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化学课程思政建构路径与实践
2021-01-09袁乙平刘水波
袁乙平,刘水波
(1.成都工业学院 宜宾校区 综合事务部,四川 宜宾 644000 ; 2.西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120)
大学时代是青年成长的关键阶段,是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情感型塑的重要窗口期。在这个阶段受到良好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涵育、良好的心理引导将会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产生积极效果,帮助当代大学生系好人生道路上的关键扣子,抵御各种不良诱惑、抵制各种歪风邪气。而要达到这样的育人效果,借助课程思政的方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精神品格等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润物无声般的影响。同时把政治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有机融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样的育人目标要求高校要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求高校教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接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 “三全育人”的内涵和重要性
“三全育人”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它的成功实践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有利于推动高校课程教学创新改革,进而推动高校教育质量长期向好发展。全员育人,要聚焦育人主体,就是要构建分工合作的育人平台,把高校的各个育人主体都纳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来。高校党委、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实验课教师、宿舍管理员,甚至是后勤管理服务人员都要参与进来,在培育学生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全过程育人,要聚焦时间,要求育人主体时刻关注受教育者的思想状态,育人主体要一直参与其中。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的正确引导,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实现内生性演化,形成稳定持久的观念意识;全方位育人,要聚焦空间,要“从空间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其内容的丰富性和途径的多样行,全面系统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这就要求高校要借助课堂教学、校外实践、校园活动等方式来进行全方位教育,要把校内校外、课上课下有机衔接起来,把社会力量和学校力量高效整合起来,助推高校教育工作全方位、高水平开展。
2 大学化学课程思政的意义和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有必要学习化学,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信息,知晓化学原理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大一新生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他们这一群体需要特别的关怀。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种消极的价值观和不良思想都潜伏在当代大学生周围,若没有坚固的思想防线,这些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一新生,势必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我,进而在消极娱乐中蹉跎光阴,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为了促使大一新生健康发展,作为高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讲授知识、解答疑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建立积极的思想观念。大学化学课程思政的作用就在于此,通过恰当的方法把化学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二者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使知识学习、道德涵育、价值观培养、目标引航相互串联,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相信科学、基础知识扎实、有理想目标、有责任担当、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合格青年。在大学生涯的起步阶段,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独立的学习能力、积极的目标追求、正确的思想观念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3 “三全育人”推动课程思政建构的路径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改革,要把“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浸润其中,明确育人目标、聚合育人资源、遵循育人规律、创新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三全育人”理念聚焦育人主体、育人时间和育人空间,对于大学化学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具有引导意义。结合“三全育人”理念和本校实际,大学化学课程思政可以着眼三个“紧密结合”铺展开来。
3.1 全方位育人,使课程思政与校风校训建设紧密结合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重要的化学成果都是在实验和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它强调手脑并用,强调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化学实验与实践中。“严谨、朴实、勤奋、创新”则是对学生为人治学的要求,严谨求实、勤奋刻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脚踏实地、大胆创新是对待学问的正确态度。大学化学专业课老师可以把校风校训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依托,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德、态度作为自己的坚定追求,使校风校训走进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补足校风校训育人的空间维度,使全方位育人更加丰富立体。这样的建构路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同学校、认同学校管理规则,以主人翁的态度维护学校声誉,同时为学校争取荣誉。另一方面也使大学化学课程思政带有强烈的本校特色,根植于自己的校园文化中,更具有针对性。
3.2 全员育人,使课程思政与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紧密结合
以往的大学专业课课堂上,老师通常只是讲解书本上的知识点,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比较少,侧重于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照。对大一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学习上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频繁督促,生活上面对的是全新的朋友关系,再加上很多学生是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所以情感上起伏波动会比较大,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迷茫感”和“焦虑感”。要纾解这些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境,仅靠辅导员的工作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还是各学科的专业课老师。全员育人要求大学专业课老师不仅是一名合格的专业知识传授者,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是一名心理健康引导者。大学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出于责任心,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使“学识”和“学思”紧密相扣,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师长的关怀,快速适应大学新生活,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3.3 全过程育人,使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改革建设紧密结合
