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中的正反对比研究

2021-01-10谷思思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8期
关键词:对比摄影

谷思思

摘要:摄影是一门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和解锁的艺术门类,在摄影表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描绘摄影画面,让摄影画面显得饱满和富有意味,进而更好地去表达摄影人的思想感情。这些修辞方法中,各种各样的对比与正反关系成了摄影画面的“宠儿”,摄影人不断运用这些对比与正反关系来充实画面,但是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关系却成为摄影人的学习难点。本文将为摄影学习者讲解摄影正反对比的其中几个方面。

关键词:摄影;正反;对比

一、摄影中的大小对比

大小对比存在世间万物中,任何事物处在有着不同参照物的环境中所显示的肉眼可见的形态与个头是不一样的,想要客观对比,必须将需要对比的物体放在同一环境中并且找到一定的参照物。摄影中我们常常将几种物体布置在同一画面里,根据物体的形态和个头形成几种不同形象,以小衬大或者以大衬小,从而突出主体,表达意境。

大小对比是我们摄影创作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诺想要表现出一个物体十分宏伟壮丽,我们一定要在画面中找到相对应小的物体,如此才可表达宏伟壮丽之感,因为所有物体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只有将两者安排在同一个环境中相互比较,相互衬托,才能知道这些物体到底谁大谁小。所以如果画面中没有参照物,我们是无法让观者去感受你所想要表达的物体到底有多宏伟壮丽。比如,我们在一个大的场景中,就拿建筑摄影来说吧,经常会引入小形象的物体,而且这个物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形象,那么这个小的物体就是一个参照物,通过这个参照物我们可以很容易想象出整个场景应该有多大。同样的方法,如诺我们要去表现一个物体小的形象,要在画面中找到一个大的参照物,形成视觉反差后,小的形象顺理成章被展现出来。

我们也经常在摄影中使用“守株待兔”的方法来表现大小对比,比如我们在街头或者旅行途中拍摄,常常会遇到一些非常大形象的物体,像巨幅广告牌、巨型玩偶、雕塑等等,这些大形象的物体在设计上往往都非常夸张和引人注意,如果很好观察它们的特点并且利用对比方式将它们表现出来,画面效果也将非常有趣味。所以,此时我们可以“守株待兔”,等待小形象的物体出现,巧妙将这个小物体和大物体和谐地安排在同一个画面中,以小衬大,形成一幅强烈的大小对比照片。

当然我们很多时候也经常想把一些本来比较小的物体夸张表现出来,展现它们“大”的一面。那么我们在选择镜头上会有一些讲究,比如选择广角镜头或者超广角镜头,再者需要我们尽可能靠近拍摄主体,这样一来,即便是一朵小小的花儿、一片小小的树叶,都可以成为“庞然大物”,那么此时,就算这小花儿和小叶子身背后是大山大河又如何呢,它们依然可以站稳“C位”。这种方法其实也是利用“近大远小”的原理,透視的变化让画面很容易出现大小对比,这种拍摄方法在自然风光、城市建筑摄影中比较常用,当我们用“小”去衬托“大”背景时,主体和陪体之间、前景和背景之间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很容易就被和谐展示出来,效果通常也会比较良好。

摄影中的加减

摄影中的加减体现在好几个方面,比如画面构图元素多或者少,再比如曝光过或者欠,这里我们主要来从构图元素的多少来谈谈加减。在处理摄影画面元素多少时,我们经常会讲“摄影是一种减法艺术”,我们总希望在拍摄的时候尽量只保留对主题有用的,对主体起到突出作用的元素,其他不必要的元素全部忽略。这就是摄影减法所要减去的东西——一切干扰主题和主体的元素,听起来很好理解,好像不是那么难懂,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却困难重重。很多摄影初学者都很容易在减法的道路上走得不是很顺畅,因为在他们眼里取景框下都是美丽景色,不愿意舍弃任何一个可以抓住的元素,总希望所有美景都可以尽收眼底,而正是这样一种做法导致他们拍摄出来的摄影画面往往主题不明确,主体不突出,环境杂乱,画面毫无美感。而摄影中的“加法”反倒而行之,我们希望在一些简洁画面中增添一些亮点和点睛之笔,为画面最终呈现的效果添彩,而不是一味的为了获得简洁的画面而过度使用“减法”,导致画面结构不完整,信息不明确,画面效果差。

