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呼肠孤病毒病的防治体会

2021-01-09冯武举

家禽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雏鸭日龄疫苗

冯武举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1)12-0048-03

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广泛存在于鸭群中,临床上以脚软、下痢等为主要特征,剖检主要表现肝脏、脾脏肿大,表面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为主要特征。该病毒有一定的潜伏期,健康鸭如果感染该病毒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在潜伏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病。感染后会使鸭的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导致其他病毒的混合性感染,造成死亡率的上升。为了更好地预防本病,养殖户应该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和疫苗免疫措施,重视对养殖场环境的管理,重视日常的消毒和卫生管理等。

1 流行病学

呼肠孤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很多鸟类携带该病毒,可感染多个品种的家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天气炎热、潮湿时发病率显著升高,在南方雏番鸭、半番鸭中常见发病。主要感染7~51日龄番鸭、2~3周龄的肉鸭、1月龄内的樱桃谷鸭,且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随着鸭免疫系统不断健全,成年鸭感染呼肠孤病毒病的几率不断下降,且发病鸭耐过后通常成为僵鸭;病程长短不一,通常为2~3周,发病后5~10 d 进入死亡高峰期,高峰期一般持续10~20 d。发病率为 20%~90%,病死率为25%~80%。同时,鸭呼肠孤病毒病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鸭感染后随着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导致患病中后期对其它传染性病如大肠杆菌、鸭传染性浆膜炎、新城疫病毒的易感性增加,病死率更高。

鸭呼肠孤病毒病的传播直接受到传染途径、宿主日龄、病毒类型影响,病鸭和带毒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其病死尸体、分泌物尤其是排泄物散毒(肠道存在更长的排毒时间,因此粪便成为呼肠孤病毒的传播载体),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空气和用具等经消化道、呼吸道和脚蹼损伤等水平传染,短时间内蔓延至全群。本病也能垂直传播。饲养密度高、卫生条件差、鸭舍潮湿且温差幅度大等均可诱发本病,加重病情。

2 临床症状

受病毒毒力、感染年龄、机体状态、不良环境、免疫抑制病等因素影响,鸭呼肠孤病毒病在感染不同品种鸭的症状往往不尽相同,具体可细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吸收障碍型。感染这类呼肠孤病毒病后,病鸭在初期的主要表现行走不便、精神萎靡、体质孱弱,在患病一段时间后存在骨质疏松、腹泻、长势不良等症状,对鸭致死率约为10%;第二,关节炎型。一般在4~7、14~16周龄出现,病鸭主要症状包括行走不便、腓肠肌腱断裂、跗关节上键束双侧及胫骨肿大,雏鸭患病后会出现心肌炎、肝炎等明显症状,如病鸭的病程稍长,则存在步态蹒跚、发育不良症状,很多时候无法恢复,这会导致养殖户提前淘汰,出现较大经济损失,这类存在6%的致死率;第三,兼顾型。同时存在关节炎型和吸收障碍型症状,对鸭的危害极大,需要引起重视。

3 剖检病理

吸收障碍型的鸭呼肠孤病毒病会导致病鸭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出现集中病变,如肝脏肿大、质脆,表面和切面有大量白色针尖样坏死点;脾脏肿大,有针尖到米粒大小散在的灰白色坏死灶;肾脏苍白、有出血点和坏死点;胰脏水肿、有白色坏死点;此外,有的病例还能发现心肌出血、肺部出血等病变。

关节炎型鸭呼肠孤病毒病主要病变包括坏伸肌腱和趾层肌腱肿胀、关节软骨增生等,其中慢性型病变较为常见。

4 诊断要点

根据病鸭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可采集濒死鸭肝脏、脾脏和肾脏等病变组织进行病原分离鉴定以及通过鸭胚接种、雏鸭致病性试验来加强对该病的诊断。以雏鸭致病性试验为例,使用鸭胚尿囊液攻毒雏鸭,注射后观察雏鸭发病情况。在24 h 内雏鸭存在显著的精神不振和食欲不振情况,最终全部死亡。试验鸭发病症状与鸭呼肠孤病毒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一致,且剖检病死雏鸭可见脾脏肿大,最终确诊为鸭呼肠孤病毒病。目前已有针对呼肠孤病毒的常规RT-PCR 法、荧光定量RT-PCR法、LAMP法等多种直接检测方法和针对机体感染病毒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的中和试验、ELISA、荧光抗体检测等多种间接检测方法,用于该病毒的鉴定或快速诊断。

