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符号的建构到行为的内化

2021-01-10白素娟徐玲玲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4期
关键词:入队红领巾少先队员

白素娟 徐玲玲

摘要: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参与政治生活的先锋组织,但是在全童入队的背景下,少先队员光荣感日渐缺失。这一现象背后有着许多的原因。重塑少先队员的光荣感,是学校少先队活动的重要目标。在日常学校生活中,构建少先队的符号意义,通过制度与规范培养少先队员的自律性,通过仪式化的活动培养少先队员的身份认同感,实现知行合一,让少先队的革命传统得以传承,将少先队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尝试重塑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完成少先队员们在小学阶段的政治生活演練。

关键词:全童入队少先队员光荣感身份认同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我国的少年儿童先锋组织,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少先队员并不是对所有儿童开放的,在1995年初,少先队员只有1000万人,仅占当时队龄儿童的13%,后来少先队员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始终无法做到真正的全童入队。直到2005年,《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通过,才最终确定了“全童入队”的方针,但是随着全童入队的落实,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即少先队员光荣感丧失日益严重。

一、“光荣感”是什么?

何谓光荣感,有老师在论文中这样界定光荣感,“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集体与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产生的道德感”,这是一种倾向于道德评价的理解。但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少先队员的光荣感,首先是基于道德判断的对组织代表符号意义的认同感,其次是基于人际交往的对少先队组织的归属感,最后是自己愿意为实现组织所代表的意义为之奋斗的责任感。少先队员的光荣感既有形而上的道德判断,也有具体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得到认可并付诸行动的动态过程。

二、少先队员光荣感缺失的原因

之所以说少先队员光荣感缺失,是因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少先队员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对于这一身份已经表现得十分淡漠。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少先队员身份的认知模糊,对少先队礼仪和标志缺乏深刻认知,对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红领巾也充满了冷漠的态度。

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革命叙事”式微,弱化了学生对少先队员身份的认知。社会媒介的快速迭代,让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的传递形式,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类途径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信息。但是这些媒介信息或多或少都是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无论是盛极一时的抖音、快手短视频,还是家长们深恶痛绝的手游网游,他们大多数是资本构建的消费景观,其目的是推销自己的物质产品,构建充满欲望投射的客体,鼓励人们消费。传统的革命叙事在日常媒介中被边缘化,对物质财富的推崇取代了对英雄故事的崇拜,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对少先队员身份的认知日渐模糊,逐渐遗忘少先队员代表的意义。

其次,宽松的入队条件,影响了学生对组织的认同感。

目前少先队员的入队条件是比较宽松的。在完成小学一年学习后就可以申请加入了,而且在全童分批次入队的要求下,基本上在小学二年级就实现了全部学生入队。准入门槛低、普及率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由于少先队组织易于加入,这也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组织的认同感,无法凝聚学生们的向心力。

最后,少先队组织活动的减少,淡化了少先队的组织作用。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成绩始终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评价标准。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以此来展开的,所以对于学生的组织活动开展是很忽视的。学生对组织的认知,更多是局限于班级这一教学活动空间,而非抽象的少先队组织。再加上少先队中队组织大多是与班级重合的,这就更加加剧了学生的这种认知。

三、重塑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实践尝试

那么如何重塑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呢?笔者所在的少先队课题研究小组在日常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实践方式,经过了一年多的跟踪调查,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符号与意义:少先队内涵的当代性认知建构

红领巾是少先队一个十分重要的符号,“符号的功能造成了符号关系场,要领会一个符号,必须首先知道它所代表的那个对象(符号的对象意义)并理解符号本身的意义(符号的含义)”,一个组织在孩子们心中能否被接受,就要看这种符号能不能被孩子们接受。

在全童入队的社会背景下,少先队本身所蕴含的革命意义被忽略,或是因为与儿童生活脱节而被淡化。所以想要加深儿童对少先队光荣感的认知,首要做好少先队历史内涵的继承,以及与当代儿童日常生活的当代性认知建构,将抽象的光荣感具象化,贴合少先队员的特定年龄段身心发展特征。同时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少先队的内涵,以便塑造儿童对少先队的当代性认知,只有主动地认知、理解、感悟,才有可能加深儿童对少先队的光荣感认知。

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少先队员的意义呢?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就是让学生理解“红领巾”的符号意义。

