“大脑先生”东尼·博赞最早提出了“思维导图”的有关概念。在分析了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特点之后,提出了“思维导图”:将有关信息以“关键词+分支”的形式表示出来,借以说明信息当中所包含的逻辑关系,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信息的核心内容。初中地理课程当中教学知识点复杂,学习要求烦琐,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学活动,应用思维导图,能够为学生创造记忆、学习的新方法。本文针对初中地理教学进行讨论,思考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地理教学板块当中。
关键词:初中地理;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思维導图自20世纪80年代便已经传入我国,在初次与思维导图接触时。教育工作者将其定义为一种“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工具,忽视了思维导图在记忆、学习、思考等环节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活动来说,思维导图能够培养个体的发散性思维,借由核心关键词与信息分支的引导,帮助学习者掌握全新的学习方法。对于抽象思维较差、信息整合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思维导图更为友好。当初中地理教学与思维导图相互碰撞,如何应用思维导图完成教学任务就成了教师需要解决的重点难题。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实现可视化教学,降低授课难度
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围绕着理论教学展开,图示材料虽然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但要全面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学生必须重复记忆地理课程中所提及的相关理论。在这一教学要求下,死记硬背成了理解地理知识的最佳方法。这样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地理知识依靠教师的语言、书本上的文字出现在课堂当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但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地理知识处于“不可见”状态,学生无法得到活用地理知识的机会。[1]思维导图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现状:配合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将课堂上的地理知识归纳起来,在思维导图当中以核心词、问题、答案、示例等形式对其进行处理,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同类知识的记忆,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课堂上的问题、学习任务以知识脉络的形式出现在教学活动当中,各个知识点相互串联,为学生提供了掌握地理知识的全新方法。应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观看、归纳、思考的过程中整理地理知识,能够保障地理教学的高效性。
(二)实现互动式教学,改变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多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当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位置时,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自然要受到教师的影响。部分学生甚至形成了依赖教师、盲从教师的消极 学习习惯,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主学习能力。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依靠灌输完成授课,导致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2]借由思维导图,教师可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构建互动式教学新模块:在指导学生学习、归纳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的地理思维、学习能力进行训练,结合课堂上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学任务给出对应的教学目标,训练学生的地理技能。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双方以思维导图为素材,进行地理知识的归纳总结工作,并重新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任务,学生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延伸学习范围,地理教学的自由性更强。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归纳基础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要落实“学生主导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保障一切教学活动都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服务。教师要积极调整地理教学方法,除了传输地理知识之外,更要培养学生敏而好学的学习素质。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极大程度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有关教学工作围绕着“学生接受地理知识”开展,学习者的主观意识与学习能力并不能表现在课堂上。配合思维导图,要尝试创新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借由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以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地球的运动”的有关教学为例,可配合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不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围绕着“地球的运动”这一关键词,学生会主动搜集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如何证明地球是运动的?地球的运动有着怎样的特点?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针对各个问题给出答案。这些答案可能是学生的假设,也有可能是教材上的标准答案,可供选择的素材不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利用思维导图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在思维导图当中增设总结板块,帮助学生对学习经验、学习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结合思维导图,可尝试设计开放性更强的教学问题:既然地球是运动的,哪些地理现象能够说明地球在不断运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独立归纳并总结基本知识点,借由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归纳基础知识。配合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活动,可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总结重点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部分知识点扮演着“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在归纳总结相关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习方法,更要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态度,保障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到地理学习活动当中。[3]对于初中重点地理知识的记忆不能死记硬背,而是要针对知识点的核心内容、难点板块梳理相关信息,保障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应用地理知识。
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知识,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烦琐的地理知识点,可借由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以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中“自然环境”的有关教学为例,在地理课堂上,学生不仅要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更要结合专业的地理名词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部分分析论述类问题与环境知识也有关联。通过思维导图,可对相关板块中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以自然环境为对象,掌握自然环境的地理特点,配合思维导图分析相关环境的形成原因;分析之后在思维导图当中加入实例,结合森林、海洋、沙漠等自然环境开展随堂练习活动,要求学生配合思维导图,说明不同环境的地理特点、造就该环境的主要因素,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借由思维导图整理重点知识点,学生能够独立归纳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相关信息,回应地理教学的授课要求,总结、应用地理知识,进而创新地理学习方法。
(三)突破地理难点,创新学习方法
部分地理知识较为抽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无法系统掌握,加之缺乏实践经验,在相关板块的学习中很难取得好的学习表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才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但结合现有的初中地理教学经验来看,教学工作多围绕着测验、提问等活动开展,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难点知识,教师借助重复的解题训练来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教学活动枯燥,學习方法单一,导致初中生无法形成学习兴趣。配合思维导图,可尝试创新地理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重新应用地理知识,保障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以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中“农业”的有关教学为例,农业生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够导入生活素材,则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将同步提高。但受限于地理教学方法与授课时间,学生并不能对地理素材进行应用。配合思维导图,可尝试对“农业”板块的有关知识进行重新加工。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围绕着农业的概念、定义引入地理知识,讲解基础概念,了解农业的发展史与分布特点,主动搜集地理知识。在随后的教学中,针对农业的发展特点、农业区位的选择继续设计信息模块,要求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回答相关问题: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活动是否会对当地的自然活动产生影响?在设计思维导图之后,结合随堂测验提出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以某地为对象,分析农业发展对于相关地区经济、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在分析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归纳相关知识点,依靠课堂上的地理知识、教师给出的专业问题确定新的学习思路,保障地理学习的有效开展。配合思维导图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地理知识,尝试进行自学,以此来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创新复习方法,总结地理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并应用地理知识,教师需要组织实效性、互动性更强的复习模式,在帮助学生独立总结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消除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盲点问题,保障复习活动的高效性。对于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来说,地理复习就是一种查漏补缺、应用地理知识的有效手段,科学的复习能够将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初中地理教学特点,要尝试创新复习方法。配合思维导图,可实施“多管齐下”的复习指导计划,保障复习质量。
教师可尝试利用思维导图来创新复习指导模式。传统的复习活动强调“一对一”的专精复习,一次复习只能针对一个板块开展,复习的系统性得不到保障。配合思维导图,则可以重新创新复习指导模式:在复习的过程中,根据地理知识的内容、学习要求对其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制定复习方案。以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材中“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复习为例,教师可围绕关键词“自然特征与农业”这一话题设计复习板块:在复习指导工作中,要求学生围绕西北地区、西藏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开展复习工作。教师向学生提出复习任务,要求学生将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农业发展特点归纳整理起来,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比对,随后提出问题: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于农业有哪些影响?要求学生围绕关键地理知识开展互动,总结地理知识点。配合“自然特征与农业”,可导入多板块的复习活动: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复习、对农业区位分布特征的复习、对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复习等。一次复习,可以总结多个知识板块,真正实现了“多管齐下”。
总之,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出了归纳关键信息、总结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点的有效素材。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应用思维导图,要围绕着基础知识、难点内容、重点教学等板块设计地理教学新方案,让学生重新认识、解读地理知识。发挥出思维导图归纳知识、发散思维的作用,帮助学生重新认识相关知识点,能够有效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建秀.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4):64+72.
[2]秦玉强.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3):78-79.
[3]黄芸.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高考,2018(08):66.
【备注:本文为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PLG23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