5 防治方法

5.1 治疗

在确诊出现鸭呼肠孤病毒病后,需第一时间进行场地封锁、隔离病鸭,对没有治疗价值的病鸭及时淘汰,同时对病死鸭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并加强环境消毒,可使用过氧乙酸(0.3%)开展带鸭消毒,持续4 d,每天1次,同时进行病鸭治疗。

有报道指出,临床用药可使用植物血凝素和禽干扰素配合头孢噻呋钠进行肌肉注射,治疗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效果良好;亦可采用注射鸭高免卵黄抗体或血清治疗,同时使用敏感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清瘟败毒口服液、黄连解毒散或扶正解毒散等中草药进行辅助治疗,疗效显著。倘若出现软脚严重,还要配合安痛定、地塞米松等进行对症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还有试验指出,同时使用阿莫西林粉(5%)抗感染和肝肾通宝(主要成分为茵陈、柴胡、陈皮、茯苓、甘草、桑白皮、生姜皮、大腹皮等中药提取物)抗病毒中西医结合疗法,辅以通肾利尿药物,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刘思伽按特定方法炮制成中草药水剂KDL(主要成分为板兰根、连翘、生地、黄芪、甘草等,按一定比例煎制而成,水劑,每mL含药物干重0.2 g)给番鸭口服,连用 5 d,对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该方以板蓝根为君药,连翘、生地为臣药,黄芪为佐药,甘草为使药,诸药和合达到疏肝和胃、益气健脾,发挥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功能、减少细菌继发感染等作用。

5.2 防范要点

为有效防范鸭呼肠孤病毒病,需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第一,强化饲养管理。重点做好养殖场的饲养管理,重视对养殖环境的改善,注意日常通风和光照管理,保证鸭舍温湿度适宜和空气流通,冬季做好养殖场的保温工作,夏季做好养殖场的通风工作。还要加强雏鸭的饲养管理,避免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的雏鸭苗最好来自本地培育,确需引进外来鸭苗,一定要从正规渠道引进手续齐全的健康雏鸭苗,避免引进来路不明和健康状况不知的外来鸭苗。加强对饲料的管理,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和抗生素等药物,在日常饮水中添加维生素和葡萄糖等,不断提高鸭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此外,加强日常鸭舍卫生及消毒工作,保持场地干爽,尽可能减少应激,生产上实行全进全出,空舍期对鸭舍进行彻底地清扫消毒,可有效预防下批鸭群感染,杜绝疾病的传播与蔓延。

第二,使用疫苗预防。鸭呼肠孤病毒的发生和养殖场的环境密切相关,气温突然下降和环境潮湿也会增加患病的概率。为了避免该病的发生,应做好疫苗免疫工作。在鸭呼肠孤病毒病流行地区,除番鸭外,市场上缺乏其他鸭种的呼肠孤病毒疫苗,因此免疫接种可考虑使用番鸭呼肠孤病毒疫苗。给种鸭在产蛋前15~30 d注射该疫苗1 mL/只,通过母源抗体保护1日龄雏鸭,对垂直传播也有较好限制作用,能够有效预防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如种鸭未进行免疫,产出的雏鸭应在1~2日龄进行接种疫苗1羽份/只。如雏鸭有母源抗体存在,应在5~7日龄加强免疫预防1次。各种基因工程疫苗如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和活载体疫苗还处于研发试验阶段,拥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缺陷和不足。

6 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环境恶化,鸭呼肠孤病毒的发生概率不仅呈上升的趋势,还出现了毒株的变异和毒力增强现象,对养鸭业威胁较大。该病在临床上无特效药物防治。治疗一般遵循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磺胺药防治细菌病的继发感染、饮水中添加保肝护脾中草药和提高免疫力的药物等原则。此外,加强舍内和环境消毒,同时在饲料和饮水中适当添加电解多维、黄芪多糖、葡萄糖等提升病鸭抵抗力,促使其更快恢复。对本病高发区的鸭群进行疫苗接种,在易感日龄段使用高免卵黄进行预防,均能有效控制本病的流行。

猜你喜欢

雏鸭日龄疫苗
抢购疫苗暴露全球不平等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不同去势日龄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樱桃谷鸭雏鸭的饲养管理要点
防患于未然的疫苗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狮头鹅的饲养技术
蛋鸡合理投料量
养鹅的关键在育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