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管理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1-01-09赵晓燕骆媚芬
赵晓燕 骆媚芬
1.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福建厦门 361003;2.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儿科,福建厦门 361003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大多数是由于氧中毒、感染、肺发育不成熟、机械通气压力伤和容量伤所引起[1]。肺发育不全患儿在临床还伴有呼吸困难,呼吸音粗,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所以在临床的治疗中,首先应进行X线检查,以免发生漏诊的情况。针对早产儿支气管发育不良给予有效的管理,可以减少住院期间的并发症,缩短住院的时间,减少住院的费用,减少患者痛苦。无缝隙管理模式是将护理工作的衔接更加的顺畅,使护理人员的职责更加的清晰明确,也是提供临床护理质量和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早产儿,开展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无缝隙管理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中,男38例,女17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9例,剖宫产16例;体重(3.6±0.94)kg;胎龄(28.38±0.23)d;患儿家长年龄24~36岁,平均(27.38±0.22)岁;学历:大专23人,本科32人。观察组中,男33例,女22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5例,剖宫产20例;体重(3.5±0.55)kg;胎龄(30.32±0.24)d;患儿家长年龄25~37岁,平均(28.44±0.76)岁;学历:大专27人,本科28人。所有患儿均为出生28 d后的新生儿。两组患儿的性别、体重、胎龄、分娩方式及患儿家长的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入选对象由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断标准[2];②所有患儿均获得病理学检查确诊;③能严格遵循医嘱完成有关护理工作;④病情平稳,未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
排除标准:①病历资料不全者;②先天性畸形或染色体疾病;③合并凝血功能异常;④需要外科手术治疗;⑤父母存在语言沟通障碍;⑥因各种因素无法正常出院,包括死亡、放弃治疗者[3]。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入院后日常生活护理,母乳喂养,时刻监测早产儿的体温、呼吸、脉搏等生命特征,保证新生儿舒适的卧位,并且定期进行叩背,保持患儿气道通畅、用药等,入院时给予家属“317 护”网络健康宣教,出院时给予早产儿家属日常注意事项,定期门诊随访和检查等。
观察组给予无缝隙管理模式。具体方法[4]。①根据全科护理人员的性格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选择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掌握牢固、有良好的医德素质的护理人员建立小组,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撤氧方案、住院和出院管理方案。②实施责任包干制,对护理人员的的工作量和工作内容进行量化分析,明确具体的责任。③护士长进行不定期监督护士的工作是否到位,引导护士主动进行服务,多关心患儿的肺部状态,发现有不良反应的要及时进行干预和管理。④监督护士有无及时给予患儿体位管理,2~3 h 给予体位更换一次,俯卧位和侧卧位进行交替。⑤及时和早产儿家属进行沟通,保持早产儿家属的信心,缓解其紧张和焦虑情绪,让患儿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进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主动参与患儿的管理,并且提高工作的安全性。⑥出院前给予家属家庭参与式护理,对早产儿家属进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相关知识宣讲,让患儿了解诱发疾病的因素,加强患儿家属的防范意识;给予新生儿的喂养指导如如何给予体位喂养,避免胃食管反流等;给予日常生活指导如口腔按摩,增加患儿吸吮力及吸吮吞咽呼吸的协调能力;如何更换尿布;在家中如何监测体温、氧饱和度及大小便等的异常,保证在吸氧的状态下,氧饱和度维持在93%以上,并逐渐降低吸入的氧气浓度和流量,直至脱离氧气;给予新生儿用药指导,宣传正确用药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强患儿父母的及时给予宝宝用药依从性;同时给予误吸、呼吸暂停等紧急情况处理的健康宣教。⑦进行良好的弹性排班制度,随时调整护理人员的数量,让护理人员能有足够休息时间的同时,保证新生儿的管理需求,以此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状态[5]。⑧建立早产儿随访档案,督促家属定期随访,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建立微信群,及时沟通;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家庭随访,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及日常指导,发现不足之处,帮助纠正,指导家属如何逐渐撤氧,提高患儿肺部的通气量。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两组早产儿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的肺功能指标比较。主要从肺活量、呼气流速、呼气容积三个方面比较出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的肺功能情况[6]。②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指标比较。主要从满意度、基础护理、健康宣传、病房管理4项指标进行护理质量评分。本院采取100 分制的判定标准,分数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评分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肺功能的比较
两组患儿出院时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两组患儿的肺活量、呼气流速、呼气容积均高于本组出院时(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肺活量、呼气流速、呼气容积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质量中,满意度、基础护理、健康宣传、病房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2)。
表1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肺功能的比较(±s)
表1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肺功能的比较(±s)
与同组出院时比较,*P<0.05;与对照组出院后6个月比较,▲P<0.05
?
表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例数 满意度 基础护理 健康宣传 病房管理观察组对照组χ2 值P 值55 55 90.27±1.23 72.29±0.44 5.916<0.05 93.44±3.95 76.49±2.44 5.933<0.05 92.45±3.75 72.39±4.39 5.283<0.05 93.49±2.47 80.38±4.42 6.189<0.05
3 讨论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并发症,此病症多数是因为多种因素造成的一种慢性肺伤害,是一种新生儿肺损伤后的一种慢性肺隐患疾病[7]。主要临床表现有[8]:面色苍白、出汗、嗜睡、呕吐、干呕、呼吸困难、气喘等现象,随着病程的延长,甚至会出现性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等情况,导致患儿在发育过程中生长迟缓和停滞。临床对于此病症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应该注意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时过氧浓度不可过高,以免导致机械压力过大而造成肺部损伤。引起小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病理有[9]:高浓度氧、慢性炎症、机械正压通气损伤、肺成熟度差等情况,从而导致并发症会出现哮喘、肺功能不良、肺部感染等情况。目前,国内大多数住院早产儿无家长陪护,父母对早产儿的照护信心不足甚至有消极行为,患儿出院后对患儿护理不当极容易感染或者再患病率高[10-11]。因此,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治疗过程中,无缝隙管理护理模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且应用广泛,效果较好。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出院时的肺活量、呼气流速、呼气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患儿的肺活量、呼气流速、呼气容积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出院后6个月的肺活量、呼气流速、呼气容积均高于本组出院时(P<0.05),提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无缝隙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肺功能的恢复情况。我院实行无缝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满足患儿的护理需要,从而改变临床患儿及家属满意度不高的情况,经过临床多年的发展和需要的增加,无缝隙的管理制度已经越来越完善,护理模式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最终实现了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和进步,从而避免工作中的失误和遗漏,进而还可改变临床护患关系的紧张,对患儿及家属的临床护理服务更加的全面、优质和协调,从而保证工作实效性和安全性[12-13]。因此,良好的护理模式至关重要,而常规护理仅在患儿病情控制上效果较好,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无缝隙管理,可使患儿家属缓解紧张情绪,有效控制病情恶化,在临床上效果显著[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质量中满意度、基础护理、健康宣传、病房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加强无缝隙管理模式护理,让患儿家属能够更积极面对疾病,配合医护人员更好的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将无缝隙管理用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有积极影响,可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少再住院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