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周刊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历史考察
2021-01-10何建娥
摘要:《群众》周刊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机关理论刊物,以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历史使命。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群众》周刊以民主联合政权学说为重点,通过理论探讨、实践推介、思想交锋和经验借鉴等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加以研究与阐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
关键词:《群众》周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4-0040-05
《群众》周刊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后迁移至香港)公开发行的唯一机关理论刊物,1937年12月创刊于武汉,1949年10月暂行休刊于香港。12年间,《群众》周刊坚持向广大国统区民众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抗战胜利前夕,基于国际国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新变化和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首次公开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然而,这一主张刚刚提出,就遭到政治回击和理论攻势,国民政府明令,“对召开国事会议成立联合政府之文字应严扣”[1]。《群众》周刊作为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通过理论探讨、实践推介、思想交锋和经验借鉴等方式, 对民主联合政权学说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阐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一、理论探讨
理论探讨是党的机关刊物宣传和阐释革命学说的主要方式。党的领导人和党内外知识精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他们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革命实践,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并加以理论总结和提升而形成理论文章。《群众》周刊通过刊发此类理论文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
(一)分析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必要性
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挽救民族危局的关键环节。全面抗战伊始,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明确提出一条全面抗战路线,认为只有动员和组织人民,才能抵御强敌。而国民党政府为维护少数当权者的利益,坚持一党专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致使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欧洲战场捷报频传的形势下,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却依然溃不成军,加之国统区多年来的政治腐败与民不聊生,群情激愤,民众一致认为,“非根本改弦更张”“召集国事会议与组织联合政府”“绝无其他解决方法。”[2]及至抗战胜利,联合政府更是成为主流民意,“是开始和平建国的前提,是实现共同纲领的保证,是民主政治的大道”[3]。从外部形势来看,成立联合政府也是战后世界之潮流趋势。欧洲各解放国如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希腊等,纷纷成立包括共产党在内的联合政府,扩大人民民主权利,从而实现了民族解放和战后和平,他们的经验是“只有团结,民主,才能求抗战胜利,民族复兴。”[4]战后欧洲正在走向新的民主主义,人民的力量正在成为新世界的决定因素,对于中国而言,“是人民的民主联合的力量,在争取中国的独立,则其政权,自然也必须是民主的联合的。”[5]只有通过各民主党派的联合政府,才能把全体人民团结起来,以推进艰难的民主建设事业。
(二)阐释民主联合政府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张友渔认为,我们所要树立的民主政权,既不是资本主义各国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权”,也不是社会主义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权,而是几个反对帝国主义的阶级联合起来共同专政的,“新式的民主政权”,即“抗日统一阵线的政权”[6]。华岗指出,民主联合政府,指的是这个政府并不是一个党与一个阶级包办的政府,而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根据民主原则,所组织起来的民主统一战线的联合政府[7]。