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支撑西藏农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2021-01-10陈缘

农经 2021年7期

陈缘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农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秏牛产业为主,藏羊、青稞、草产业、特色奶业等产业共同发展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西藏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科技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在助力西藏農牧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西藏农牧业生产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

关键词:西藏农牧业;农牧业科技创新;特色农业产业

西藏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面积约占我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其特殊的高寒自然地理环境客观上决定了其地表资源利用方式的主体是农牧业,农牧业对西藏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月28日,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表示,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农牧业发展取得质的飞越,农牧业特色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根据西藏自治区官网资料,目前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步入快车道,以青稞、牦牛、藏猪、藏羊、奶业、蔬菜、饲草七大产业为重点的“7+N”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以10个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基地为主的国家重要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已经建立。2020年,全区农牧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20年人均达到14598元,同比增长12.7%,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6年保持全国增速第一。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有力支撑了西藏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牧民增收致富,促进了自治区农牧业生产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

农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来,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迎来蓬勃发展,青稞、饲草、牦牛、奶业、藏猪、藏羊等农牧特色产业发展取得质的飞越,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据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林木介绍,西藏自治区始终坚持大力发展青稞产业,2020年,全区青稞种植面积208.18万亩。全区青稞加工企业52家,产品产量13.12万吨,研发了青稞啤酒、饼干、醋、麦片等系列产品,享誉区内外,市场前景广阔。

立足“草业先行”,大力发展草产业。2020年全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57万亩,草产品加工企业和基地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以上。

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牦牛产业。2020年全区牦牛存栏522万头,牦牛肉产量22.78万吨。据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处长曹仲华介绍,近年来,西藏自治区通过加大牦牛出栏力度,肉产量逐年增加。鼓励牦牛错峰出栏、适时出栏,出台牛羊出售补贴政策,逐步改变了群众“惜杀惜售”的传统观念。根据行业统计,2020年西藏全区牦牛出栏147.67万头,牦牛肉产量22.78万吨,与2015年相比,牦牛出栏增长了25.18%,牦牛肉产量增加了28.72%,牲畜平均单体产量增长14.57%。2020年,西藏全区肉类加工企业19家,产品产量4286吨,培育出了奇圣、阿佳、藏北、藏家等多个牦牛商品品牌,西藏特色牦牛肉已逐步走向全国市场。

创新养殖方式,大力发展奶业。2020年全区优质奶牛存栏21.87万头,奶产量49.17万吨。全区乳制品加工企业22家,产品产量23264吨,主要有高原特色牦牛乳、有机乳、风味酸乳等30余种产品。

立足特色,大力发展藏猪产业。2020年全区藏猪存栏45.25万头,肉产量1.19万吨。初步形成了卡若香猪、工布藏香猪品牌,开发了藏猪火腿、风干藏猪肉、香辣藏猪肉酱、白条分割肉等系列产品。

放大优势,大力发展藏羊产业。2020年全区绵(山)羊存栏994.1万只,绵羊毛产量7419吨,山羊绒产量837.5吨,岗巴羊系列产品享誉区内外,羊毛精深加工业蓬勃发展,培育了帮锦镁朵、西藏农投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020年,全区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9%。青稞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禽良种化率达到35.9%,其中牲畜良种化率30%、鸡良种化率83%,青稞单产水平、牲畜平均单体产量均达到历史最高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西藏古老的“二牛抬杠”耕作方式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以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适宜机械化作业为标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220万亩。覆盖所有乡镇的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动物防疫体系、四级防抗灾体系和覆盖7地市34个县(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基本建成。近年来,自治区年均示范推广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面积190万亩,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设施农业发展迅速,2020年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77万亩,品种超过120种。

2020年,西藏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和突发新冠疫情影响,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98元,同比增长12.7%,已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6年保持全国增速第一。目前,全区已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055个,落实各类产业扶贫资金464.5亿元。通过产业扶贫直接带动23.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实现脱贫,85%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受益,产业扶贫成果惠及广大农牧民,西藏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农牧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西藏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复苏、韧性强劲,主要指标呈现明显恢复性增长态势,实现了“开门红”。农牧业生产持续向好。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16.26亿元,同比增长1.8%;生猪产能显著恢复,牲畜存栏1700.42万头(只),猪牛羊肉产量1.33万吨,增长1.6%。农牧民增收实现“高开”。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5元,增速达到16.7%,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延续了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良好的发展势头。

发展农牧业科技的政策支持

“在西藏和平解放前,这片土地没有一家现代科研机构,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研活动。”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厅长赤列旺杰表示,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的科技事业才逐渐展开。

西藏自治区地域广阔,农牧业比重较高,农牧民居住分散,集中培训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难度较大。2007年,农业农村部将西藏作为第一个普及应用农牧业科技的省份,着力解决农牧业科技推广与普及应用的难题。“十一五”期间,为推进西藏农牧业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牧业经济效益,自治区农牧厅实施了“提高粮油单产科技行动、种养业良种推广科技行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行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科技行动和科技入户行动”五大科技行动。通过实施农牧业五大科技行动,西藏将大力推广良种育繁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耕地质量建设、农业机械化等实用技术;重点抓好青稞、牦牛、白绒山羊、藏猪、藏鸡、藏系绵羊、优质奶牛等品种的繁育推广,力求形成具有西藏特色、优势明显、生产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的良种产业,全面提高良种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率。

