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与中美建交的媒介“巴基斯坦渠道”

2021-01-10钱江

领导文萃 2021年24期
关键词:口信基辛格尼克松

钱江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为了实现这项外交突破,由中国总理周恩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和美国总统尼克松及国务卿基辛格共同“开掘”的“巴基斯坦渠道”,在秘密传递信息,为关系正常化铺平道路起到了独特作用。

1969年8月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巴基斯坦,会晤总统叶海亚时,请他带话给中国领导人:“美国不参加孤立中国的任何安排。”但是,这还不是明确的信件,而是微妙地“捎个口信”。

此后,尼克松选定使用“巴基斯坦渠道”。巴基斯坦国家档案中第一份表明美国动手挖掘“巴基斯坦渠道”的文件,是1969年10月10日巴基斯坦信息与广播部长阿里从美国向叶海亚总统发出的绝密信件。信中阿里部长告诉叶海亚总统,他刚刚和基辛格相遇,对方“同意(中美之间)要在最高级别保持接触才是最有效的”。基辛格反过来建议,可以将此口信传递中方,而且“于无人在侧的情况下,由总统您本人亲自传给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

10月15日,巴基斯坦驻美大使希拉利向叶海亚报告美方询问,口信是否已向中方传递。10月24日,叶海亚在这个信件上批道:“此件存档。”

接下来,叶海亚采取了一个大动作,他单独约见中国驻巴大使张彤,介绍了8月尼克松访巴时与他的谈话,说到当时尼克松问他对亚洲形势有何看法,他直截了当地说:“美国对亚洲形势是两眼漆黑,不认识7亿中国人民的现实存在。”尼克松对他说:“你的话对我很有启发,我个人同意你的看法,但要使美国政府中大多数人都这样看,还需要时间。”

叶海亚接下来对张彤说的才是“口信”的核心内容:尼克松访巴时,两次单独同叶海亚谈中美关系,请他从中斡旋。叶海亚先是拒绝,后答应传话。于是尼克松要求他转告周总理,“保持最高级联系”。叶海亚说周总理很忙,今年不一定能来访问,建议通过大使转达。尼克松同意。

叶海亚继续说,10月15日,巴驻美大使希拉利直接给他来信称,尼克松渴望了解进展情况,并要求转达一则消息:美国将从台湾海峡撤出两艘驱逐舰以示善意。叶海亚向张彤表示,巴珍视同中国的友谊,要求张大使向中方首脑报告:他只是转达信息,别无他意;请中国告诉他,他是否继续在中美之间传递信息。叶海亚最后说,此事极为机密,没有通过美国国务院和巴基斯坦外交部。中国政府如有什么答复,请张大使直接找他。

没有想到,张彤立即对叶海亚说,在美国改变其一贯采取的敌视中国的态度之前,互递这种信息是不可能的。中美之间已有华沙会谈作为正式交换意见的通道,没有必要在此时另觅新途。

张彤回到大使馆后向外交部汇报:按照一贯的对美政策“口径”,他已当面向叶海亚表示回绝。就在当天,周恩来读到了张彤的报告,大吃一惊说:“这个张彤简直要闯祸了!”

中国外交部接到张彤的来电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复电张彤指出此事做得欠思量,应该静听叶海亚叙述,尽快向国内报告即可。

1970年2月23日,身在华盛顿的巴基斯坦驻美国大使希拉利亲笔致信叶海亚,向他报告,今天向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送交您本人致尼克松总统的信件。信件送交时基辛格要求向中国总理周恩来带一个口信,一是尼克松总统“非常真挚地感谢叶海亚总统在这件事上所起的作用。如果叶海亚总统能够将如下情况转告中国他也是非常感谢的”;二是“如果北京愿意的话,尼克松总统准备开辟一条从白宫直通北京的渠道。除了白宫,外界对这一渠道将一无所知,我们保证对此有完全的决断权”。

希拉利大使报告说:“基辛格特意要求我,傳递这样的信件,不要使用电报,请用手写方式来完成。您可以将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请来,当面向他宣读信件内容。”