胡绳强调,在抗战的现阶段,共产党所奋斗的是“实现新民主主义而非社会主义,是民主的联合政府而非别的什么政府”[5],通过联合政府,与全国人民一起,使中国脱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联合政府采取怎样的具体形式?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和敌后解放区,采用的是“三三制”的具体形式,即无论在政府人員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共产党反对任何一党一派包办独断,同时采取这种明确具体的办法以防止自己走上包办独断的道路,以达成和各革命阶层亲密合作,”[9]这是“三三制”的基本精神,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鲜明体现,有利于调动各界人民的抗战积极性,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探索实现民主联合政府的关键
学者们一致指出,实现民主联合政府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邓初民认为,“人民大众才是联合政权的真正重心,才是支持联合政权的坚强柱石。”[9]任何党派、任何阶级联合执行政权时,都要服从大多数人民的利益,都要使政权成为表达和执行大多数人民意志的有力工具。潘梓年强调,要实现民主,必须认识人民的力量。人民大众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他们有着取之不尽、不可战胜的力量,认识到这种力量,“才能对今日的民主运动具有坚强而不可动摇的信心,才能找出推动这一运动的各种具体方法。”[10]胡绳则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民主的立场,就必须信任人民大众的力量。如果对于人民的力量表示怀疑轻视和否定,那么在思想和实际上都难免走向反民主的方向。民主思想的基本要义是,“承认工人农民有反抗剥削和自求解放的权利,承认在中国民主的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工人和农民大众的自觉和自动的斗争。”[11]因为历史的发展,实际就是人民力量的发展。所以中国的工人阶级,如果不着眼于农民和农村的解放,便一定不能完成自己解放的任务。
除集中探讨上述理论问题外,《群众》周刊还刊登了多封读者回信,如《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为什么不能立刻实行社会主义》《依靠谁来实现民主政治——关于任鸿隽先生的〈今后国家的出路〉》《关于革命与改良主义等问题》《关于领导权问题答问》等,是其阐发民主联合政权学说的有益补充。据粗略统计,《群众》周刊刊发的相关文章约50余篇,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二、实践推介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群众》周刊通过大量报道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的实际,真实反映了民主联合政权学说在各地的实施情况,充分论证了联合政权学说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一)介绍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性质及其意义
于鸣指出,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民主制度既不同于苏维埃工农民主制度,也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抗日民主制度是包含了一切抗日人民的民主,不论什么人,也不论做过什么事,只要他不是汉奸、卖国贼和犯罪经法庭褫夺公权的,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彻底的平等的民主制度[12]。王若飞指出,敌后根据地的政权,“不是一党派一阶级专政的政权,而是真正能够团结一切抗日人民,照顾一切抗日阶级利益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权。”[13]林枫指出,东北解放区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包括各民主阶层即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开明绅士在内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并强调这一政权实质上是农民的政权,只有牢牢地掌握在人民群众手里,才能完成民主政权建设的任务[14]。慕伊指出,冀察晋解放区的政权,是在坚持民主、抗战的基础上建立的体现人民意志的统一政权。敌后抗战正是因为有了民主,不愿做亡国奴的人民才能被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在抗战建国的工作中团结一致,朝着建设一个和平、自由、民主、繁荣的三民主义新中国的目标奋进[15]。由此可见,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抗日根据地或解放区,其政权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新民主主义政权,这种民主联合政权的最大意义是能充分凝聚民心、发掘民力与民智,共同致力于抗战建国。
(二)介绍根据地民主政权的表现形式
