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毛发—肝—小肠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分析
2021-01-10杨宁苗春月赵倩倩王新刚高雁翎
杨宁,苗春月,赵倩倩,王新刚,高雁翎
德州市人民医院,山东德州253000
毛发—肝—小肠综合征(THE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在1982年首次报道[1],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THES一般由TTC37或SKIV2L基因的单核苷酸突变引起,患儿通常表现为出生低体质量、发育迟缓、难治性腹泻、毛发异常、特殊面容、肝病、免疫功能障碍等,少数合并血小板减少或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存在临床异质性,患者可能不会出现所有的主要症状。本研究分析了1 例THES 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信息,总结其临床特点和遗传特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分析
患儿,男,8 个月 11 天,因“生长迟缓 8 月余,腹泻、便血3月余”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1产,出生胎龄37+4周,胎膜早破3 小时,胎儿生长受限,剖宫产出生,出生体质量2.15 kg,生后Apgar 评分均为10分,羊水Ⅱ度污染,脐带细、短,约25 cm,脐带扭转,产前3 周胎儿出现生长缓慢。患儿生后母乳喂养,体质量增加缓慢,平均每月增加不到0.5 kg。生后5个月注射13 价肺炎疫苗后出现腹泻,予蒙脱石散、益生菌口服,并改为混合喂养,腹泻好转,但再次注射疫苗后又复出现腹泻,至今腹泻迁延未愈。现患儿未添加辅食,竖头不稳,不会翻身、独坐,不能扶站,不会爬,不认人,不会咿呀发声。患儿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患儿体格检查:体质量4.7 kg,身长60 cm,头围41 cm,均低于第3百分位;神清,精神可,重度营养不良貌,特殊面容,前额突出,鼻根宽,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皮肤略干燥,面色稍苍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头发苍黄稀疏,前囟平软,约2.5 cm×3 cm;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无啰音;心率130 次/分钟,节律整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四肢活动自如,右手通贯掌;右侧阴囊可见一2 cm×2 cm 肿物,触软,无红肿、破溃,哭闹时增大,平静时可还纳,透光试验阴性。
患儿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WBC)7.14×109/L,血红蛋白 91 g/L,血小板301×109/L,中性粒细胞26.8%,淋巴细胞58.7%;尿常规正常;大便常规隐血+;C反应蛋白(CRP)<0.5 mg/L;肝功示球蛋白、前白蛋白降低;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均正常,血氨、血乳酸、同型半胱氨酸均正常;凝血酶原时间12.4 s,国际标准化比值1.09,纤维蛋白原定量2.06,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2.6 s,D-二聚体0.155 mg/L,抗凝血酶Ⅲ活性94%;免疫球蛋白IgA 0.14 g/L,IgG 3.7 g/L,IgM 0.973 g/L,IgE 5.03 g/L;T 淋巴细胞亚群总数81.1%,辅助T 淋巴细胞亚群46.5%,抑制性 T 细胞亚群 32.1%,CD4/CD8 比值1.45,B 淋巴细胞亚群14.9%,自然杀伤细胞4.1%;抗双链DNA 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无异常,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MPO)<2 RU/mL,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PR3)5.3 RU/mL;甲胎蛋白(AFP)611 ng/mL;EB病毒、CMV 病毒RNA 阴性。患儿头颅CT 检查结果显示:脑实质内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灶,额颞叶蛛网膜下腔稍宽,余各脑池、蛛网膜下腔不宽,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基底节区和小脑未见异常。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主动脉瓣二瓣畸形。腹部立位片结果显示:肠淤张伴大小不等气液平,上腹部部分肠壁外缘略透亮,肝内门脉积气。腹部彩超检查结果显示:回盲部、升结肠、部分横结肠壁肿胀,回声减低,肠壁内多发溃疡,部分深达肌层,周围系膜肿胀并见低回声渗出,肝内门脉弥漫积气,肝右叶可探及散在高回声结节。腹部增强CT + 重建检查结果显示:肝内可见小片状低密度影,肠壁增厚。肠镜检查结果显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以结肠肝曲及横结肠为著。结肠镜活检病理结果显示:回肠末端中度慢性回肠炎、嗜酸性结肠炎伴轻度活动性改变,升、横结肠嗜酸性脓肿形成,轻度慢性直肠炎。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抽取患儿及其父母静脉血3 mL 置于EDTA 抗凝管,送北京迈基诺医学检验所进行全外显子高通量基因测序。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SKIV2L 基因存在2 处复合杂合突变,分别为c. 2164C>T(p. R722X)杂 合 突 变 、6p21.33(31922331-31931574)×1 缺失,均为疑似致病性变异;患儿母亲存在c.2164C>T(p.R722X)杂合突变,患儿父亲存在 6p21.33(31922331-31931574)×1 缺失。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明确诊断为THES,SKIV2L 突变基因遗传自父母双方。诊断为THES 后家长放弃治疗,出院后居家予氨基酸配方奶粉喂养,患儿经口进食量逐渐减少,放弃治疗后半个月死亡。
2 讨论
