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幼儿户外混龄运动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思考

2021-01-10杨慧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4期
关键词:玩法小班规则

杨慧

摘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小班期是幼儿常规培养的关键期,户外混龄运动规则的建立不仅是活动的需要,也是幼儿社会性情感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为了让小班幼儿在混龄运动中建立规则意识,教师通过在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采取有效策略,促进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内化。

关键词:户外混龄运动小班幼儿运动规则

户外混龄体育运动是集包容性、剧情性、合作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幼儿游戏,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续和补充,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活动的缩影。在户外混龄体育运动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相对自主地选择运动内容,达到在学中玩,在玩中强身健体的目的。幼儿在运动区域选择上、活动开展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争执,教师的指导显得被动,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小班的幼儿缺乏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但是该阶段又是一个能够被高度开发、有着极强培养效用的阶段。教师在运动活动中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明确规则要求,调整培养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潜能。

一、相关理念概述

唐朝诗人李群玉《湘中别成威阇黎》中曰:“至哉彼上人,冰霜凛规则。游心杳何境,宴坐入冥默。”这里的规则即为共同遵守的条文规范。通常情况下,规则是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由特定的群体共同商量并确定内容,约定俗成后群体内成员共同遵守执行的制度或章程。规则一般分为明规则和潜规则。前一种是通过明文规定确立的,存在滞后性;随着形势的发展,规则需要不断完善,又衍生出非明文规定的潜规则。不同的人对规则的理解不同,不管是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还是社会群体制定的规章制度,对人的行为都存在约束性,让人们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保持社会稳定。本文中的规则,是指个人行为规范,是规则在社会中的基本含义。在比较自由开放的户外混龄运动活动中,对各个运动区游戏玩法的掌握、同伴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等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育目标的达成。

二、问题的提出

小班幼儿从家庭进入校园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活动初期,幼儿还没有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活动秩序混乱,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导致幼儿不能深入探索。因此,对幼儿在混龄运动中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必要的,它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质量。熟悉了规则,幼儿才能在活动中感到轻松、愉悦。规则意识的建立需要家庭的配合、教师的指导和幼儿自身的努力。为此,我们对小班幼儿进行了在户外混龄运动中培养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

三、小班幼儿户外混龄运动中规则养成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习惯影响幼儿的规则习得水平

幼儿原生家庭养成的习惯往往不利于混龄运动中游戏规则的遵守:家里自由玩耍的幼儿受到运动区域参与人数和运动器材数量的限制不知如何应对,是活动开展初期最常见的问题。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与同龄人接触较少导致合作意识不强,在游戏过程中容易出现争抢和霸占现象。还有的幼儿在家中的玩具数量多,家长也较少要求幼儿及时归整自己的物品,导致在运动结束后一些小型体育器械随意摆放的情况时有发生。更深层次的追踪发现,部分家长贪图省心,认为幼儿自己玩耍,只要不纠缠大人就行,对幼儿缺乏规则教育和技能要求。

(二)游戏玩法不清影响幼儿的规则习得水平

小班幼儿初期没有混龄运动经验,加上对游戏路线不熟悉,进入运动区后无所适从,容易出现无目的的游走现象;在活动中,很多幼儿会把自己喜欢的器械带到其他运动区,或者不在指定的运动区内活动,这可能是由于幼儿物权意识未完全形成,以为自己先玩的就是自己的。因为耐心有限,很多幼儿在活动中途不想玩的时候止步不前,导致所有人被迫停止全部运动。

虽然小班幼儿在户外混龄运动初期容易出现不遵守游戏规则的现象,但是幼儿习得能力强,在教师的指导和有效干预下,能够很快掌握游戏规则,转变混乱局面。一年后,小班幼儿已经能够懂得“讲规矩”的重要性,多数幼儿改变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认识到在游戏中要爱护器械,不争不抢,按路线轮流玩等。

四、讨论与思考

(一)教师要合理设置运动区域,适应不同性别幼儿的需要

根据幼儿年龄差异,运动区设置要多样化,使每一个幼儿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活动内容,为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以及混龄运动的有效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小班幼儿合作意识和分享意识尚未建立,教师在运动区设置前既要考虑幼儿的人数和年龄差异,合理定位运动区数量,还要根据活动开展情况适时调整活动玩法,层次性投放器械,递进性更新玩法,兼顾教育性和趣味性。运动过程中出现违反常规的现象时,教师除了对幼儿纠纷进行调解,更应该反思运动区域设置的合理性与玩法的适宜性。

(二)帮助孩子树立好物权意识

物权意识缺乏是幼儿成长期的特征,教育者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耐心指导。强势的指责或者批评容易给幼儿造成认知误区,并且使其“有樣学样”。当孩子因运动区归属问题而发生争抢时,教师不要责备一方的不讲理,而是要耐心地引导幼儿,让幼儿明白整个运动场地是公共的,大家都可以玩,并非谁先玩就是谁的。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延迟满足等方式,帮助幼儿逐渐把握事情的边界。

(三)明确混龄运动规则,建立新的常规

首先,活动前教师要提出要求,初步了解规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不要急于让小班幼儿进入到混龄运动中,而是要提前向幼儿明确游戏规则,掌握玩法,让幼儿心中有数。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直接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比如示范和讲解。活动前必须要让幼儿清楚,按照教师要求进区,活动时要保持安静,不争吵打闹,出现不同意见时要小声征求其他幼儿的看法,听到结束的信号后要立刻结束游戏,将运动器械放回原处,爱护公物等。所有教师要互相沟通,对规则有统一的要求,切忌各行一套,让幼儿无所适从。

其次,活动中要重视指导强化规则。尽管活动前教师多次提出游戏规则,但是小班幼儿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策略加强对活动中幼儿行为的指导。教师直接介入和间接指导往往是活动中常用的策略。例如,幼儿不清楚运动方法,教师可以直接进入场地“玩”,给幼儿正面的示范,也可以艺术性地邀请其他幼儿先行前进,带动队伍中的弱势幼儿。

最后,活动后进行评价以巩固规则。规则在前,习惯在后。要使规则意识真正植根于幼儿内心,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必须及时进行反馈,科学评价。教师一般通过选择典型案例进行集体评价。教师可捕捉规则执行较好、表现突出的行为和幼儿进行分享,让更多幼儿明白遵守规则益处多多;也可以就活动中出现的失范行为和幼儿一起讨论,帮助幼儿内化规则。

参考文献:

[1]胡萍.浅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育[J].新课程研究,2019(11):118119.

[2]张琪琪.户外混龄运动中体育与社会领域的融合[J].好家长,2019(71):47.

[3]程虹.幼儿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的教师支持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玩法小班规则
再去小班看看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让规则不规则
鸡蛋托的创意玩法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向时尚ICON借衣之“花”式新玩法
二则
粗和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