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空间 护生态 保资源 促发展
2021-01-10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时序更替,砥砺奋进又一年;蓝图已绘,奋勇争先踏征程。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是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起步之年,也是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推动自然资源工作现代化的关键之年。面对疫情和灾情双重考验,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三个一批”活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灾后重建工作,持续优空间、护生态、保资源、促发展,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亮点纷呈,全省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勇立潮头方显担当,干在实处永无止境。现代化河南建设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必须乘势而上、担当善为,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推动各项工作往实里抓、向目标奔,以前瞻30年的眼光,努力谋划好自然资源重点工作,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为“两个确保”目标实现、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1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
河南省作为粮食大省,保护好耕地是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把保护耕地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打好保护耕地“组合拳”,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全省耕地保护红线。
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将各地耕地保护目标任务落实到地块图斑,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制度,从严开展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补充耕地逐地块落图、拍照入库,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严格补充耕地项目核查,确保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双到位。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进一步严格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向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转化管制措施,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加强耕地动态监测,实时掌握季度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变化状况,建立耕地变化状况动态分析预警机制,确保实有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用好自然资源督察利器。自然资源督察和执法工作是有效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利剑”和“拳头”。省自然资源厅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督察作用,聚焦重点督察、专项督察、跟踪督察和例行督察,以“零容忍”态度坚决遏制新增乱占耕地建房行为,发现一起、严查一起、追责一起;全面推行田长制,织密自然资源监管“一张网”,分级设置田长、网格员,确保每一寸耕地都有人管、有人护;扎实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护田”行动,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坚决守护好河南的万顷良田。
“天眼系统”加速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积极与省应急管理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公安厅等部门对接,整合提升蓝天卫士、雪亮工程、基本农田巡查管护车、“一网两长”监管等资源平台,加速建设全域全覆盖监管的“天眼”系统,对全省耕地实行实时监测监管。
2 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坚持试点先行、全面带动,通过编制专项规划、构筑生态廊道、开展生态修复、实施滩区治理,初步实现黄河(河南段)中游山更青、下游滩区富、全域廊道美。
坚持规划引领,高水平编制专项规划。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结合河南黄河实际,形成了《河南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与格局研究》等14个专题成果;按照“前瞻30年、编细15年、编实‘十四五’”的原则,以全国、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为依据,先后编制《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河南省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规划》《河南省黄河滩区国土空间综合治理规划》《河南省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标准》《河南省沿黄湿地公园群发展规划》等。
坚持质效并重,高标准构筑生态廊道。推进沿黄生态廊道提质增效,统筹推进森林绿化、湿地保护、矿山修复、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目前,郑汴洛沿黄生态廊道已全线贯通,黄河(河南段)右岸生态廊道道路已建设完成697千米,2021年底右岸生态廊道实现道路全线贯通。黄河左岸的济源、焦作、新乡、濮阳等市(区)聚焦生态保护、黄河安澜、水资源集约利用、富民惠民和文化传承,全力推进生态廊道建设。
坚持综合治理,高质量开展生态修复。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精心谋划一批以黄河流域中游(河南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和修复工程、河南黄河下游及滩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工程为代表的重大工程项目。目前,正积极做好总投资50亿元的黄河流域中游(河南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和修复工程申报,争取列入国家资金支持项目。
坚持惠民利民,高效率实施黄河滩区治理。进一步优化黄河滩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较好解决黄河滩区自然保护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重叠57万亩问题;创新实施宅基地复垦券交易制度,累计筹集搬迁资金67.7亿元,持续助推黄河滩区居民搬迁;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向黄河流域重点倾斜,通过积极争取,9个项目部署在黄河流域;推进黄河滩区耕地高效利用试点,积极引导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耕地高效利用。
3 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三个一批”活动
“萬人助万企”“三个一批”活动开展以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充分发挥要素保障部门职能,释放政策“含金量”,打好服务“组合拳”,围绕落实惠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优化政务环境,迅速研究出台《服务“万人助万企”十项措施》,从保障产业用地、改进供地方式、降低用地成本、解决遗留问题、提高登记效能、加强涉矿服务等方面,提出系统性的政策措施,细化明确部门工作任务,提高服务保障的精准性,确保服务“万人助万企”活动落到实处。截至2021年11月底,收到的省企业服务办交办的13个批次、71项企业问题,已全部反馈解决。