THES 又称综合征性腹泻,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肠道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最早由STANKLER 等于 1982 年首次报道,1997 年 VER⁃LOES 等[2]作为综合征首次报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在西欧,估计发病率为1/300 000~1/400 000[3]。 以“Trichohepatoenteric syndrome”为检索词,分别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 数据库(截至2020 年8月),目前世界范围已报道接近100 例,其中国内报道 2例[4-5]。
THES 根据突变基因的不同分为两型,THE 综合征 1 型和 THE 综合征 2 型,分别由 5q15 号染色体上的TTC37 基因和6p21.33 号染色体上的SKIV2L基因的单核苷酸突变所致[6-7],其中 2/3 由 TTC37 基因 突 变 引 起 ,1/3 由 SKIV2L 基 因 突 变 致 病[8]。SKIV2L 基因和TTC37 基因分别编码酵母蛋白SKI2和SKI3 的同源序列,它们与SKI8 的2 个拷贝体一起构成了超级杀手复合物,是胞质外分泌体的一种辅助因子,参与了异常mRNA 分子的降解。研究[9]显示,mRNA降解系统的缺陷可导致THES相关的临床症状。SKIV2L 转录本 NM_006929.4 包含 28 个外显子,编码由1 246 个氨基酸组成的解旋酶SKI2W,具有ATP 酶的活性,大多数致病性突变是无义突变、小的缺失或插入,被认为参与了RNA 的衰变[8]。本研究采用全外显子组检测发现患儿SKIV2L 基因存在c.2164C>T(p.R722X)点突变和6p21.33(31922331-31931574)区域缺失的复合杂合突变,确诊为THES,其中c. 2164C>T(p. R722X)来源于母亲,为无义突变,6p21.33(31922331-31931574)区域杂合缺失来自父亲,缺失大小为0.009 Mb,目前染色体多态性数据库不覆盖该区域,Decipher 致病数据库和dbvar病例数据库中未报道致病,推测为新的致病性突变。
THES 发病无男女性别差异[8],典型临床表现是出生后不久出现的难治性腹泻、毛发异常和面部畸形,如前额和脸颊突出、鼻根宽和鼻尖过长,其他体征和症状包括免疫缺陷、宫内发育迟缓、出生低体质量和发育不良。BOURGEOIS 等[8]研究了世界范围内的96个患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述临床表现,发病通常开始于出生后最初几天,有的可以推迟到出生后8个月,临床表现与基因、突变类型或患者的种族血统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但SKIV2L突变的患者比TTC37突变的患者一些症状出现更早或更严重。THES 的腹泻为顽固性、慢性腹泻,发生时间从出生的第1天到出生后32周不等[10],常为水样腹泻,很少伴有血便,极少数情况下表现为婴儿期的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肠道的病理学是非特异性的绒毛萎缩,伴或不伴炎性细胞的浸润。本例患儿出生后5 个月起发生难治性腹泻,大便为黄色稀水便,有时为血丝便,影像学检查存在肠壁积气、门脉积气、结肠溃疡,符合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表现,肠道病理表现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THES 患儿的肝脏病变比较常见,并且在SKIV2L 突变患者中比TTC37突变患者更易出现,异常范围从肝脏肿大和/或肝酶升高到纤维化或肝硬化,病理学表现为铁超载,有时伴有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这表明铁超载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8-9]。本例患儿仅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内异常病灶、AFP增高,但无肝脏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需进一步行病理学检查明确。
约50%的THES 患儿存在皮肤异常,大多数情况下是牛奶咖啡斑,多位于下肢,有时也表现为皮肤胶状或干燥[8],少数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缺陷和血小板异常[11]。头颅MRI 多是正常的,大约50%孩子存在轻度智力低下[12]。本例患儿存在皮肤干燥、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发育迟缓,凝血功能APTT 延长,血小板正常,与相关报道一致。本例患儿合并有腹股沟斜疝,该表现尚未见相关报道。
据研究[8]报道,约有半数的THES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较低,缺乏体液免疫应答。ECKARD 等[12]表明,SKIV2L是一种RIG-I样受体的负性调节因子,可触发针对病毒感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SKIV2L功能的丧失会导致I 型干扰素的过量产生,因此认为THES 患儿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增加。由于文献[13]报道不一致,目前很难明确界定与该病相关的免疫缺陷的类型。本例患儿免疫功能检查发现免疫球蛋白 IgA 低,IgG 在正常低限,此外,CD 系列检查提示辅助性T 细胞亚群减低,抑制性T 细胞亚群增高,自然杀伤细胞降低,且B淋巴细胞亚群在正常低限,患儿自出生后5个月出现无法耐受免疫接种,接种后腹泻加重,考虑与5 个月后自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减少,而患儿自身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THES 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支持治疗,包括长期给予肠外营养及免疫球蛋白补充。有文献[9]报道,小部分THES患儿的胃肠道症状在儿童时期会有所改善,但原因尚不清楚。免疫抑制药物已用于炎症性肠病样表型的THES 患儿,但几乎所有病例都无效。同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纠正THES 患儿的免疫缺陷,但不能纠正胃肠道疾病。因此,推测这些THES 患者慢性腹泻的病因可能来源于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的缺陷。在FABRE 等[11]的队列研究发现,THES 患儿10 年停肠外营养的概率为50%,15 年生存率为50.7%。但研究[10]显示,SKIV2 基因致病性变异与较高的早期死亡率相关,约为30%。
综上所述,THES 极为罕见,临床上对于有出生低体质量、发育迟缓、难治性腹泻、毛发异常、特殊面容、肝病等表现的患儿可结合基因检测协助确诊,明确病因检测,并为遗传咨询提供了分子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