戴上红领巾意味着什么?可能很多一年级的学生都无法了解,他们戴上红领巾的时候更多是好奇、憧憬以及莫名的兴奋。当这个新鲜劲一过完,他们很快就会把这当成无聊的负担。我们选择了小学二年级,做了一次关于红领巾意义的随堂调查。在调查中,约有1/4的学生偶尔忘记戴红领巾;约2/3的学生不能完整表述出红领巾的意义和内涵;约4/5的人不能说出和红领巾有关的故事或者英雄人物。显然,虽然经过入队教育,但是许多学生已经忘记红领巾的含义了。

如何扭转这个局面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举措。

开展重温队史,铭记革命誓言活动。将少年先锋队的历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们讲述。让学生对少先队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初步的概念。

开展“感受身边榜样的力量”主题演讲。在梳理完队史活动后,组织学生搜集不同历史阶段优秀的少先队员的故事,并将故事整理,然后进行演讲。搜集资料和参加演讲的过程能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

开展爱国主义电影放映活动,让学生了解、学习英雄故事。通过放映革命传统影视作品,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不同年代少先队员的英雄故事。图片和影像早已经被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重视,他们通过对图片和影像的研究,挖掘其背后被人们所赋予的意义和隐藏的社会观念,正如有的学者在研究中指出,播放革命影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和画面不仅能触动少先队员们幼小的心灵,让他们用喜爱的方式追忆起革命先辈们创建新中国的伟绩,还能体会到作为少先队员的荣誉感。”

(二)制度与约束:常态化的少先队制度培养少先队员的自律性

少先队的光荣感,除了来自己儿童本身对少先队内涵的认知,也有赖于教师不断地规训与培养。这种规训从学校层面来说,就是建立起常态化的少先队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少先队的行为,在规训与惩罚中,强调少先队本身所代表的内在要求。通过常态化的制度,培养少先队员的自律性,并让学生以实现这样的要求而产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光荣感。

在全童入队的前提下,尤其要重视队前教育对学生的塑造作用。在学校的实际操作中,如果方法得当,依旧可以加深学生对少先队的认知。

我们把一年级的全童入队,分成了三个阶段,培养少先队员的自律性。

第一阶段:规范认知

在这一阶段,我们会通过队前教育,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少先队的队史和基本礼仪规范方面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少先队是什么、要做什么?建立对少先队的基本认知。

第二阶段:行为规训

在这一阶段,通过组织系列活动,将少先队的活动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相连,充分发挥游戏的吸引作用,以积分制的形式,鼓励学生将少先队的规范制度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具体的活动形式为:

给一年级新生分发《红领巾成长手册》,每完成一项阶段性工作,即可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游戏内容包含,入队申请、队史知识大闯关、英雄人物我来讲、队旗队徽我来涂、队歌嘹亮我来唱等活动,将少先队相关知识融入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自觉地以少先队员的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

第三阶段:学生入队

即便在全童入队的背景下,我们也会通过学生的《红领巾成长手册》在班级进行民主评比,选出入队时候的优秀少先队员代表。而评选的标准一是基于学生成长手册的总得分,二是对照队规的行为要求,考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时刻以少先队员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典型人物的选取,发挥榜样人物的带头示范作用,从而培养低年级小少先队员的自律性。

(三)仪式与荣耀:通过仪式化的活动塑造少先队的身份认同

少先队仪式化的活动,始终是树立当代少先队光荣感的重中之重。借助与少先队相关的各种仪式,可以让儿童理解少先队的要求,领悟参与少先队活动的意义,并形成相应的情感、立场、价值观。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指出,“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通过组织极具形式感的少先队仪式,让儿童感受到自己正式加入了这一神圣组织,产生一种组织身份认同感。而借助红领巾佩戴、队旗传递等仪式化的活动,增强少先队本身的荣耀感。

入队仪式无疑是少先队员仪式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这是对学生身份的一次转换,让学生从一个无组织的人,转变成参与政治生活的少先队员,精心设计的入队仪式,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洗礼,让他们感受少先队员背后的意义。

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一年级学生的入队仪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前期准备阶段:

1.完成各班级的入队学生人数统计,收集入队申请书;

2.各班组织训练呼号、敬礼、系红领巾;

3.学习唱队歌;

4.各班级旗手训练;