工作中,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注重制度措施创新,从省级层面推进解决“共性问题”,适时召开专题部署会,加大工作推进和用地保障力度,有效解决企业要素保障中遇到的难题,逐步提高“标准地”出让、拿地即开工项目比例,全力以赴保障企业发展用地需求,力争“地等项目”,切实把“万人助万企”“三个一批”活动不断引向深入,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强化上下协同,建立“一班两员”制度,即成立服务企业发展专班,设立要素保障咨询员、重点产业项目服务工作联络员,实行主动上门服务、对接企业需求,实行服务事项清单化管理,重大问题集中会商解决,抓好政策落地、支持企业发展,赢得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赞赏。
4 科学擘画现代化河南空间布局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编好国土空间规划,坚持省、市、县、乡同步编制,合理确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引导城镇空间布局与开发强度、发展需求相适应,既坚持节约集约发展,又为长远发展留好空间。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锚定“两个确保”奋斗目标,按照前瞻30年、编细15年、编实“十四五”要求,结合河南实际,科学谋划现代化河南空间布局。
三条控制线是政策线、责任线,也是生命线。省自然资源厅坚持把试划三条控制线作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中之重,组织全省不断深化细化试划成果,着力优化布局,留好发展空间,确保落子无悔。一是结合主体功能定位调优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按照国家确定的保护任务(2006-2020年),完成永久基本农田试划。在试划中,坚持全省“一盘棋”考虑,在合理预留各地发展空间的前提下,以主体功能区定位为主导因素,将各省辖市保护任务落图落地。二是逐图斑调优生态保护红线。河南省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000多万亩,其中,96%分布在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区和黄河生态带。目前,正在逐图斑进行再梳理,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既保障生态空间,又保障发展空间。三是进一步优化城镇开发边界,合理确定各市、县城镇用地规模,支撑长期发展空间需求。全省试划的2035年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与目前的城镇现状面积相比,数量增加较多。
为确保试划成果及时用于国土空间治理,省自然资源厅搭建了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建设了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与国土空间规划同步编制、同步运营。目前,信息系统已接入三条控制线试划成果等省级数据300余项。未来,将持续汇集省、市、县数据,优化平台信息功能,推进全省国土空间“网络化覆盖、一张图统领、全流程贯通”,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平台,实现空间治理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
5 铁腕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
深入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河南省委、省政府重要工作部署。2021年以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公安厅开展矿山整治攻坚行动,对涉矿山违法行为及刑事犯罪活动开展“全清查、大整治、严打击”,建立分包机制,严格落实排查摸底、执法查处和整改修复责任,坚决遏制新增,综合利用技术手段,全覆盖、无死角进行监测,对新增图斑实行周提取、周排名、月底向地方政府通报查处、整改进度,督促整改落实,并充分发挥厅际联席工作机制作用,定期会商通报,对发现的问题实行联合认定、联合查处、联合惩戒。据统计,全省共立案查处287宗典型违法案件,向公安机关移交3750宗问题线索,完成废弃矿山治理修复约2万亩,正在修复5.13万亩。
省自然资源厅多次召开推进会,深入落实“铁拳出击、铁腕执法、铁面问责”工作要求,坚决遏制无证、越界开采矿产资源以及破坏矿山生态环境行为。聚焦“控新治旧”目标,要求各地完善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推进目标清单化、任务台账化、整改责任化。依托自然资源动态遥感监测监管平台,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天眼”系统等技术手段,开展全面摸排,澄清问题底数,精准认定修复责任;严格动真碰硬,对矿产违法违规问题多发地区彻查一批、督办一批、曝光一批、问责一批,坚决遏制违法采矿破坏生态新增问题;高质量编制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和标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制度,修复治理一批矿山,守护好绿水青山。
6 强力构建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2021年,面对极端天气频发和地质灾害多发、高发的严峻形势,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一项生命工程、安全工程,坚持“防”“治”并举,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科学应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在“防”上下功夫。汛前,及时调整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组成人员,印发年度防治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同时,组织34家地勘队伍驻守70个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进行技术支撑;加强隐患排查,明确1985名群防群策员,将排查出的2521处隐患点全部纳入群防群策体系;开展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避险能力水平。汛中,强化预警预报,加强与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的会商联动,科学研判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把预警区域具体到县、乡,将预警预报信息及时推送到村、到户、到人,累计发布黄色及以上等级预警145次;科学实施调度,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调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建慧及时召开党组会、调度會、专题会,并多次到荥阳、新密等地现场指导;加强检查指导,成立6个专家指导组冒雨奔赴橙色、红色预警区域开展督导,选调由206名副高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组成省级专家组,第一时间到红色、橙色预警区域指导。汛后,及时总结梳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在“治”上下功夫。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6000多万元在51个县(市、区)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查清隐患位置、研究成灾机理;扎实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立省级项目库,已入库项目22个,预算资金2.3亿元。
在构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结合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及时对“7·20”特大暴雨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工作直达县(区)、专家研判、预警响应、每日通报、专家指导、值班值守、督导检查、综合治理”等15条工作长效机制,为群众生命财产筑牢安全防线。
7 深入推进国土三调成果共享应用
国土三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河南高度重视,坚持全省“一盘棋”,层层发动,逐级落实,不仅按时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而且精准摸清了自然资源“家底”,形成了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底图”。