传统的教学改革,如翻转课堂、网络课堂、开放性课堂等已经在大学校园中深入普及,这些改革给大学课堂带来新气象、新面貌,使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更是要直面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新要求,教学改革还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寻找新的着力点。大学化学课程思政就是这样一个新的创新点和着力点。在授课方式上,大学化学教师应留意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适当结合时事谈一谈专业知识与社会现实的联系,避免学生陷入所学与所需对接不上的怪圈。在考核方式上,要改变以往单纯的试卷考查方式,把其他考核因素纳入进来,如学生的思政表现、分析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等,通过多要素、多角度考评学生,引导学生同时重视专业知识、思想素质和人文修养的提升,培养思想坚定、眼界开阔、知识体系全面的新型人才。使课程思政贯穿大学化学教学工作从“教学”到“考核”的全过程,走出一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4 大学化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和“思政”的简单线性叠加,也不是在专业课知识中生硬地塞进思政内容。这样做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课程”和“思政”两张皮,最终出现“双输”的局面。针对大学化学课程思政具体实践,例举几个案例以供讨论。
4.1 从“近现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历程”教学中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规律
关于原子模型的样态和建构,从近代到现代,不同的科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大学化学教材中依次例举了道尔顿“实心球”原子模型、汤姆生“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卢瑟福“带核”原子模型、玻尔“电子轨道”原子模型等多种理论学说。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甚至在一些方面推翻前者,直到薛定谔“电子云”原子模型的出现,学界才逐步达成共识。我校大学化学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这一发展历程时启发学生——物质世界是复杂多样的,人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没有尽头的。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人对某一事物的客观认识都是不全面的,现实条件的进步可以推动认识向更深层次发展,所以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而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曲折反复,螺旋上升。教师借此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保持不断求索的心态,要勇于开拓、勇于尝试,不要害怕挫折,要在实践中多摸索、多总结,再用总结的经验指导接下来的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4.2 从“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精神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是大学化学的一个基础实验,虽然简单,却考验实验操作者是否认真细致——读数时一个刻度的偏差也会使实验不准确或者失败。我校大学化学教师在演示这个实验的时候向学生强调,认真细致是所有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独立地、精准地完成这个实验,锤炼学生动手能力和细致精神。细致的程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应该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不能马虎草率,要力求精确,尽可能做到最好。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工匠精神”,要求各个行业的工作者都本着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对技术精益求精,对质量严格要求。过去“中国制造”名声不佳,就是因为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工人、设计师、管理者甚至整个行业都缺乏认真细致的精神,所以被人诟病。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接班人,肩负着让“中国制造”享誉全球的重任,而这一切都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认真细致的精神。把这些道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给学生讲明白、讲透彻,使之入脑入心,引起学生的共情共鸣。
4.3 从“化学与环境”教学中树立积极的环保责任意识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后,人类改造并利用自然的速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环境破坏已经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2007年的太湖水污染事件、2009年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以及2016年的涪陵化工厂污染事件等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2011年发生在日本福岛的核泄漏事故更是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环境污染对海洋生态造成的巨大破坏。大学化学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通过新闻视频,展示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了解了学校周围河流湖泊的污染情况;通过组织问卷调查,掌握了工业园区周边乡镇居民的生活情况。力求借助以上方式使学生对环境与化学的关系有深刻认识,启发学生学化学、做化工要有环保责任意识,要用化学化工造福人类。
5 结语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探索大学化学课程思政的建构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不同高校的化学教师积极参与进来,群策群力。大学化学教师要遵循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在教学活动中随时留意大学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握专业课内容与思政内容间的内在联系,追求“化学”+“思政”>2的合力效果。通过实践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大学化学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路。一方面可以把“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具象化。在教学过程中把全体学生视为“全员”,把教室空间视为“全方位”,把一堂课视为“全过程”,充分调动教学资源,为提高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服务;另一方面,实现思政元素多元化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化是指思政元素来源广泛,只要是能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就可以将之嵌入课堂教学。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一切思政元素的选择标准,大学化学教师必须要坚持这一标准;最后,“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大学化学课程思政的建构要实现课上与课下的联合化。大学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能忽视实践教学中思政元素的嵌入。课上思政与课下思政的联合即是大学化学教学方式革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化学学科功能的动态延伸,可以使大学化学课程思政更加丰富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