首先,各个根据地都规定了保障人民权利的法令,确保一切抗日人民享有充分和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涵盖人身权、财产权以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等。其次,真正实行了普选制度并建立了各级真正民意机关,确定政權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各级政权都是由人民用直接、普遍、平等无记名的投票选举出的人民代表组织,直接行使选举政府、罢免政府人员、创制法律、复决法令的四权,是一个真正有权的权力机关。再次,在各级政权组织成份中认真实行“三三制”政策,这种政策是使各界人民都有说话机会,都有事做的政策,是我党诚意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政策。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会不会削弱共产党的领导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只有不依靠权力,不依靠多数,而依靠正确的政策,优秀的党员,艰苦的工作,以争取别人的拥护,才是真正的领导。这领导才是有机的,巩固的。”[6]最后,抗日政权的民主,还表现在单一领导和集体领导个人负责上。前者是指下级政府只受上级政府的领导,纠正了过去多头领导之弊病;后者是指一切重大问题都通过会议决定再分工负责,纠正了家长作风下的个人独断现象。总之,根据地民主政权是民主的、战斗的、廉洁的政权,是团结全民合力抗日合力建国的政权。
(三)报道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的实际成绩
各根据地因为建立了民主联合政权,并采取种种措施确保民主的实现,因而其政权建设、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可喜成绩。《群众》周刊刊载了《西北见闻记——一个民主政团同盟人士苏北解放区印象记》《外国记者的陕北印象记》《日寇投降一年来:苏皖边区民主建设成绩》《晋察冀行进》等文章,全面介绍了解放区的建设成绩。例如,在租佃债息问题上,要保障人民的财产所有权,同时也要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既要减租减息也要交租交息。在劳资关系问题上,适当改善工人生活,提高劳动纪律,团结劳资双方发展生产。在妇女解放问题上,扶助妇女组织,提高妇女文化、政治水平,改良妇女生活,保障妇女参政权、婚姻自由权、财产继承权。在结社问题上,一切抗日人民均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之自由。在少数民族和宗教的地位平等问题上,清算了“大汉族主义”的传统,在“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下,各少数民族在选举上都有特殊的优待。此外,在货币政策、水利建设、合作事业、救灾、军队卫生工作、报纸新闻事业、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政治的民主,特别是民众选举息息相关。“事实证明,唯有在扶助民众实行民主中,才可以训练民众的能力,而达到完全的民主。”[16]
总之,《群众》周刊的实践推介,向国统区民众展现了与国民党独裁专制截然不同的,共产党领导的蓬勃发展的民主联合政权,促使联合政权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爱国人士的认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得到有效普及。
三、思想交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常常会遭遇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阻挠。围绕新中国国体问题,当共产党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建立各革命阶级民主联合政权的主张时,各种质疑和反对声音此起彼伏。对此,《群众》周刊给予针锋相对地批判,并在批判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一)批判“一党政权也是民主”的观点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和平与民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欧洲大多数国家相继建立了新型人民民主的政权。这股潮流波及到中国,使国内也涌现了要求民主和自由、反对独裁与专制的声音。
但国民党当局却继续其“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宣传,企图维护其法西斯专制政权。例如,国民党的政论家叶青强辩“联合政府是不合于民主政治的”[17],并以“苏联实行一党政治,仍是民主政治”[18]来为国民党的一党政权辩护。对此,邓初民指出,“社会主义的一党政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亦即大多数人手里,所以是民主;法西斯、半法西斯的一党政权,是掌握在少数金融寡头、政治流氓的手里,所以不是民主。”[9]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才是一个政权是否民主的评判标尺。共产党所主张的联合政府,它既不是无产阶级的一党政权,也不是资产阶级的一党政权,而是“各阶级各党派的联合政府”,其联合的纽带是人民,由各阶级各党派的人民组成的联合政府是真正的民主政权,而国民党的一党政权是假民主真独裁的政权。
(二)批判“中国式民主政治”的观点
