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仲渝治疗小儿汗证经验

2021-01-09文仲渝指导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浮小麦营卫津液

王 玲,熊 霖,余 瑜,文仲渝(指导)

(1.重庆市璧山区妇幼保健院,重庆 402760;2.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重庆 401331;3.重庆市中医院儿科,重庆 400021)

小儿汗证是指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安静状态下,全身或某些部位较正常儿童汗出过多的病证,多见于2~6岁小儿。一般包括自汗、盗汗两大类,小儿通常自汗盗汗并见。若长期汗出过多,则耗气伤阴,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第5批、第6批师带徒指导老师,重庆市名中医文仲渝主任医师辨证论治小儿汗证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是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来,阳为卫气,阴为营血,“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阴阳平衡,营卫调和,则津液内敛。反之,若阴阳脏腑气血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腠理开阖不利,则汗液外泄。正如《景岳全书·小儿则·盗汗》云:“然汗之根本由于营气,汗之启闭由于卫气。若小儿多汗者,终是卫气虚所以不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心肝有余,肺脾肾常不足,小儿汗证与小儿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关系密切。

1.1 与肺有关

卫气行于体表,为人身之藩篱,卫为阳,营为阴,卫阳外固,营阴内守,玄府致密,则不汗出,若营卫失和,阴阳失衡,则可导致汗证。

肺主气属卫,外和皮毛。由于小儿肺脏娇嫩,卫气虚弱,藩篱疏薄。若家长照护不周,起居不慎,则易反复被外邪所侵而致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津液外泄而致汗出;或病后失调损伤肺气,卫阳不固,腠理开泄,津液外邪而汗出;或热病后期损伤肺阴,郁热未尽,虚火内扰,灼伤营阴,迫津外泄而汗出;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卫阳不足,营阴不守亦可致汗出。

1.2 与脾有关

人营卫之气,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之精微,故脾为后天之本。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若小儿先天不足,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失养,脾失运化,不能化生水谷之精微上升于肺,致使肺卫不固,营阴外泄则汗液自出。或小儿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厚味、煎炸甜腻、辛辣刺激之品,或家长滥用补品,损及脾胃,脾运失司,积滞夹湿,郁而化热,蕴蒸于内,迫津外泄致汗出。

1.3 与心有关

汗为心之液。小儿心常有余,而心属火,且小儿纯阳之体,心火偏旺,若小儿素体阳胜或脏腑郁热,则可致心火亢盛,蒸腾津液而汗出;若小儿素体虚弱,心气怯弱,气不摄津,津液外泄故汗出不止。

1.4 与肝有关

小儿肝常有余,若小儿所愿不遂、情志不调,则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蕴蒸津液外泄而发为汗证。

1.5 与肾有关

小儿肾常虚,阴常不足,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热病久病致肾阴亏虚,虚火内扰,迫津外泄而致汗出。

小儿汗证病变脏腑涉及心、肝、脾、肺、肾五脏。与五脏密切相关且又有虚、实之分,虚证多为肺脾气虚和肺肾阴虚;实证多为心肝火旺、脾胃实热;临床上亦可见虚实夹杂之证。主要病机为五脏失调,津精外泄。

2 辨证施治

小儿汗证在辨病之所在脏腑,辨其虚实,在此基础上采用脏腑辨证分而治之。

2.1 从肺论治

若患儿体质较弱,平素易感,汗出动则尤甚,伴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属肺气虚者,治以补肺益气,敛汗止汗,方选玉屏风散加减,常用药物黄芪、防风、白术、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等;若汗出过多,损伤阴液,则可加生脉散或南北沙参益气养阴。

若患儿感邪后表证未解,时有自汗出恶风,不发热,或病后邪祛正未复,精神倦怠,或伴低热,舌淡苔薄白,脉细缓,辨证属营卫不和,治以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加减,常用药物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等,兼有里热者可加黄芩、知母,正虚甚者可加黄芪、太子参。

2.2 从脾论治

若患儿平素喜食肥甘厚味,汗出以自汗盗汗并见,头部心胸四肢多汗,病程较短,同时伴口臭,五心烦热,贪凉饮冷,大便秘结或黏腻,夹不消化食物残渣,小便黄,夜卧磨牙,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辨证属脾胃积热。治以清热消积,除湿导滞,方选清胃散或泻黄散加减,常用药物黄芩、黄连、生石膏、栀子、广藿香、薏苡仁、生地黄、牡丹皮、炒枳实、炒白术、炒莱菔子、鸡内金、炒三仙等,大便秘结难解加木香、槟榔、大黄,低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

