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太宗为什么一定要征讨高丽

2021-01-10徐飞

领导文萃 2021年24期
关键词:隋炀帝高丽唐太宗

徐飞

唐太宗身为一代明君,常常反思隋朝灭亡的教训。当初隋朝覆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隋炀帝三次征讨高丽,以致出现“男丁不足,役使妇人”的可怕局面,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天下大乱。可唐太宗在位期间,曾两次发起征讨高丽的战争。劳师远征,广征丁夫,靡费巨大,可以说是在透支唐朝的国力。

那么,这里有一个巨大的疑问:唐太宗为什么会像隋炀帝一样,一定要置高丽于死地?

首先,简单介绍唐太宗征讨高丽的历史背景。

据《史记》记载,在朝鲜半岛最早建立国家的是商朝的遗民箕子。武王伐纣灭商时,箕子率众东走,到朝鲜半岛建国,臣服于周朝。到了秦汉时期,燕人卫满东渡浿水(今朝鲜大同江),灭了箕氏朝鲜,建立卫氏朝鲜。后来汉武帝出兵灭了卫氏朝鲜,在这里设立了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将朝鲜半岛正式纳入西汉的行政管辖范围。

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康在乐浪郡南又设置了带方郡,三国曹魏时期,魏国版图还包含这块土地;直到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陷入动荡,这片地区才脱离中原的统治,落到了长白山地区的少数民族高句丽人手里。

在中原王朝大一统的空窗期,高句丽像藤蔓一样野蛮生长。强大起来的高句丽,四面出击,北面的夫余、挹娄、寇漫汗,西北边的契丹、库莫奚,南边的新罗和百济,都不是它的对手,这些国族还成为它的附庸。就这样,高句丽成为在东北地区称王称霸的“座山雕”,日子过得好不舒坦。

但是,中原王朝政治上的空窗期总会过去。开皇九年(589),隋朝灭南陈,并向北收复辽东地区,将边境线稳定在营州(今辽宁朝阳),与高丽形成了军事对峙。

开皇十八年,由于契丹归附中原,不再臣服于高丽,高丽竟然想染指辽西地区,出兵攻伐营州,隋文帝大怒,中原王朝就这样与高丽结下了梁子。隋文帝即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睺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 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途中遭遇大风,船多漂没,最后水陆两路军队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

严格来说,这场战争,只是隋文帝对高丽的一次军事反击,并非主动征伐。

然而,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征伐高丽,就是主动的战争行为。大业七年(611),隋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实际上,这完全是一个借口。

隋炀帝此次征讨高丽,全军共计113.38 万,号称200 万,可以说是倾举国之力,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最后因指挥失误等原因,隋军大败,上百万人的生命葬送在辽水以东。

遭受如此惨重损失的隋炀帝,没有想着让天下人休养生息, 反而于大业九年(613)、大业十年又连续两次征战高丽,结果都以失败告终。隋炀帝耗尽了国家的元气,最终将隋朝送上了不归之路。

历史的舞台让给了大唐,然而大唐也跟高丽死磕上了。唐太宗破降突厥、平定吐谷浑、灭高昌后,将目光锁定在了这个东北小霸王身上。

于是,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揭开了新的东北亚大战的序幕。

直到晚年,太宗还在命蜀地伐木造船,以备征高丽之用,结果引起山民暴乱,唐朝动用了数万大军,费了几个月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其实,隋唐两代统治者不惜消耗国本,远征高丽这样一个边陲小国,很大程度是根源于歷史的不安全感。

自西周灭亡之后,宗周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中原各国,由于内斗不止,力量分散,开始面临周边其他部族的生存威胁。

自西周末年以来,与周边少数民族持续进行的战争,使得中原华夏民族的心里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在这种危急关头,中原的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强调“华夷之辨”,并提出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激进口号——“华夷之防”“华夷之别”“以华制夷”“以夷制夷”“用夏变夷”等等,期望以这种激进的思想,来唤醒中原民族的危机感,使大家团结抗敌。

在历史的合力作用下,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始皇扫清六合,建立了大一统的君主独裁的中央集权帝国。秦帝国和后来的汉帝国,不管是施行霸道还是王道,暴政还是仁政,有一点都是相同的, 那就是屡次大兴讨伐北方游牧民族,有效地维护了中原农耕民族稳定的生活方式。

秦汉第一帝国灭亡之后300多年,中原迎来了隋唐第二帝国, 在此之前,中原大地已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动乱。国家刚刚重新统一,中原民族处于百废待兴、养精蓄锐的关键时刻。然而,隋唐两朝的统治者都迫不及待地发动对高丽的大战,其中的原因当然不简单。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对左右大臣讲:

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唐太宗说的“天下大定”,既是指国内统一,也是指北方草原民族的没落。自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后,对中原王朝构成主要威胁的北方势力已被分割瓦解,自秦汉以来的草原民族侵扰中原的问题,此时已不再发生,北方少数民族已被中华文化同化。

唯有东北地区还保有特色文化,在此地区建立牢固统治的国家,成为此时中原王朝边境最主要的威胁,至此注定了高丽逃不掉的悲剧命运。尽管高丽一再俯首称臣,但是对于中原王朝的统治者而言,它的存在就是一种威胁。这不取决于高丽是否有进犯中原的意志,而取决于它的自身实力是否对后者构成威胁。

当时的高丽在东北已经成为第一强国,如果放任不管,假以时日,它定有实力窥伺中原。更何况,高丽在朝鲜半岛上的一系列小动作表明,它绝非一个安分守己的国家。武德九年(626),高丽阻塞百济、新罗前往唐朝朝贡的道路,三国间互相侵扰。贞观十五年(641),半岛局势大变,百济国王更迭,挑起与新罗的战争,后与高丽结盟,破坏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均势政策。第二年,高丽强硬派渊盖苏文杀荣留王,另立新主,无视唐朝的宗主国地位。

这一切虽然没有侵犯唐朝的边境,却让唐朝看到了高丽蠢蠢欲动的小心思。唐朝的确担心自己构建的世界体系遭到挑战,但更担心的是这个区域强国的野心。

另外,虽然在隋炀帝时期,北方突厥民族已经分为东西两部, 不成什么气候,但是突厥跟匈奴一样都是骁勇善战的马背民族,隋唐两朝统治者都担心东突厥会与高丽联合起来。所以,唐太宗为了杜绝“丧乱方始”,必须先发制人,对高丽进行毁灭性打击。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驾崩,依照太宗遗愿,攻打高丽的计划被取消。不过,一向暗弱的唐高宗继位后,竟然也视高丽为自身的威胁,必须要除之而后快。乾封元年(666),高丽爆发内乱,这给唐朝提供了可乘之机。唐高宗借此机会,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丽。总章元年(668)九月,各路唐军推进至鸭绿江畔,高丽各城守军或逃或降。

唐军进至平壤城下,九月十二日,高丽僧信诚打开城门, 唐军冲进城中,擒高藏王及渊男建,高丽亡国。谁都想不到,这块硬骨头,隋炀帝、唐太宗两代雄主都没有啃下,却被后世眼里软弱无能的唐高宗李治啃了下来,这真是历史的奇妙之处。

(摘自“历史研习社”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隋炀帝高丽唐太宗
唐太宗是被骗死的
高丽莉作品赏析
母与子
唐太宗 善听劝谏
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
《高丽史》1所见女真诸部朝贡高丽情况研究
唐太宗用人之道探究
李渊起义
新女娲补天
隋炀帝「辽东之役」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