5.准备代表发言。

实际操作阶段:

1.出旗仪式;

2.校长宣读入队决定;

3.大队辅导员讲话;

4.学校大队委给学生系红领巾;

5.一年级学生队旗下宣誓;

6.各中队授旗;

7.新队员发言;

8.一年级学生呼号;

9.校长讲话;

10.退旗。

通过这一系列精心组织的活动。参与其中的儿童会被盛典现场的神奇力量所震慑,通过这些仪式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作为组织中的一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光荣的少先队员”将会通过仪式化的盛典,作为一种榜样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认知,这种情感具有传染性,甚至能成为一种本能,如同《社会认同过程》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这种本能能够因为一个人表达了某种情感(对组织的认同感),而在另一个人激起同样的情感”,从而引发儿童群体关于少先队“集体自我”的认知,在仪式化的活动中获得少先队的崇高感和荣誉感。

除此之外中队长评选也是激发学生对少先队员身份认同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通过“当好小干部”这样的主题活动,让少先队员知晓队干部选举的民主程序,强化少先队员干部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具体的活动按以下流程进行:

1.中队辅导员明确干部选择标准,介绍竞选程序;

2.中队候选人以“怎样当好队干部”进行竞选演讲;

3.全体中队队员民主投票选择;

4.宣布竞选结果并上报大队审核;

5.大队审核后,通过大会的形式颁发中队委员标志;

6.中队辅导员组织干部培训,检查队干部履职情况;

7.中队长定期召开队委会,讨论中队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中队干部的荣誉是很多学生的追求,在健全干部选举制度的前提下,也应实施适时的干部队伍轮换,让少先队员们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少先队的荣光。

(四)传承与内化:在日常教学中重塑少先队员荣光

遗忘,是所有荣耀与传统的最大杀手。而全童入队及造成的神圣组织平民化,极易引发集体性的遗忘,从而忘却少先队所包含的光荣意义。加拿大学者瓦尔德斯的《诗意的诠释学——文学、电影与文化史研究》一书中就写到,“拯救一个民族,……是由作家去恢复讲故事的艺术,并且一代接一代地将之传授给,将来有可能重新发现他们,已经失传了集体身份的后代。与身份叙事融合的记忆之岛是人类意識统一的根基。”恢复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同样如此。我们要恢复讲故事的艺术,即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少先队内涵故事的传承讲述,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重塑历史记忆。通过校外参观、校内情景剧演绎等特色主题活动传承少先队的精神,同时将少先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具体行为,在日常教育中重塑少先队荣光,切实发挥少先队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政治身份认同感,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清明祭英烈活动我们大多选择在烈士陵园举行,在这一天,学生需要穿着统一的服装,并佩戴象征身份的红领巾。活动基本上按以下流程进行:1.出队旗;2.全体唱少先队歌曲;3.组织宣读誓词;4.大队长在队旗下讲话;5.学生代表发表感悟。

这些活动开展中,通过特定的情境体验,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不再遥远,在这些精心组织的活动中,“实践了政治教化的核心理念:效忠队、团、组织及国家与人民,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投身于立足本岗位的学习,练就驾驭未来的本领,准备献身共产主义事业。”

每年三月份,我们也会组织“学雷锋,见行动”的主题活动,让少先队员学习雷锋精神,寻找雷锋精神与少先队员日常生活的契合点,将榜样人物的精神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1.观看电影、了解雷锋的故事,观影后讨论雷锋精神是什么?

2.寻找队里践行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将他记入中队光荣册。

3.以中队为单位,设计组织一次学雷锋活动。

通过这些沉浸式的体验课程,我们希望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内化少先队员的行为准则,尽快融入少先队员这一政治角色,并在学习生活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沉浸式的少先队活动,其实也是他们社会政治生活的一次彩排。我们希望少先队员通过各类主题活动,产生对少先队荣光的认同感,将来成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真正的接班人。

四、结语

少先队员光荣感的重塑实践,是无法一蹴而就的,所有的教育都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作用的,只有坚持不懈加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教育,才能将“少先队员”这一称谓完成意义的建构和行为的内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完成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生活教育。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入队红领巾少先队员
自从马上入队了
《红领巾》的“童年照”
我入队了
入队
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我爱“少先队员证”
智取红领巾
洗红领巾
星你星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