“十一五”时期,通过与国家优势农业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协作,西藏农牧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步伐加快。2010年,西藏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为西藏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农业部贯彻落实中央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农业援藏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动员全国农业系统进一步加大对西藏农牧业发展的支持。每年召开一次援藏会议,部署当年援藏工作的任务要求。指导编制了《支持西藏农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西藏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规划》《西藏垦区“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等一大批发展与建设规划。此外,近年来科技部、中国农业科学院也多次组织专业人才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的发展和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农牧业科技援藏的得力措施,加大了农业援藏支持力度,为自治区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就业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6年,科技部批复建立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实验室瞄准青稞和牦牛产业发展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强化科研攻关,经过5年的建设运行,在青稞方面首次完成了青稞基因组框架图,提升了青稞研究基础水平;在牦牛方面摸清了西藏牦牛遗传多样性,解决了西藏牦牛遗传进化迁徙问题。同时,西藏拉萨还获批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白朗县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林芝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也获批建设。西藏还建成了拉萨、那曲、昌都3个自治区级高新区,首次认定昌都新区、阿里措勤2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首批4家自治区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启动建设,已建成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家;建立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家。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立足区域资源禀赋,集中区内优势科研团队,安排专项资金,实施青稞、牦牛、饲草、特色农产品加工专项,开展青稞新品种选育和产业链技术攻关、西藏地方牦牛本品种选育及健康养殖、西藏野生牧草驯化及新品种引进、特色农畜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根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资料,据初步统计,通过农牧领域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新增经济效益7.7亿元。培育青稞新品系83个,研制3个不同生态区青稞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制定农牧业生产技术规程78个,推广青稞新品种百万亩以上。完成西藏17个牦牛类群的遗传多样性评估与生产性能测定,類乌齐牦牛和阿里象雄半细毛羊通过国家农牧业种质遗传资源认证。支持完善5个地方牦牛品种选育基地和牦牛高效育肥示范基地,年育肥出栏牦牛3万多头。引进优良牧草品种(系)300多种,驯化野生草种10个,开发草产品10个,建成全国首个自治区级草牧业科技示范园,建立了生态保护和草业精准脱贫双赢的发展模式,累计推广面积达2.5万亩,示范区人工草地单位面积产草量增产40%—50%。实现牧草种植综合亩均经济效益达2000元,该成果示范推广产生经济效益近4亿元。形成18个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规程,研发高原特色食饮品100余个,为全区农牧业发展提供良种、良法和产业化配套技术成果。

科技加快西藏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农牧业科技工作是西藏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西藏农牧业科技研发投入占研发总投入的60%以上。

草业:“一年两收”饲草模式提高饲草产量

“十三五”期间,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统筹区内外草业技术创新团队,累计投入资金4800万元,组织实施“牧草种质改良与利用”重大科技专项,在牧草育种、栽培关键技术、草产品加工技术、退化草地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西藏自治区畜牧业转型发展和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初步构建西藏海拔4600米以下区域人工种草建植的主栽牧草品种和相应配套技术体系,为西藏自治区牧草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该区通过技术示范,使示范区人工牧草地单位面积平均产草量提高了30%至50%,“一年两收”饲草模式实现饲草年产量翻一番的目标;通过对西藏粮饲复种的研究,提出了早熟青稞复种饲用油菜和芫根的栽培模式,复种后饲草产量可达约2000千克/亩,这些模式的推广极大缓解了农区饲草短缺状况。

青稞产业:青稞良种覆盖率达到90%

青稞是西藏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在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大力支持下,西藏青稞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组针对青稞加工业发展过程中缺乏专用品种加工品质分析,传统青稞食品种类单一、保质期短、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等瓶颈问题开展了青稞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针对青稞品种的加工适宜性,西藏建立了青稞加工品质数据库,开展了传统青稞产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截至目前,西藏累计收集保存青稞种质资源2429份,鉴定筛选出优异青稞育种亲本材料175份,创建了青稞核心基因库及育种动态基因库,创制了16份新种质,首次绘制了青稞全基因组精细图谱;培育出青稞新品种6个,累计示范推广710余万亩,亩均增产25公斤以上,新增产值7.1亿元,全区青稞良种覆盖率达到90%,青稞主推品种增产8%以上。

牦牛产业:牦牛产业科技攻关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三五”期间,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聚焦牦牛产业发展,整合区内外优势创新力量,加大资金投入,推广良种良法,在牦牛种质资源、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即摸清了西藏牦牛遗传多样性现状,构建了牦牛基因组学数据库;挖掘出一批与高原适应性、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等相关的基因,牦牛种质资源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类乌齐牦牛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鉴定,持续推进娘牦牛选育基地的本品种牦牛选育;明确了高寒草地合理放牧强度和方式,研制并集成了牦牛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研制形成了牦牛疫病诊断与防控技术体系,加强了西藏高原畜牧业提质增效的科技基础。

蛋鸡产业:选育出“彭波半细毛羊”“雪域白鸡”等畜禽新品种

“雪域白鸡”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培育的蛋鸡品种。据罗丹介绍,1960年,西藏以内地白来航鸡为父本,与当地藏鸡杂交开始了选育工作。杂交后代因全身羽毛呈白色,被命名为“拉萨白鸡”。1990年,该蛋鸡品种被评定为“拉萨白鸡”品种群;2020年9月,“拉萨白鸡”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被认定为国家畜禽新品种,更名为“雪域白鸡”。

据了解,“雪域白鸡”72周龄产蛋个数达206至209个,比藏鸡提高了99至102个,高原种蛋孵化率达到75%以上。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马雪英表示,该蛋鸡新品种具有抗逆性好、开产日龄适中、总蛋量较多、高原人工孵化率高等特点。

此外,近几年来,西藏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在农牧业科技创新领域的运用,在青稞分子育种、牦牛基因组学、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保护藏猪遗传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西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6%,对农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55.9%,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西藏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牧民增收致富,促进了西藏农牧业生产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