高起点谋划。省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11个省直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在省自然资源厅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建立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强化部门协同配合。作为牵头部门,省自然资源厅坚持把国土三调列为重大专项工作,统筹协调,稳步推进。
高标准推进。加强宣传引导,省级层面累计发放各类宣传品40多万份,推送公益短信约4500 万条,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100多篇;加强党建引领,下发倡议书,将组织建在项目上,开展主题征文,积极营造国土三调文化;实行试点先行,选取新密市、汝州市、温县、淇县作为试点,在流程优化、技术应用等10个方面开展探索实践,为全面推进工作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高质量管控。坚持培训到位,省级层面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0余轮次,5000多名调查人员通过考试取得培训证书;坚持指导到位,抽调专家组成5个工作小组,定期分类、分片区指导,对困难多、技术力量弱、初始调查成果反复整改的县(市、区),实施“ 一县一策”,分类指导整改;坚持机制到位,建立进度上报、工作通报、检查验收、质量控制等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坚持监管到位,对工作进度、成果质量和任务落实情况实施量化评价;坚持问责到位,将国土三调列入纪检监督事项,与省纪委监委驻厅纪检组成立专项工作组,不定期深入一线抽查暗访,确保国土三调资金安全、质量安全。
多维度应用。结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工作需要,及时共享调查成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自然资源管理“一网两长”制、“百园增效”工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三区三线”划定、自然资源动态监管、河湖划界、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8 全面推动林长制落地见效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为推进林长制落地,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在新县、长垣县等地开展县级林长制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在信阳、驻马店等地开展全域试点,探索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地域特点推行林长制的标准,为全省推行林长制先行先试。
与此同时,在省自然资源厅指导下,省林业局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专班,相继开展基础工作,在试点工作基础上,深入调研,摸清实情,完成《河南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意见》初稿,邀请省委政研室、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进行论证和完善,征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安徽和江西林长制工作处、省直相关单位、市(县)林业主管部门等的意见建议,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2021年10月2日,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分级设立林长,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长效机制,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根据《实施意见》,省级第一总林长由省委书记担任,总林长由省长担任,副总林长由不担任政府职务的省委副书记、负责省政府常务工作的副省长和分管副省长担任,林长由省委、省政府其他领导同志担任。市、县级参照省级建立林长体系。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结合本地森林、草地、湿地资源情况设立林长体系。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等经营单位设立林长,纳入市、县林长责任体系。各级林长实行分区(片)负责制和层级管理。
为推进林长制落地见效,2021年12月5日,河南发布第1号林长令,加快推行林长制,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切实强化森林防灭火工作,提升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目前,各地正在加快制定市、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信阳、 驻马店、周口等已全面推行林长制,济源等地结合实际建立“林长+检察长”“林长+公安局长”等“林长+”新机制,形成了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强大合力,彰显出强大的制度优势。
9 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2021年7月中下旬,河南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导致多地大量基础设施被毁、房屋倒塌、农田被淹。灾情发生后,省自然资源厅将灾后恢复重建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第一时间出台用地支持政策,建立领导工作机制,及时发布灾后重建项目选址要求,开展政策解读、复垦券交易等工作,扎实有序推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为推动工作落实,省自然资源厅先后两次向自然资源部提出用地服务保障支持政策的请示,并第一时间成立以党组书记、厅长张建慧为组长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灾后重建规划、用地保障、地质灾害防治3个专班,分别负责统筹协调灾后重建项目规划布局、选址、设计,灾后恢复重建用地保障,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谋划、申报、监督等工作。有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市、县自然资源部门均成立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实施台账管理,周密部署行动。
省自然资源厅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原则,出台《关于做好灾后重建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防汛抢险及灾后重建用地保障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对抢险救灾紧急用地、抢险救灾生产生活用地、灾后重建项目选址、用地计划指标调剂、增减挂钩支持政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因灾特殊供地政策等进行明确,为打赢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主动仗提供制度保障。
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对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项目用地手续办理开辟绿色通道,指派专人全程跟踪办理,积极完善用地手续,促进快速复工复产。
针对44个极重灾区和重灾县(市、区)恢复重建工作需要,省自然资源厅建立省、市、县三级分包责任机制,10位厅领导分别联系10个受灾市,厅机关14个处(室、局)分包44个重灾区,深入一线查实情、办实事、解难题,督促指导分包市、县做好灾后恢复重建保障工作。市、县自然资源部门建立市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分包乡(镇)、县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分包村(社区)联系制度,积极对接,主动解决规划布局、项目选址、用地保障等问题。
省自然资源厅将灾后重建纳入督查事项,及时跟踪督办各地进展情况,了解各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意见建议,定期对各地工作落实情况进行通报,有力地服务了全省的灾后重建工作。
目前,已有111个集中安置区项目纳入全省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涉及使用新增用地8240.3亩,已开工74个。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先行用地,也已全面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