有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是民主主义的,应该保持这种旧的政治理论并复活这种政治实践。例如,钱穆认为,“中国自秦以下二千年,只可说是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是一个君主专制的政府”[19]。他以封建时代的宰相制度和考试制度为依据,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既非君主专制,亦非阶级专制,而是一种“中国式之民主政治”。对此,胡绳指出,以宰相制度否定君主专制,实质是离开国体问题来单纯谈政体问题,是捉摸不到历史的真相。中国封建各朝代设立宰相御史及各种政治制度,目的就是要辅助、牵制皇帝以实现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而专制时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其实就是从地主阶级中选出可用人才来行使政权,正表明这是地主阶级专政的国体。因此,官僚制度之存在并不足以否定君主专制,恰恰相反,它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得以维持的有力支柱[20]。张友渔也认为,中国历史上并无民主理论,更无民主政治。封建专制者御用的儒家学说不能解释为民主思想,封建时代的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的政治更是和民主政治南辕北辙[21]。
(三)批判“中国不需要民主”的观点
持“中国不需要民主”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民主政治不能产生强有力的、统一的稳定政权,且中国人民是无知无识的,不愿意也无能力管理国家大事。更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上虽然没有民主政治,但仍然可以产生如秦汉唐宋等国富民强的朝代,所以中国情况特殊不需要民主。历史能够证明中国不需要民主吗?首先,封建时代所谓的国富民强,是建立在千百万人民大众被剥削被压迫的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寄生在人民身上、与人民对立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富强是脆弱的短暂的。其次,历代封建专制政权更迭的命运证明,在不民主的政治下,政权是最不稳定、易于涣散的,也没有力量承受艰危困难的锤炼。专制主义政治无法在帝王一人的名义下维持向心力,在统治集团内部都不能形成真正的统一,更何谈整个社会的统一?最后,历代封建专制主义者都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政策下实行愚民教育、奴才教育,所以不是中国人民不愿意无能力过问国事,而是没机会。实际上,中国人民是有意愿、有能力参与政治生活的,历史是不会为反民主之人作证的[22]。
通过思想交锋,《群众》周刊进一步认识到,各阶级各党派的联合政府或联合政权,是“新”民主与“新”政权的唯一特征。联合政权的新民主,既要确保大多数人的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也要确保广大人民的国内民主与国际民主。因此,联合政权必须服从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成为表达和执行大多数人民意志的有力工具。换句话说,联合政权是由人民自己创造,掌握在人民自己手里,由人民力量保证其巩固与发展,并为人民共同利益服务的政权。
四、经验借鉴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催生了世界范围内民主政治的浪潮,一时间新型人民民主政权蔚然成风。《群众》周刊适时刊出相关文章,大力宣扬世界民主趋势,借鉴各国民主斗争的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促进战后中国走上民主联合政权的新道路。
(一)借鉴欧美各国战后民主联合政权建设的经验
二战时期,欧洲国家大多遭受了法西斯铁蹄的入侵,但各国人民团结一致,最终战胜了强大的轴心国并建立了自己的新民主政权。例如,法国由于亡国的危难,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加强了各阶级进步人士的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等,在新民主主义原则上建立了各阶级各党派的联合政权,为建设新法国、完成新民主的措施而奋斗[23]。同样,在法西斯统治的意大利,共产党和社会党团结与领导各阶层人民为着共同的目标——反对法西斯,要求民主自由,结成以民主为基础的广泛的民族阵线,最终建立联合政权,恢复了意大利人民的权利[24]。此外,还有《民主波兰的诞生》《捷克人民怎样取得胜利的?》《南斯拉夫人民的伟大成就》《保卫共和及其土地的西班牙农民》等文章,相继介绍了欧洲各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艰辛历程。1944年11月30日出版的《群众》周刊9卷22期,聚焦美国大选,刊登了《从大选看美国政治的发展》《美共与美国大选》《民主世界的轨迹》《美国大选前夜》《民主的美国》《“人民世纪”的光辉体现——谈美国的大选和罗斯福的胜利》等文章,指出罗斯福的第4次当选是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表达作者们对战后民主新世界的殷切期待,以此激励国人抗战到底,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奋斗。
(二)借鉴亚洲各国人民民主抗争的经验
亚洲国家在二战时期大都遭受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犯,但各国人民英勇抗争,最终实现了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日本人民在日共的领导下,为反抗本国军国主义的压榨,把反战斗争深入开展到工厂、农村、学校和军队,形成了反内阁的统一战线,目标是建立各政党、各政派联合基础上的人民政府,最终建设一个民主和繁荣的新日本[25]。越南人民在越共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在反法西斯和要求民族獨立解放的政治基础上,成立包括各进步力量在内的越南民族阵线委员会,为驱逐日寇,建立越南民主国家而奋斗。日寇投降后,越南人民坚持民族完全独立的要求,要求法国根据民族自决的原则,允许越南独立[26]。此外,印尼、暹罗、缅甸、菲律宾、印度等国人民反抗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斗争,也受到《群众》周刊的关注。通过对亚洲人民反抗侵略、争取民主的介绍与宣传,借鉴其为民主自由目标而团结一致、永不妥协的斗争经验,鼓舞国人争取抗日的胜利、民主的胜利。