这个口信没有使用电报,而是采用古老的书面邮件方式送到巴基斯坦首都。果然由叶海亚招来中国大使张彤,向他当面朗读英文文本。

口信于3月21日报到周恩来案头。周恩来当即在报告上批道:“尼克松想采取对巴黎谈判办法,由基辛格秘密接触。”

周恩来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中方原本准备很快答复尼克松口信,没有想到,1970年4月30日,美国出兵柬埔寨,战火燃遍整个印度支那。中国政府取消了原定于5月20日举行的第137次华沙会谈,亦不答复通过巴基斯坦捎来的尼克松口信。

第二次口信还是通过“巴基斯坦渠道”过来的。1970年10月25日,尼克松在白宫会见来美国访问的叶海亚,得知他很快要去北京进行国事访问,便抓住机会,请叶海亚帮忙,传话中国领导人:美国已经决定使对华关系正常化,并愿意派遣一名高级官员秘密访华。

11月12日晚上,叶海亚单独会见周恩来,他们两人身边,只有翻译冀朝铸一个人。叶海亚总统传递了尼克松的口信:美国总统准备派遣他的高级助手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与中国的相应代表对话。

周恩来总理听罢,不动声色地告诉叶海亚,这件事关系重大,需要报告毛泽东主席,然后给总统回音。他感谢叶海亚多次传来的尼克松总统的口信。

11月13日,毛泽东亲自会见叶海亚,周恩来在座。毛泽东压根儿没有提及中美关系,而是非常慷慨地表示要对巴基斯坦进行巨额援助。叶海亚以为毛泽东谈完经济就会谈起外交,不料毛泽东的会见戛然而止。

按照日程安排,叶海亚将于次日下午离开北京回国。然而,11月14日,周恩来在最后一刻前来会见叶海亚了。中午12时15分,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周恩来与叶海亚单独谈话,答复了尼克松的口信。

周恩来把“回音”告诉叶海亚:“我已经就此事请示了毛主席,毛主席让我告诉您:我们过去曾经收到过通过别的国家传递来的信息,但这是第一次由一个国家的首脑,通过另一个国家的首脑把信息传递过来,我们原则上同意美国的建议。”

周恩来说:“因为尼克松通过阁下转告的是口信,我们也应该通过阁下口头回答尼克松总统。阁下清楚,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不容外人干涉。美国武装力量占领中国台湾和台湾海峡,是中美关系紧张的关键问题。中国政府一直愿意通过谈判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谈了15年还没有结果。现在,尼克松总统表示要走向同中国和好,如果尼克松总统真有解决上述问题的愿望和办法,中国政府欢迎美国总统派特使来北京商谈。时机可以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商定。”

周恩来和叶海亚约定,通过巴基斯坦在中美之间传递信息。

1971年春夏之间,中美两国领导人口信频繁,“巴基斯坦渠道”忙碌而畅通。在互递口信的过程中,中国方面最初主张基辛格公开来中国,毛泽东曾指示说,既然要来,就公开地来嘛,何必藏头露尾呢?周恩来则认为,实际情况是美方很不容易把秘密保住。中方可以在中国境内保密,但是在中国之外我们就没有办法了。中美双方通过“巴基斯坦渠道”最后商定基辛格秘密访华。

“巴基斯坦渠道”在沟通中美两国领导人信息,使之相互了解,最终实现美国特使基辛格访华这一系列重要事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基辛格访华与周恩来会谈,为来年初的尼克松访华铺平了道路。

后来,周恩来会见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时特意提到“巴基斯坦渠道”说,我们要感谢巴基斯坦朋友!

(摘自《世纪风采》)

猜你喜欢

口信基辛格尼克松
百岁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谈美国为何在阿富汗失败
遥远的口信
25美分欠款
遥远的口信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传话
1976:尼克松为何给江青“差评”
尼克松曾担心来华要磕头
基辛格的“政治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