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1-01-09刘婧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36期
关键词:紫杉醇白蛋白肺癌

刘婧

214023无锡人民医院,江苏无锡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为常见疾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发病率,给临床治疗增加了困难。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其能够将肿瘤病灶有效杀灭,使患者生存期得以延长,具有较好疗效。但研究显示,化疗易导致患者发生较多不良反应,且多数患者由于无法耐受而放弃治疗[1]。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临床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早期可采取根治性手术治疗,但是晚期患者会失去手术时机,且多合并淋巴结或远处转移,需采用化疗治疗,以控制病灶发展。因此,本次研究对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 例;所有患者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确诊,经临床全面评估均失去手术机会,并且经一线治疗后失败,对本次研究采用的化疗方案知情同意;所选患者KPS 评分>70 分,预计生存期>3 个月,通过CT 或者B 超测量患者病灶,同时排除有化疗禁忌证的患者。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53~86 岁,平均(70.01±1.27)岁。对照组男14 例,女11 例;年龄54~87 岁,平均(70.03±1.8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第1天,给予培美曲赛500 ng/m2,多西他赛75 mg/m2,直至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或疾病进展,21 d为1个治疗周期。②观察组实施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根据患者体表面积给予260 mg/m2,每治疗3周重复1次,并采用生理盐水稀释,静脉滴注,共0.5 h[2]。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免疫功能指标包括CD3+(%),CD3+CD4+(%),CD3+CD8+(%);不良反应采用WHO 制定的抗癌药物不良反应评定标准,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过敏反应、乏力、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异常等。

化疗过程中每周查血常规,每周期化疗前检查肝、肾功能,心电图等,仔细记录并分析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按WHO化疗药物毒性评价标准分为Ⅰ~Ⅳ度。期间若出现Ⅱ度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需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WHO 推荐的RECIST(实体瘤近期客观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疗效指标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共4 个项目(CR、PR、SD、PD);临床有效率=(CR+PR)例数/样本数。CR 为病灶全部消失,PR 为病灶体积缩小30%,SD 为病灶体积缩小不足30%或增加不足20%,PD 为病灶体积增加超过20%。同时,观察两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18.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CD3+、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CD3+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医学研究显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以综合性放化疗为主,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近年来,不同剂型的紫杉醇开始应用于临床,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较多,化疗有效率较高,但是与铂类抗肿瘤药物联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顺铂、卡铂等铂类化合物与紫杉醇联用较多,但是顺铂、卡铂容易产生耐药性,同时药物的毒性反应较大,导致临床应用效果不够理想;洛铂是第三代铂类药物,化学结构进一步优化后,耐药性和不良反应风险均呈现显著降低趋势。医学研究报道显示,洛铂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基础化疗药物,化疗效果显著,同时不良反应风险降低尤为明显。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是一种无需溶剂的紫杉类化疗药,治疗前无需激素预处理,且由于利用了纳米微粒白蛋白结合技术,与普通紫杉醇相比,到达肿瘤间质的剂量更高。多项临床研究证实,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在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乳腺癌和胃癌等实体肿瘤中的疗效佳。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由1个白蛋白和7个紫杉醇分子结合,作用机制与富含半胱胺酸的酸性分泌性白蛋白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该蛋白由肿瘤组织分泌,在NSCLC、乳腺癌和胰腺癌等肿瘤中均高表达,通过使载有药物的白蛋白与SPARC 结合,使肿瘤间质有较高的药物浓度,从而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的靶向杀伤提供了移动可能。此外,与和溶剂型紫杉醇相比,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无需使用溶剂,能使变态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同时输注时间更短,仅需30分钟。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是近些年常用的化疗药物紫杉醇优化改进的产物[3],是采用先进的纳米技术以人血清白蛋白为载体结合紫杉醇主体制成的平均粒径为130 nm 的微粒系统,通过减小紫杉醇粒径,解决了原紫杉醇化疗用药需辅用聚氧乙烯蓖麻油助溶的问题,也避免了助溶剂在体内降解引发的不良反应。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能够迅速到达肿瘤微环境,聚集于肿瘤细胞,提高肿瘤内药物浓度。

综上所述,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十分显著,且安全性极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猜你喜欢

紫杉醇白蛋白肺癌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紫杉醇脂质体与紫杉醇不同途径灌注治疗兔舌癌的疗效研究
护理干预对预防紫杉醇过敏反应疗效观察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Cu2+、Zn2+和 Pb2+对绿原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
紫杉醇新剂型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