(三)强调知识青年对民主运动的推动作用
在借鉴他国民主政权建设经验的同时,注重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强调知识青年对民主运动的推动作用。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就在民主革命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民主运动的生力军。抗战后期,面对世界民主浪潮与中国封建法西斯统治的现实反差,知识青年忧心忡忡。为此,《群众》周刊从1945年3月出版的10卷3—4期开始,专设《知识青年怎样推动民主运动》的笔谈,全力唤醒知识青年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行动。知识青年向《群众》周刊踊跃投稿,对中国的民主运动献计献策。李全望认为,民主必须“争取可能争取的朋友,宣传可能宣传的对象,教育可能教育的同胞。”[27]西民认为,民主不能坐待,知识分子“要认真不断的去争取,团结一致并与群众结合”[28]。习人认为“没有农民大众作基础的民主,就不是真正的民主,更不是彻底的民主。”[29]第一次笔谈结束后,《群众》周刊计划刊出笔谈总结,却被审查机关扣压,后改登《本刊启事》敬告广大青年,“没有谁可以阻遏今天民主的潮流,而且在当前的战斗实践中,中国知识青年是能够锻炼和提高自己的。”[30]同年5月,为纪念五四运动26周年,《群众》周刊发表时论《知识青年与民主运动》,为青年民主运动指明方向,“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广大人民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在农村,不问什么运动,如果不伸展到农村里面去,这运动尽管在某些城市搞得轰轰烈烈,始终有如培植在瓷盆里的盆景,可以开花而不能结果。”[30]通过笔谈活动,知识青年和广大读者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投身于中国民主政治斗争实践中。
综上所述,尽管身处国统区严苛的新闻舆论环境,《群众》周刊仍然较好地完成了党报党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它启示当代党报党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新的实践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必须善于借鉴他山之石,用开放的态度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1]指示文电[N].新检月报,1944-10-31(7).
[2]挽救危局,准备反攻[J].群众,1944(18).
[3]华岗.论过渡时期的共同纲领[J].群众,1946(2).
[4]华民.欧洲各国正走上新的民主的道路[J].群众,1944(21).
[5]胡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而奋斗?[J].群众,1947(23).
[6]论三三制[J].群众,1944(17).
[7]从封建地主官僚资产阶级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J].群众,1949(29).
[8]李普.何谓无拘无束的选举[J].群众,1945(17).
[9]人民的政权[J].群众,1945(3-4).
[10]谈民主须能认识人民的力量[J].群众,1946(31).
[11]民主思想的充实[J].群众,1947(15).
[12]陕甘宁边区怎样实现了民主制度[J].群众,1940(1).
[13]我们怎样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起新民主主义的政治[J].群众,1942(17).
[14]东北解放区的政权建设[J].群众,1947(34).
[15]冀察晋解放区的民主建设[J].群众,1944(13).
[16]刚文.西北见闻记——一个民主政团同盟人士苏北解放区印象记[J].群众,1944(13).
[17]联合政府研究[J].国是,1945(11).
[18]中国现在的政治是否民主政治[J].中央周刊,1945(6-7).
[19]文化与教育[M].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7.
[20]评钱穆著《文化与教育》[J].群众,1944(3-4).
[21]民主运动和复古倾向[J].宪政月刊,1944(10).
[22]歷史能够证明中国不需要民主吗[J].群众,1945(1).
[23]邓初民.新民主之法兰西型[J].群众,1945(5-6).
[24]范剑涯.意大利的民主运动和联合政权[J].群众,1945(3-4).
[25]岗野进.消灭日本法西斯的道路[J].群众,1945(15).
[26]张尚民.越南的革命[J].群众,1945(23).
[27]李全望.面向群众,面对困难[J].群众,1945(5-6).
[28]西民.民主不能坐待[J].群众,1945(5-6).
[29]习人.投向人民的海洋[J].群众,1945(7-8).
[30]本刊启事[J].群众,1945(11-12),(9).
作者简介:何建娥(1980—),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法学博士,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