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对比分析
2021-01-10柏丽莉
柏丽莉
(吉林市中心医院 特需二疗区,吉林 吉林 132011)
0 引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临床发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病变或器质性病变诱导的一系列心功能改变,考虑冠心病发病主要以中老年患者为主,是导致老年患者心功能减退的主要疾病[1];经临床病理相关因素Logistic非线性回归因素分析[2]提示,冠状动脉硬化斑块、高血脂、高血压等均为疾病风险因素,疾病呈慢性进展型,对治疗时效性要求较高,若没有及时予以针对性治疗,极易导致心功能衰竭、猝死等危重事件发生,探究适配的诊断方式尤为重要。临床针对冠心病病灶及病理改变多建议开展心电图检测,考虑冠心病持续进展性,常规心电图局限性弊端显现,推动动态心电图的完善及发展,现就动态心电图于冠心病诊断有效性进行分析,与常规心电图进行比对,开展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冠心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共计96例,病例采集时间为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年龄区间为30-76岁,年龄中间值(53.25±1.94)岁,男49岁,女47例,患者病程为2-23年平均(8.66±0.52)年。
纳入标准:(1)所选96例观察对象均满足心内科医学会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依据[3],患者均具有良好的认知功能,遵医嘱接受心电图检测;(2)患者均对研究知情,签署书面研究授权书;(3)研究开展征求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无自理能力、认知障碍及沟通障碍;(2)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急性炎症、恶性肿瘤患者;(3)抵触研究项目或中断研究患者[4]。
1.2 方法
所选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测,由心电图科室内2名人员完成相关检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测,指导患者检测体位,于检测前叮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心态平和,实时调节室内的温度,充分暴露前胸部位,避免刺激导致机体应激反应,嘱患者全身放松,连接心电导联,控制纸速为25mm/s,确保图像清晰及基线平稳,于静息状态下收集相关心电图谱;动态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借助BI9800动态心电图仪器,固定于患者前胸部位,开展24h持续心电监护,将所得的数据传输至院内电脑后台进行图像分析;所得的心电图检测结果均由心电图科室及心内科2名资深的专家进行诊断结果评估。
1.3 评价标准
比对2组不同心电图检测手段于房性早搏二/三导联、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二/三导联、房室传导阻滞、短阵室上速、房性早搏早发等心律失常检出情况;比对2组不同心电检测手段于心肌缺血阳性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 24.0进行假设校验,计数资料分布用(%)表达,卡方假设校验,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 结果
2.1 2组心电图诊断结果分析
2种心电图检测于房室传导阻滞中差异具有一致性,于房性早搏二/三导联、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二/三导联、短阵室上速及房性早搏早发等方面,动态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行统计分析,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心电图诊断结果分析[n/%]
2.2 2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分析
动态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组,行统计分析,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2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分析[n/%]
3 讨论
冠心病为临床中老年患者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疾病相关因素较多,与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具有高度关联性,且与患者精神状况、情绪波动具有一定关联,为临床常见身心疾病[5];考虑冠心病早期病理表现特异性较低,疾病发病急促,进展较快,具有较高的合并其他危重表现几率较大,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探究适配的诊断方案尤为重要[6-7]。心电图为临床心内科疾病常用的诊断方式,临床医学持续发展,动态心电图监护被确立起来,临床主要有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两种检测方式,常规心电图于特定时间下进行心电变化的检测,可及时对心脏异常电波进行监测,临床应用兼具性价比高、操作简单等优势[8];但考虑冠心病呈慢性进展型,其心电异常区间不可预测,常规心电图检测局限性较大;动态心电图通过开展24h持续监测的方式,实时对患者心电变化进行检测,开展时间久,可显著规避常规心电图的局限性,及时有效的进行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等指标的检测,并明确24h内心电波动情况,可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精准数据支持,以便开展针对性治疗干预[9-10]。本研究表明,2种心电图检测于房室传导阻滞中差异具有一致性,于房性早搏二/三导联、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二/三导联、短阵室上速及房性早搏早发等方面,动态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动态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动态心电图监测临床反馈更佳。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于冠心病诊断中均具有积极导向,动态心电图临床诊断精确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