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维型课堂的教学策略
2021-01-09张岩岩
张岩岩
摘要通过《种子萌发》一课的教学实践,来驱动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整个过程教师重视课堂互动,体现了社会建构的思想。教师通过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显性化,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查找思考漏洞,将整个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呈现出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
关键词 《种子萌发》 教学策略 学习过程 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4.026
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Thinking Classroom
——Take the lesson of "seed germination" as an example
ZHANG Yanyan
(Hunan Xiangtan Jiuhua Heping Primary School, Xiangtan, Hunan 411199)
Abstract: Throug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seed germination", we can drive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think? ing development; In the whole process, teachers attach importance to classroom interaction, which reflects the idea of social construction. By guiding students to make their thinking explicit, teachers help them clarify their thinking, find thinking loopholes, and present the whole thinking process and thinking results.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associative thinking and creative thinking, and broaden students’ thinking field.
Keywords: "seed germination"; teaching strategy; learning process; thinking development
思维型课堂强调: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学习的关键是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活动。如何提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如何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能融入思维,都是构建科学概念的基础。本文结合《种子萌发》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思维型课堂的教学策略。
注重问题的设计
通过有效问题来驱动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是思维型课堂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问题是思维发展的起点,学生的求知欲也是由疑问而激发的。有了问题,学生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才会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一堂好的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由一系列好的问题组成的。要想让一堂科学课充满活跃的思維,问题的设计显得至关重要。
1.导入环节中思维型问题的设计
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中设计和呈现出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思想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
以《种子萌发》一课为例,教师首先用视频出示辣椒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变化;紧接着抛出问题:一粒小小的种子最后能长成一株植物,其内部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种子内部隐藏的秘密。此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富有启发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如果设计的问题变成:一粒小小的种子最后能长成一株植物,种子里面的各个部分分别对应其长成植物后的身体的什么部分?那么,这个问题的思维跨度过大,并且是无法在短时间的探究学习中解决的——引导学生提出一个较为宏大却又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打击。
2.新授过程中思维型问题的设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提出问题的角度、层次和要求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将几个“为什么”罗列在一起,而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进行问题设计进而让教师预设的“静”与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动”结合起来。
例如,在解剖完蚕豆种子后,学生观察到蚕豆种子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最外层的是它的种皮,剥下种皮后看到的整体是蚕豆种子的胚,而它又包含了子叶和胚根、胚轴、胚芽四个部分。随后学生继续解剖观察其他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教师通过问题“和蚕豆种子相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的结构。这一问题的设计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是直接上来就提问“它们的结构都相同吗?”所无法达到的思维高度。
注重自主建构概念
思维型课堂强调课堂互动,认为教学是学生在课堂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个帮助的过程往往体现在师生互动中。这种互动不应该是形式上的,而应该是思维上的。教师通过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显性化,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话,也能够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查找思考漏洞,将整个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呈现出来。
《种子萌发》教学片段
活动一:解剖蚕豆种子
1.通过自行阅读解剖种子的操作指导说明和视频示范,知道解剖种子的方法。
2.分组解剖蚕豆种子并且填写记录单一。
3.交流汇报:蚕豆种子由哪几部分构成?
4.教师先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胚的结构。接着,教师介绍胚根、胚轴、胚芽。
5.小结:蚕豆的种子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最外层的是它的种皮,剥下种皮后我们看到的整体是蚕豆种子的胚,而它又包含了双子叶和胚根、胚轴、胚芽四个部分。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经历“阅读学习说明→解剖示范→模仿操作”的过程,掌握解剖种子的技能,并通过观察发现蚕豆种子的结构及特征,建立对蚕豆种子结构的感性认识。之后,教师介绍蚕豆种子结构与名称,帮助学生上升到对种子各部分结构的理性认识,更有助于他们建构种子结构的科学概念。
活动二:解剖、观察其他种子
1.学生继续解剖、观察其他种子(白芸豆、红腰豆、黑豆、黑眼眉豆、花生等),完成记录单二,并与蚕豆种子进行对比,看看它们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2.分组观察实验、交流汇报。
3.归纳总结:今天观察的这些种子都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胚又包含了双子叶和胚根、胚轴、胚芽四个部分。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掌握的新技能迁移解决新问题,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解剖、观察的植物种子结构的共同特征,内化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科学概念。
活动一中,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解剖这种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进行了操作示范,随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归纳蚕豆种子的结构。如果说这是教师“扶”的阶段,那接下来活动二中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的种子就是“放”的过程。教师通过记录单上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归纳和总结,将学生的思维显性化。整个过程教师重视课堂互动,体现了社会建构的思想。
注重知识的拓展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从课堂导入到实验探究,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师生互动也是精彩纷呈。可是到了拓展延伸环节,或是因为时间问题匆匆收场,或是因为各种原因敷衍了事,精彩的课堂便戛然而止了。其实拓展环节是较好地拓宽学生思维领域的环节,因此,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足够重视这个环节的设计。
《种子萌发》教学片段
1.出示黑豆、黄豆和花生种子刚刚萌发(土壤截面图)→破土而出→长成幼苗的全景图片,引导学生结合种子的结构和生活经验联想并拓展预测种子各部分与种子生长发育之间的联系。
2.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你们的预测到底是否正确呢?在后续学习中追踪这些种子的生长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本节课对种子各部分的观察,结合生活经验与各部分的特征,对种子各部分与种子生长发育之间的联系进行预测,从种子延伸到植物的一生,引出本单元的研究主题。
注重反思和优化
思维品质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突破口,对于灵活性品质(如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需要抓住知识、方法间的渗透与迁移,引发学生立体思考、发散式思考。本课教学是从双子叶植物辣椒的生长开始,通过问题“种子能长成一株植物,其内部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种子的结构,而在拓展延伸环节再次回到这个问题,教师通过提供黑豆、黄豆和花生这几种典型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全景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解剖后观察到的种子结构和生活经验联想,进而预测种子各部分结构与种子生长发育之间的联系并且尝试解开辣椒籽生长的秘密,与导入环节遥相呼应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
关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分别对应形成植物身体的哪个部位,此主题与本课研究的种子的结构这个主题有密切的联系,也是将来学生在更长期的观察研究植物的过程中,可以关注的一个拓展延伸问题。有了新的合适的科学问题,那么带着问题的研究任务,也就更有驱动力。科学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一个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实践中我们發现,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阵地”,都值得教师深耕细作。
综上,构建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的关键,其实还是我们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关注。不论是提出合适的科学问题,还是确定合适的研究任务,以及课堂中对学生思维的充分发掘和调动,一切都离不开对于学生认知的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