摄影创作过程中,摄影人在不断尝试如何获得更加美妙的画面结构,也不断在研究何种情况下运用何种表现手法去表达,学会创造性观察是摄影人不断修炼的必备能力。当我们遇到一个没有秩序感的环境,背景杂乱无章,对我们拍摄会产生很大的难度,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造成主次不明,陪体喧宾夺主的情况。此时我们就需要用“减法”来处理问题,首先我们可以运用大光圈去虚化不必要的元素,突出主体;其次,离被摄对象尽可能的近,这样的话就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可能对主体造成干扰的元素留在画面之中;第三,角度要控制好,可以是适当利用仰拍或者俯拍等角度尽可能美化画面;第四,画面整体的色调要稍微简明清爽一些,如果画面颜色过多过杂很容易造成眼花缭乱的感觉,不利于主体的表现。

当我们遇到一个简洁、空旷而且沉闷的画面时,我们的处理方法就有所不同了,此时我们希望运用“加法”为画面添彩,所有“加”进来的元素都是为了画面可以更加和谐、结构更加完整。比如我们可以给画面制造空间感和层次感,利用周边可以利用的物件作为前景、框等等给画面制造画中画的美感,再比如可以等待一些动的元素走进我们所准备拍摄的画面,给画面一些亮点,而这些亮点是随机的,有可能是天上恰巧飞过的一架直升飞机,一个骑自行车的孩子,一个漏气的哆啦A梦玩偶气球,一片刚刚飘落的树叶......

三、摄影中的刚柔

摄影画面和其他任何人与物一样,有刚也有柔,摄影人通过画面的刚柔来表达不同的情感需求与渴望,摄影画面中的刚柔可以从很多方面来体现,这里我们来讲讲不同线条带给画面的刚柔情绪。线条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元素,比如,桌子的脚、沙发的边、风筝上的线条、田野间的小路、运动场上的跑道......它们的存在本身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但是当我们把线条安排在不同的画面中时,它们所存在的特定形态会给观看者带来完全不同的心理暗示。

垂直线是刚强有力、稳重安定的,我们经常用这样有力的线条来表达建筑物的雄伟壮丽或者其他刚直有力的物体与场景;曲线恰恰相反,它们给观看者带来温婉、优美的感觉,摄影人更喜欢将这种如流水般的线条运用在河流、道路、海岸线.....来表现一定的韵律感,让观看者达到内心平和,展现温柔细腻。粗线是非常有力量的,摄影人通过粗线条来描写男性的刚强、建筑的雄伟、大山的壮丽......细线却是极其优雅、温柔的,这种线条就非常适合来描绘温柔的女性、缓缓的小溪、美丽的小草原;阳光明媚的正午阳光特别强烈,光线就会很硬,往往给人一种刚的感觉,摄影人通常会运用这种光线来描绘刚、硬、有力的物体;清晨和傍晚的光线很软、很温柔,这种光线就很适合来拍摄柔和、舒缓的人和物。

结语

在摄影创作过程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突出主体,表达主题,大小对比、“加法”“减法”、刚柔运用得当,都可以为我们实现和谐画面添彩,但是具体什么时候需要使用大小对比的方法,到底怎么去控制“加法”和“减法”、什么时候去运用刚柔来处理画面,我们都不能给出一个公式性的标准,唯一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所有的使用方法都是为了画面更加美好、主题更加明确,结构更加完整。在摄影创作过程中,还需摄影者根据拍摄现场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摄影构图》,辽宁美术出版社

[2]《摄影基础与实训》,辽宁美术出版社

[3]布莱恩·彼得森,《学会创造性观察——摄影中的设计、色彩和构图》,湖北美术出版社

[4]科拉·巴尼克、格奥尔格·巴尼克,《解密......即景创意摄影》,中国摄影出版社

猜你喜欢

对比摄影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