若患儿长期食欲不佳,纳少,时时汗出,以头部及胸部为多,动则尤甚,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属脾气亏虚,治以健脾益气,方选四君子汤加减,常用药物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炒白扁豆、山药、砂仁、薏苡仁、炒三仙、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等。脾虚湿盛便溏加芡实、莲子、石榴皮。

2.3 从肝论治

若患儿汗出兼性情急躁、爱发脾气、好动难静,舌红苔黄腻,脉数,辨证属肝火亢盛,治以清肝泻火,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柴胡、生地、木通等,火热伤阴加地骨皮、麦冬、五味子,肝旺乘脾,纳少,加砂仁、炒三仙。

2.4 从心论治

若患儿汗出兼心烦,夜寐不安,寐中哭闹易惊醒,或口舌生疮,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辨证属心火亢盛,治以清心泻火,方选黄连导赤散加减,常用药物黄连、生地黄、淡竹叶、木通、钩藤、栀子、酸枣仁、柏子仁等,热盛伤阴加地骨皮、南北沙参。

2.5 从肾论治

若患儿汗出以盗汗为主,头身汗出较多,形体偏瘦,口渴喜饮,唇舌干燥、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脉数,辨证属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治以滋阴降火,方选当归六黄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黄芩、黄连、黄柏、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地骨皮等,阴虚火旺而湿热内阻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以上从五脏辨证分而论治,临床上部分患儿病情复杂、病机多样、虚实夹杂,涉及两个或以上脏腑者,文师常先辨虚实主次,以实证为主还是虚证为主,再辨脏腑,处方用药亦是以一脏为主兼顾它脏,临床上往往取得较好疗效。

3 病案举例

患儿,男,7岁4个月,2020年7月22日初诊。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汗出增多,活动后尤甚,曾在外院就诊,服用中药后无明显好转。现自汗出,下午3~6时及睡眠时更甚,以头部及背部汗出为主,偶有汗出部位瘙痒,手心发热,纳食佳,喜食肉食、冷饮及生冷水果,口臭明显,贪凉,大便日1次,质中,偶夹有未消化物食物残渣,小便调,眠可。查体重31kg,舌红苔黄腻,脉数。西医诊断为多汗症。中医诊断为小儿汗证,脾胃积热。治以清热消积,除湿导滞,益气养阴,敛汗止汗。方选清胃散合当归六黄汤加减。黄芩8g,黄连3g,栀子8g,黄芪10g,黄柏8g,知母8g,生地黄12g,牡丹皮10g,水牛角浓缩粉15g,地骨皮10g,炒三仙各15g,煅牡蛎15g,浮小麦30g,五味子6g,南沙参、北沙参各15g,甘草5g。中药配方颗粒7剂,日1剂,开水冲分早中晚3次温服。2020年7月29日二诊。汗出明显好转,汗出部位无痒感,纳眠可,舌红苔稍腻略黄,效不更方,中药配方颗粒7剂,日1剂,开水冲分早中晚3次温服。嘱饮食清淡、少食生冷之品。

按:患儿平素喜食肉食,生冷之品,致脾胃运化失司,积滞夹湿,郁而化热,蕴蒸于内,迫津外泄致汗出。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数均为脾胃积热之征象。热邪灼伤阴液,阴虚则火旺,虚火亦迫津外泄,阴虚火旺则手心烦热。故治疗时以清热消积,除湿导滞为主,兼滋阴清热,益气敛汗。方选清胃散合当归六黄汤加减。方中黄芩、黄连、栀子、黄柏、知母清泄三焦火热而以清脾胃积热为主,生地黄、牡丹、水牛角浓缩粉取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止痒之意,炒三仙运脾开胃、恢复脾胃之纳运功能,地骨皮、煅牡蛎、浮小麦、五味子、南沙参、北沙参、黄芪,滋阴清热、益气敛汗,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消积,除湿导滞,滋阴清热,益气敛汗之功。

猜你喜欢

浮小麦营卫津液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La flor de madreselva y el trigo trechel
不同产地浮小麦HPLC指纹图谱研究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