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1-01-09陆朝清
陆朝清
摘要: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是林业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两项内容,如何使之同时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是有关各方所重点研究的方向。为此,文章以广西某林场的实际情况为例,分析了其在森林资源管理和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技术和管理等多角度入手,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以期提高林业工作水平,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生态林业建设;对策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林业建设方面的工作也引起了有关各方的重视,各种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也得以不断出台。当然,在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林业工作的过程中,以往积累的一些问题也难免会长期存在,为此,有关各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确保生态林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1 基本概况
某林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东西长度为30km,南北宽度约为34km,地势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情况,林场内部主要为丘陵地形。该林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降雨主要集中于4~9月,全年均温较高,主要植被为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由于以往人为开发程度过高,原生植被基本已经不复存在,目前以桉树、杉木、马尾松等林木为主。
近年来,当地积极响应更新造林的号召,加强了森林管护,延长采伐周期,使得林场内森林的面积和质量均呈现出增长的态势。目前森林面积约为3万hm²,蓄积量约为350万m3,森林结构持续优化,森林火灾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同时,该林场积极探索林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林下经济种养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已经助力该林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经济收入年增长率超过8%,且森林覆盖率等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显然,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其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解决。
2 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乡土树种占比较小
纵观近年来的森林树种种植工作,该林场的森林经营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对于乡土树种的规模化种植则较为欠缺,人工引入的乔木林在场内占比仍然维持在70%的较高比例,乡土树种的种植规模则相对较小,导致该林场呈现出树种单一和林层结构简单等问题。
2.2 过于重视短期效益
该林场在近年来的发展中,过于重视短期效益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在短期效益的驱使下,林场大量种植小径材的树种,缺少中大径材树种,这就导致该林场的木材产品大多处于低端行业竞争的格局,难以满足市场对木材产品的高要求。同时,这些木材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市场竞争力也偏低,对于林场的长期发展而言显然是尤为不利的[1]。
2.3 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欠缺
一方面,该林场在生产方面的技术较为欠缺,在用材林的采伐过程中,主要以传统的工具为主,缺乏机械化工具的应用,导致工作效率一直偏低,同时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也缺乏现代化的配套设备,这种粗放式管理导致场区内的树种和林下经济品种的质量受到了显著的制约。另一方面,在林场管理方面仍然沿用以往的“人工一对一”模式,这种模式只能得到较为模糊的碎片化数据信息,无法对林区实现精细化管理[2]。
3 解决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问题的有关对策
3.1 对林区经营发展模式予以创新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管理人员应当本着“近自然”的理念,对场区内的林地在可行性计划范围内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按批次进行创新改造,逐年逐步淘汰其中质量较低的“残次林”,以各种适合该地土壤地质和气候特征的乡土树种取而代之,让林地更具经济性、生长周期具有层次性,通过多种类林木品种的造林及大范围种植,在相关地区逐步形成森林资源生态可循环经济产业链,不但要符合林木市场需求,更要从环保层面分析将生态林造林技术及种植方法进行创新尤为关键。对于乡土树种而言,也要做到针叶阔叶混交种植模式,避免单一树种的大量种植,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针阔混交林、“天然-人工”混交林和“森林-经济作物”混合型的营林模式,进一步提升森林的生态、经济和宜居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3.2 优化林区产品结构
首先,要对采伐方式进行优化,以“择伐”的方式取代以往的成片砍伐方式,其采伐区域应当重点放在“残次林”区域,在开采资源的同时起到人工调节环境的作用。其次,应当重视大径材树种的培育,对于大径材树种而言,应当使之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如表1所示。
预计,通过大力培育大径材林木后,这些大径材林木在成才后可以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经济领域发挥不同的经济作用,诸如其所加工的成品能够在建筑行业、高档家具制造、乐器制造和手工艺制品行业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以往森林林木在循环经济运用中所出现的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将不复存在,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林场各类林木经济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对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进行优化创新
对于技术层面而言,该林场应当利用国家和地方有關部门对林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政策资金支持,积极投入软硬件建设,以逐步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考虑到林地主要位于丘陵地带,不适宜大型机械作业,因此可采购或自主研发适应丘陵地形的小型机械设备,逐步实现林区的标准化作业。在此基础上,要对现有的林地进行网格化处理,对主干道、机耕路等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并对树种行距和栽植密度等进行重新确定,确保林业生产在标准化模式下进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为实现高水平管理打下基础。
就管理层面而言,森林资源的管理应当始终符合生态林业建设中的“规模化、多样化、生态化、经济性”这几个目标,具体来看,则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管理工作。首先,林场的管理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国内外的相关林业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创新,确保管理制度更为科学合理[3]。其次,要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并加强卫星定位、无人机和天眼系统扫描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林区的实时监控管理,以解决传统人工巡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让管理工作实现“整体化”和“可视化”。最后,林场要与相关IT技术企业加强合作,构建森林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将经营管理、物资管理和巡回管理等多个模块融入该系统中,并根据今后发展的需要进行不定期的维护和更新,让林场管理工作的发展迎来崭新的局面[4]。
3.4 进一步拓宽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除了技术和管理层面的创新之外,林场在生态林业经济建设中也要积极打造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可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林下经济”中的中草药种植和蔬菜种植等产业,实现生态林业经济的多方面发展[5],逐步在当地形成产销运一条龙循环经济链,形成产业化,以大产业链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将桉树种植及推广向产业化、产品化转型,在该过程中通过产品形式包装宣传,将当地林木经济产业链进行构建,包括种植基地、二次加工、广告宣传、市场推广、物流运输等。要逐步通过相关产业经济链打造,使该林场获得丰富经济效益[3]。所以,从长远经济发展层面分析,应迅速提升其多品种经济林木种植产量与技术创新同步推进,同步运营,打造全新生态林木产业化经济示范林、示范产业、示范产品等,将更为新颖、时效的造林进行呈现。同时,该林场亦可利用现有的人工林资源,打造农家乐、采摘园和康养区等一系列新的模式,逐步打造成为现代化的林业产业核心示范区,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助力林场的长期发展。
4 结语
总的来看,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全员参与,并积极进行优化创新,才能确保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更好完成预期目标。因此,有关各方需要结合现状,认真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新技术和新管理理念的应用,对现存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以提升森林资源利用和保护水平,为我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培梁,王明霞,韩刚.探索新形势下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发展方向[J].新农业,2021(13):74-75.
[2] 朱国芳.浅析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建设[J].现代园艺,2021,44(11):197-199.
[3] 胡成云.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发展探析[J].现代园艺,2021,44(8):180-181.
[4] 张培梁,王明霞,韩刚.探索新形势下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发展方向[J].新农业,2021(13):74-75.
[5] 高守波,刘郁玲,李荣涛.浅析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建设[J].南方农业,2021,15(1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